|
廣東項目建設拉滿弓 奏響新春開工曲6萬方深海養殖平臺“恒燚一號”迎來節后開工、南方海洋牧場氣象服務中心正式掛牌、陽江市與中交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加快海洋牧場試點項目建設……節后開工以來,廣東各地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動作頻頻。 “躬耕”萬頃碧波,“放牧”蔚藍家園。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步伐加速,釋放出哪些信號? 從去年的建設成果看,全省新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40個、總投資超120億元,從海洋種苗培育到智能化養殖平臺的研發建設,都有新的突破和進展。 從今年的重點工作看,經濟總量剛剛突破13萬億元大關的廣東,將更多目光投向海洋。2024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廣東坐擁41.9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海域、4084.48公里的大陸海岸線,海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今年將如何搶抓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機遇,為打造海上新廣東注入“藍色動力”? 科技賦能 海洋養殖變得更智慧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裝備是重要支撐。 在廣東,一座座海洋牧場裝備拔“海”而起,前有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一體化平臺“澎湖號”、半潛桁架式漁業智能養殖平臺“海威1號”“海威2號”,后有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九洲一號”、風漁融合智能化養殖平臺陽江“明漁一號”等養殖裝備開工、投產……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離不開科技創新和智能化生產的強力支撐。 走進揭陽惠來臨港產業園,長達101米的鋼鐵“巨無霸”——矩形可移動柱穩式養殖平臺“恒燚一號”引人注目。龍年開工至今,80多名工人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剩余設備調試和內裝工作。該平臺計劃于3月底交付使用,運往湛江海域。 據湛江灣實驗室項目經理王宏介紹,“恒燚一號”養殖水體總計6萬立方米,采用錨泊方式固定,適用水深20—50米,可抵御50年一遇的惡劣海況。該平臺的智能化程度極高,配備飼料智能精準投喂系統、養殖魚群監控識別系統、養殖環境感知系統等一系列智能化養殖系統,建成后將成為粵西地區養殖水體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養殖平臺。 科技賦能,讓海洋養殖變得更智慧。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不僅提高了海洋養殖生產效率,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縱觀全省,廣東海洋科研在產業鏈上下游集聚效應也十分明顯,從上游的育種創新,中游的智能化養殖,到下游的海產品預制菜與品牌建設,逐漸形成了一條跨越城市行政區劃的完整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體系逐步成型。 氣象助力 為海洋牧場保駕護航 海上無風三尺浪。在實際發展中,海洋牧場常常受到臺風、暴雨、巨浪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這也讓不少養殖企業“望洋興嘆”。 加強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對保障現代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減損增收、構建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具有重要意義。 2月27日,廣東首個針對海洋牧場的國家級氣象服務中心——南方海洋牧場氣象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此舉不僅為海洋牧場提供了氣象保障,還為養殖戶提供了更精細化的服務,助力海洋牧場規避不良天氣影響。 “引入氣象服務使海洋牧場更科學化、智能化、可持續化。”“海威一號”工作人員李榮柯說,通過精準氣象預報,養殖戶可以合理調整養殖作業,提高養殖產量,可提前采取措施應對惡劣天氣、自然災害等,降低養殖風險,還可通過監測水質和氣溫等參數,及時調整養殖密度和飼料投喂量,提高養殖品質。 作為全國僅有的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氣象服務中心之一,南方海洋牧場氣象服務中心落地廣東后,湛江將先行先試探索完善氣象服務海洋牧場建設,未來形成示范性經驗和建設成果后,將向福建、海南等其他南方沿海省區推廣。 現代化海洋牧場氣象保障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筑起現代農業的典范。接下來,省農業農村廳與省氣象局等將在數字農業、農業科技攻關、智慧海洋牧場、裝備農業等領域全力支持該體系的建設。 如果說氣象服務讓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由“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金融保險則為養殖主體提供了充分的風險保障。 去年至今,金融保險要素保障力度持續加強,深水網箱相關保險產品逐步落地,省農信聯社推出“海洋牧場貸”系列產品,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藍色海洋貸、養殖貸、裝備抵押貸等金融產品,多方位“護航”海洋漁業生產。 政策加持 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 日前,省農業農村廳印發2024—2025年度《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創新技術項目申報指南(第一批)》(下稱《指南》),公布了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創新技術項目。納入《指南》儲備申報的項目類型,主要是全省首例或全國首例的創新項目,包括重點開發品種繁育與養殖、陸海接力精準高效養殖模式、生態養殖示范創建與海洋生態環境評估三個專題,共19個方向。 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激發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活力,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在全省形成產業示范與帶動效應。 放眼全國,近年來,山東、福建、遼寧、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在海洋牧場高起點規劃、打造海洋牧場綜合體、高科技賦能、龍頭企業帶動等方面均開展了創新探索。 “廣東可學習借鑒其他省先進經驗,同時充分發揮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優勢,依托南海深海特色,高標準建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近淺海和深遠海相統籌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海洋強國建設實驗室”執行主任向曉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寧凌帶領科研團隊調研湛江等地的海洋牧場發展現狀后提出建議,希望加大力度支持南海區域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農業農村部在對代表建議的答復中透露,下一步將強化海洋牧場統籌規劃,分類型明確海洋牧場建設規范,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海洋牧場關鍵技術攻關和設施裝備研發,進一步強化南海區域海洋牧場建設科技支撐。 近期廣東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活躍態勢,不僅反映了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向,更是對未來經略海洋的積極預示。 展望未來,廣東將持續堅持“疏近用遠、生態發展”,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奮力繪就海上新廣東的壯美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