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膠白打開大市場,凸顯“魯派”蔬菜成功之道一個菜農的感言登上了《人民日報》。 近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登了山東省膠州市里岔鎮白菜種植戶荊世新的一則感言。在這篇名為《讓“膠白”種得好更賣得好》的文章里,荊世新講述了自己種植膠東大白菜的故事,發出了“不光要會埋頭種好菜,還要會抬頭看市場”的感言,引發共鳴。 說起“膠白”,也就是膠東大白菜,那可是大大的有名。魯迅在《藤野先生》里說“北方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所謂“膠菜”就是膠白。一棵白菜能夠掛在店頭,還要系上紅頭繩,可見其不凡。 史料記載,大白菜在膠州有著上千年的種植史。出產白菜的地方多矣,但像膠州出產的“膠白”這樣,能夠具備“幫嫩薄、汁乳白、味鮮美、纖維細、營養好”的并不多。時至今日,“膠白”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在膠州,圍繞大白菜形成了年產值高達15億元的產業鏈條。 作為膠州眾多白菜種植戶中的一員,荊世新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既在于高超的種菜技術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更在于他勇于“抬頭看市場”,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創新求變,不斷培育引進新品種,提升蔬菜品質,適應消費者新需求。 經過了上千年的傳承,在種植大白菜方面,膠州人有著豐富的經驗,這應該繼續傳承下去。與此同時,作為商品,白菜最終也要接受市場的考驗,只有消費者買賬,才能實現價值。想要讓大白菜種得好賣得好,就必須抬頭看市場。 比如,幾年前,荊世新就發現“城里人不興冬儲大白菜,不愿意挑大棵白菜”的趨勢。基于這個認識,他和他所在的膠州白菜研究所開始嘗試培育一些小棵的特色品種。今年,他所種植的新品種“蛋黃白菜”,菜心橘黃,單顆兩公斤左右,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在白菜市場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依然不愁賣,確保了增產增收。 “不光要會埋頭種好菜,還要會抬頭看市場”。荊世新的這句感言,說出了他獲得成功的關鍵,也說出了山東成為蔬菜大省、農業大省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山東,像荊世新這樣積極適應趨勢,求新求變的菜農、糧農還有很多。壽光在20世紀80年代末引進冬暖式蔬菜大棚,之后又一代一代推進技術更新,讓小土棚升級成為今天黑科技加身的“云棚”;蘭陵運用新模式,搶占南方蔬菜市場......這些都是積極創新的結果。蔬菜市場,山東最能打,是有原因的。 抬頭看市場,對于當下開展工作也有借鑒意義。目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有效需求不足等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擴大有效內需,成為許多地方工作的重頭戲。 激發有效需求,需要出臺有力措施穩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同時,也要在供給側發力,順應消費升級新趨勢,以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這方面,抬頭看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眾多的企業都可以從荊世新種植大白菜的故事里獲取啟發。好產品的標準應該是消費者制定的,多聽聽消費者聲音,了解消費者消費傾向,才能有針對性改進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拓展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