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做好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經濟工作,并提出了九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其中“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這凸顯出其關鍵性和重要性,也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提供了行動指引。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進、立、穩的有力支撐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是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原則。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是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穩”與“進”辯證法的重要領域。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產業質變,也形成不了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有力支撐。
著力實現科技重大突破,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有利于迸發出“進”的澎湃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綠色技術、深空深海深地技術等持續涌現,人工智能領域出現重大顛覆性創新,跨領域科技交叉融合不斷推進,科研范式和創新方式深刻調整,新技術在千行百業的廣泛應用帶動產業發展日新月異。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持續加劇,各國紛紛出臺新戰略、新政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才能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搶占戰略制高點。在科技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的關鍵時期,要有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勇于迎接挑戰,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中闖出新路子。
加快補齊科技短板,攻克產業技術“卡脖子”環節,有利于不斷提升“立”的水平。與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比,“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次出現在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中。自立自強不僅意味著科技強,還必須實現產業強、經濟強。加強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僅要在實驗室里實現技術突破,更要在產業應用上真正落地,為產業創新升級提供實實在在的有力支撐。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需求要從產業發展中提煉出來,根據產業的現實需求和長遠發展需要,選擇一批最緊迫、最具戰略性的技術卡點,集中優勢科技資源打好攻堅戰;另一方面,重大科研成果必須實現有效轉化,這就要求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全力實現科技重大突破的同時,做好成果轉化工作。有了新科技、新產業的“立”,才能順利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持續投入科技研發,搶占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有利于“穩”住產業鏈供應鏈總體布局。目前,美西方發達國家以保障國家安全、去風險化等為由,推行產業回流、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迫使一些企業將在華的部分制造環節遷移到一些東南亞國家乃至墨西哥等地,對我國產業布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面對這種局面,除了增強中西部省份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積極調整就業結構之外,最關鍵的是要增加研發投入,推動工藝創新、流程創新、產品創新,通過教育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環節留在國內,同時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吸引更多的企業來華投資設廠,保持產業布局總體穩定、競爭力不斷提升。
關鍵在于培育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中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意味著我們的生產力發展必須實現質的躍遷。新質生產力中的生產要素升級,既包括技術的突破性進步、勞動者的科學素養和技術能力提升,也包括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出現。通過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新的組織方式整合生產要素,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高,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些體現到產業層面上,就是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而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眼下,一大批新一代技術正在蓬勃涌現,處在產業化孕育期和萌芽期,引領著未來產業新賽道的開辟。新賽道意味著技術創新軌道的改變升級和前所未有的新產業的誕生,而不僅僅是在原有軌道上的前進。例如,量子科技的發展已經孕育出一些具備未來產業化前景的新技術。量子計算具備極高的計算速度和處理能力,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復雜計算任務;量子通信安全性極強且效率高,有很好的抗干擾和隱蔽性能。這都是傳統計算和通信無法比擬的。再如,腦科學的發展將揭示人體大腦各種功能的分布、形狀、狀態等,從而實現腦疾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腦機接口技術則將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無創的直接連接并實現實時信息交換;等等。這些新科技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迎來產業化爆發期,為經濟增長注入蓬勃動力。
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入關鍵階段。遵循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未來一段時期,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可望進入大規模產業化商業化應用階段,成為驅動產業變革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44.3萬套,新增裝機總量全球占比超過50%;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清潔能源裝備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新能源汽車年銷量680萬輛以上,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下一步要繼續支持這些新的優勢產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增強全球競爭力,為新型工業化貢獻新力量。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核心在創新。傳統產業往往依賴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但新質生產力的涌現催生了一系列創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方法。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新質生產力為傳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強標準引領,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擴大技術標準體系覆蓋范圍,逐步提高標準要求,構建從研發、推廣到產品檢驗檢測、監督執法的全鏈條標準化體系,還要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元宇宙、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各環節的一體化應用,促進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既要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產業開展示范應用,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針對垂直行業進行精準訓練,開發行業性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發揮其深度賦能的巨大潛力,還要積極發展綠色制造,打造更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數據中心和算力基礎設施,從而更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體制機制保障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前沿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工業生產函數。在這個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統籌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強化體制機制保障,才能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力爭超越。
一是探索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實現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現實需要。新型舉國體制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資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新型舉國體制的關鍵在于“新”,既要吸收過去的成功經驗和合理要素,還要與時俱進,體現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征。要探索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有選擇地重點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經濟社會重大需求的戰略性領域,瞄準少數事關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加快技術攻關與產業化應用進程,推動產業換核、強芯、賦智、融合,不斷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二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既是產業主體,也是創新主體。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2022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30782.9億元,其中企業投入為23878.6億元,占比高達77.6%。隨著研發投入強度的不斷提高,企業必將在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上有更大的作為。統籌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要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從企業實際需要提煉科技創新重大需求,以組織創新聯合體、支持建設創新平臺等多種方式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以企業為主導的科研組織模式,完善以企業為核心的服務保障機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三是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打通“科技—產業—金融”鏈條,有助于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作用,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營造良好生態。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是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力量,是鏈接科技和產業的關鍵環節。要著眼產業發展重點,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通過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此外,還要盡力拓寬募資渠道,推動完善包括信貸、債券、股票、保險、創業投資、融資擔保等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力度、廣度和精度,切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