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我國多地“藍色糧倉”建設成效顯著
详细内容

我國多地“藍色糧倉”建設成效顯著

  2023年以來,我國各級漁業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提出的“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大食物觀指引漁業高質量發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貢獻漁業力量。從渤海、黃海到東海、南海,我國沿海多地海洋漁業發展熱火朝天,“藍色糧倉”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科學牧漁產業領跑

“藍色良田”產出喜人

  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最近正式獲批,這也是我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預計到2035年,在山東長島的“藍色糧倉”里,深遠海養殖網箱將會增加到50座。在核心區實現水產品產量16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60億元,在拓展區實現水產品產量27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50億元。

  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研究員李斌介紹,藍色是長島最亮麗的底色,黃海和渤海在這里交相輝映,有3500平方公里海域、180多公里海岸線和151個島嶼。此外,長島盛產600多種魚蝦蟹貝藻,餌料資源豐富,是天然深遠海養殖牧場,被譽為中國鮑魚之鄉、扇貝之鄉、海帶之鄉。長島依托優越資源稟賦、優良生態環境和海洋牧場建設先發優勢,大力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現已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6處,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區8處,共計35.4萬畝,已投用深水大型智能養殖網箱13座,養殖水體達100萬立方米,養殖網箱體量和技術裝備水平均走在全國前列。

  湛江恒興漁業有限公司草潭基地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草潭鎮北部灣海域,距離海岸11海里。在基地寬闊的海面上,順著洋流5列8行排列著40個巨型網箱。在周長100米的圓形網箱旁,捕撈工人齊心協力將漁網收緊至船邊,隨著船上吊機緩緩提升,一袋袋泛著白光的金鯧魚伴著浪花翻騰出水。公司負責人陳丹介紹,深遠海養魚品質好、產量高,這種巨型深海重力網箱可年產50噸魚,產出回報率相當可觀。

  近年來,江蘇省的海洋漁業產業發展紅火。2022年底,在被稱為江蘇“親海近海第一區”的連云港市贛榆區,江蘇尊骉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海馬養殖車間里,藍色的海馬養殖水池依次排列,密密麻麻的海馬在其中游來游去。據了解,目前國內海馬以干貨的狀態在市場上流通,多為藥企收購,干品海馬年消費量在200噸以上,但目前國內養殖海馬干品產量不足10噸,市場需求缺口巨大,人工養殖海馬市場空間廣闊。以平均8000元/公斤計算,干海馬年產值達16億元,且消費量正以每年超10%速度增長。

  贛榆區擁有62.5公里長海岸線、1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面積108萬畝,年實現漁業產值131.7億元;2022年,贛榆區水產品產量達45.4萬噸,較上年增加4.97%,漁業產量和產值排名全市第一,居全省前列。贛榆區獲批2023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試點。

  除了贛榆區,江蘇省其他地區建設“藍色良田”的步伐也在加快——

  在通州灣,江蘇通州灣漁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季金峰介紹,南通通州灣海水養殖示范區通過改造,昔日海水養殖尾水已變身“水資源”,示范區為高涂圍海養殖區域,面積17550 畝,其中養殖水面13070 畝,養殖主要品種為脊尾白蝦、梭子蟹等,少量養殖海蜇、日本對蝦、海水魚類和貝類。

  在如東縣九龍村,該縣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周亞文介紹,九龍村按照“一河一策”治理原則,采用生物生態直接凈化工藝治理養殖尾水,為南美白對蝦溫棚養殖尾水“生物生態直接凈化工藝”模式示范點,水產養殖業為該村主導產業,全村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2.1萬畝,注冊有“龍仔”牌南美白對蝦商標。

  在響水縣,江蘇三圩鹽場海水養殖基地打造5000畝高品質海產品養殖基地為養殖核心區,采取蝦、蟹、貝混養的低密度多營養層次養殖模式,年產日本對蝦240萬斤、貝類1250萬斤、梭子蟹56萬斤、脊尾白蝦15萬斤,產值近3億元,海產品主要銷往江、浙、滬、魯、閩等地。經多年建設,養殖區已形成以日本對蝦為主,貝類、梭子蟹等為輔的規;咝КF代養殖園區……

  “江蘇是海洋大省、漁業大省,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加快推動海洋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提供有力支撐!苯K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季輝介紹,江蘇海洋漁業產值達到500多億元,海水產品年產量也達到了135萬噸。

深遠海養殖蓬勃發展

漁業發展迎新空間

  深遠海養殖是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徑,建設海上牧場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2023年6月,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深遠海養殖工作會議,落實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各項工作任務,全產業鏈全環節推動深遠海養殖高質量發展。

  2023年底,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沿海各地已建成重力式網箱2萬余口、桁架類網箱40個、養殖工船4艘,深遠海養殖水體4398萬立方米,產量39.3萬噸,比“十三五”初期分別增加3.3和2.4倍。

  設施裝備水平快速提升。重力式網箱實現在20米水深的灣口開放海域穩定養殖,是目前深遠海養殖最主要、最成熟的養殖模式。桁架類網箱開發出全潛式、半潛式、浮式、座底式等多種類型,養殖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其中,“德海1號”經歷17級臺風的考驗,網箱結構安全性能過硬;“振漁1號”首創轉籠式設計,可翻曬網衣和清理附著物;“經海系列”搭載投飼系統、趕魚裝置和巡檢機器人等裝備,初步實現智能化養殖;“深藍1號”首創在離岸120海里的黃海冷水團養殖魚類。“國信1號”養殖工船可游弋養殖,首創“船載艙養”養殖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配套養殖技術持續完善。針對深遠海養殖,沿海各地結合實際研發了一批適養新品種,浙江選育出大黃魚“甬岱1號”“東海1號”,福建選育出大黃魚“富發1號”,海南選育出金鯧“晨海1號”,廣東選育出龍虎雜交斑。大西洋鮭、許氏平鮋、軍曹魚等高值品種選育也在加快推進。

  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山東在青島、煙臺、日照等地布設深遠海養殖漁場,建成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福建在連江定海灣培育形成桁架類網箱集群,“仿野生”大黃魚售價顯著提高。廣東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大市場,在珠海枕箱島海域形成深遠海養殖集聚區。海南在樂東龍棲灣海域將深遠海養殖與休閑型海洋牧場融合發展,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政策支持保障不斷增強。海南、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對桁架類網箱和養殖工船給予1000萬元至1.5億元補助。福建連江率先開展深遠海養殖設施確權登記,頒發全國首例深遠海養殖裝備“身份證”。廣東建立海水網箱風災指數保險,將風力指數作為觸發賠付依據。山東日照推出“海洋牧場巨災保險”,2022年臺風“梅花”過境時企業獲賠104萬元賠付金。海南出臺支持漁業用海政策文件,傳統漁民每戶50畝以下的海域免繳海域使用金。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