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沁源縣的省級龍頭企業目前有5個草莓生產基地,規模達1000畝,在產業鏈布局上實現了草莓新品種研發、育苗、種植、分揀和冷藏、銷售全產業鏈發展,在運營體制上建立了企業引領,集體、農戶參與的聯農扶農機制。
“第一,通過流轉景鳳鎮紅源村、沁河鎮有義村、韓洪溝村173戶農戶土地,農戶每年有土地流收入33萬多元;第二,每年可帶動264人就業,人均收入6500元以上,農戶勞務收入達170多萬元;第三,通過租賃集體資產,帶動景鳳鎮紅源村、琵琶園村、紫紅村、琴峪村收入5萬多元;此外,目前基地使用易地搬遷結余資金和專項扶貧資金,每年可實現48萬元保底分紅全部統籌用于全縣脫貧戶。”沁源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說。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一招,也是鄉村振興的前提。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堅持“特”“優”戰略,延展產業發展高度,延伸產業發展寬度,提升鄉村產業就業帶農增收水平,走向了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具體辦法就是依托龍頭企業,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鄉村旅游兩個引擎,建好聯農扶農機制,構筑起共同富裕共同體,實現農業強、農民富。”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趙文志說。
錨定土特產,培育領頭羊
鄉村產業,農是根本,也是鄉村產業最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產業選項。山西不是糧食生產大省,但卻是特色農業資源大省,是重要農產品供給大省。如何將小雜糧、干鮮果、中藥材等散落在三晉大地上的農業特色資源集聚起來,形成集群效應,是山西特別是脫貧地區鄉村產業實現興旺的主要矛盾。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指出,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更是為山西鄉村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主體多,鏈主強,產業才興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石。其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抗風險能力強,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由此,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高位推動農業“特”“優”戰略,很好地解決了山西鄉村產業抓什么,誰來抓的問題。
據介紹,2023年,山西新培育46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62家省級龍頭企業、100家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0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其中脫貧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5.6萬家,帶動97.39萬脫貧人口融入產業鏈、價值鏈。
在此基礎上,山西省做大做強頭部企業,支持組建大型農業集團,推動稷山晉龍養殖、大同牧同科技等7家企業申報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同時認定脫貧地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8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900個,新增帶動脫貧人口41.33萬人實現增收。
延“深”產業鏈,“溢”出鄉村游
小特產做出大文章,同時吸納更多的就業,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就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這也是山西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選項之一。
由此,山西圍繞設施農業、特色雜糧、草食畜、鮮干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對接脫貧村、脫貧人口需求,實施了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爭取農業農村部支持,在云州、平順等24個脫貧縣布局國家產業園、產業強鎮項目,打造了旱作高粱、晉南蘋果、道地藥材、山西谷子4個國家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如在沁縣、武鄉等7個脫貧縣建設的山西谷子產業集群,成為丘陵山區群眾鞏固成果的支柱產業。武鄉縣羊肥小米公司合作農戶614戶、1687人,其中脫貧戶331戶、925人,戶均可實現增收7000元。
臨汾市吉縣車城鄉趙村的全程機械化花生種植,采用訂單模式與當地龍頭企業山西吉美御坊糧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村里建起的600畝花生基地讓村集體經濟有了好前景,村民們則過上了好光景。
同時山西省以加工業補短板為切入點,全力推進大同黃花、上黨中藥材等40多個特優農業項目建設,并安排資金2000萬元重點支持各地市大力發展脫貧人口參與度高的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產地初加工產業,賦能脫貧地區特色產業。
新時代農業的溢出功能是生態產品和農耕文化傳承。后發地區的生態優勢成為脫貧地區發展鄉村游康養業的資源稟賦,也為山西鄉村產業增加了一片發展的新藍海。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文件,大力支持全省特別是脫貧地區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健身等多元業態,扎實推進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鄉村旅游成為山西鄉村產業新的增長極。
2023年,山西舉辦了“盡賞田園晉美鄉村”春季、秋季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線路推介活動,推出26條精品線路、99個精品景點。
其中,運城鹽湖區東郭鎮“嵐山根·運城印象”和晉中左權縣“‘紅色鄉村記憶’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示范區”成功入選世界旅游聯盟與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聯合發布的《2023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成為全球推廣中國旅游減貧的經驗與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依托太行、黃河、長城三大旅游板塊,建成一號旅游公路9797公里,帶動了脫貧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如晉城陵川縣以“清涼勝境,康養陵川”為主題,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氣”,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盛夏時節日均吸納10萬河南人太行山上避暑。
構筑五有機制,夯實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農村人口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發展鄉村產業的根本目標,也是脫貧地區鄉村產業發展的使命擔當。
“拓展新機制,提升帶動力,利益聯結到農戶”成為山西鄉村產業實現現代化,走出共同富裕路的一把鑰匙。
2023年,山西省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在以前的基礎上重構了脫貧地區產業發展“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會做、有錢能做、有人幫做”的五有機制,明確了財政資金支持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帶動幫扶責任,并推介市縣、主體聯農帶農的做法模式,全力打造了“鄉村產業共同富裕共同體”。
“五有機制的建設,形成了脫貧人口內生動力和政策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幫扶賦能的合力,實現了人教人干人不干,機制調動千千萬的產業發展新局面。”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岳磊說。
2023年,山西省財政安排5659萬元,對脫貧地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固投項目、高素質人才進行獎補,對企業貸款給予貼息。推動農業農村抵質押物范圍擴大,豬、牛、羊等牲畜活體納入抵質押物范圍,建設智慧畜牧貸場景464個,實現了智慧畜牧貸覆蓋所有脫貧縣。
同時,山西實施了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聚焦市場營銷、品牌設計、電商應用等產業短板環節方面,持續優化人才隊伍,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
國家級龍頭企業藍頓旭美投資建成的山西最大的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通過基地示范、技術培訓、招工就業、訂單農業等方式,建立起“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以產業帶動農戶穩定就業、增收致富,基地周邊農民的收入是原來的3倍以上,同時帶動數百人就業,實現了農戶、村集體、企業的共同富裕。
據介紹,該公司在婁煩、天鎮等16個脫貧縣建設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8.2萬畝,僅五寨縣基地就實現輻射4個鄉鎮23個村5054戶13348人。
夯實農民共同富裕路,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山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