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層丨他在“南繁”種水稻 合作培育新的稻麥良種春節前夕,許多人安排了遠行旅游的計劃。有的人在網上訂了去“爾濱”的機票,有的人預訂了“天涯海角”的海景房。兔年臘月小年那天,卞慶中卻從熱鬧的海南回來了。 本來皮膚黝黑的卞慶中又黑了不少。在海南陵水縣“南繁”基地三天,他在自己的4畝稻田里“泡”了三天。眼下的季節,正是他種植的“揚晶絲苗”的幼穗分化期,也是水稻莖葉基分化后進入吸肥的第二個高峰期。 “幼穗分化期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有一個順口溜,叫做‘一期看不見、二期白毛尖、三期毛叢叢、四期粒粒現、五期一市寸、六期葉枕平、七期大肚現、八期色轉綠’,說的就是這個階段相當重要。”卞慶中說,去年11月到今年4月,是“揚晶絲苗”在“南繁”基地加代完成試驗程序的最后一季。4月以后,新的稻種將取代“揚晶絲苗”進行下一個加代繁育。 卞慶中,高郵臨澤鎮人,高中畢業后在川青農技站工作。因為耳濡目染了種質資源對于農民增收的重要性,2009年后,他毅然丟下“鐵飯碗”。最初他做的是種子銷售,“一斤種子三塊錢,其中一塊錢是專利費用。”卞慶中花了很大心血打開一個地區的種子市場,卻常遭遇上游種業公司“卡脖子”,“沒有知識產權,好不容易開發的市場只能眼睜睜地拱手讓人。” 與其在銷售渠道上仰人鼻息,不如躋身種質繁育這個高階領域。后來,學歷不高的卞慶中回到高郵,在周山鎮流轉了135畝耕地,成立揚州市揚子江種業有限公司,又自費到蘇州農校深造,開啟了稻麥良種的繁育之路。老卞挺會“來事”,一個“泥腿子”竟然走進了河南大學、貴州大學、江蘇里下河農科所、太湖農科所、揚大農學院等大院大所,和教授專家們打成了一片,通過合作培育不斷推出新的稻麥良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但水稻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品種試驗中途可能就夭折了。即使繁育出來,還要在各種土壤環境中試種,如果畝均產量、抗病蟲害、抗倒伏等指標不達標,就無法贏得種植戶的認可,也就宣告了繁育試驗失敗。 2016年,卞慶中與江蘇里下河農科所李愛宏研究員團隊合作,在全國各地搜集優良稻麥父本、母本。經過實驗室培育,最終,一粒適合江蘇“蝦稻共作”的專用水稻品種脫穎而出,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揚晶絲苗”。 然而,一個新品種被市場接受談何容易?要想以最快速度完成“揚晶絲苗”的性能定型,至少要經過6代繁育。顯然,長江以北的氣候不是最理想的繁育環境。 卞慶中的目光落在了海南。“南繁”基地,被譽為中國農業的“硅谷”。在三亞、樂東、陵水等地一年可種植三季水稻,育種年限可縮短三四年,育種周期縮短1/3至一半。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大批農業科研工作者紛紛在冬春季進入海南,進行農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種。 2017年10月,卞慶中租借海南陵水縣一家農業合作社的1畝多地,開啟了“揚晶絲苗”的繁育。到2019年4月,已歷經6次加代,“揚晶絲苗”性狀也趨于穩定。2020年9月,他又租下陵水縣“江蘇省南繁中心”4畝耕地進行加繁,次年加入江蘇里下河農科所水稻室主持的“蝦稻共作聯合體”,“揚晶絲苗”正式進入三年試驗推廣程序。 “參試三年,‘揚晶絲苗’在淮安、宿遷、徐州等地區取得不俗成績。”卞慶中拿著里下河農科所的試驗報告告訴記者,對照“豐兩優4號”(試驗對照株),“揚晶絲苗”增產5.36%,全生育期早3.4天。今年1月,“揚晶絲苗”已報送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初審。 卞慶中說,“揚晶絲苗”經過兩年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各方面表現突出,通過審定后就有了“身份證”“上崗證”。“這是非常適合用作揚州炒飯用米的新品種,可通過訂單形式組織專業化生產,助農增收、致富百姓。” “不像大院大所,卞總只是一個種業小個體,卻懷著育新品、育好種的大夢想。他是我們農民的真朋友。”采訪結束時,安徽肥東縣種植大戶畢曉光給卞慶中打來電話,說安徽夏季引種已全面展開,他一口氣訂購了2萬斤的“揚晶絲苗”稻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