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地方資訊 >> 四川成都持續推進產業融合共興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
详细内容

四川成都持續推進產業融合共興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

 光陰似箭,一年又將過去。如同我們期盼新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數百萬畝高標準農田,莊稼也“盼望”著又一年的破土迎春,迎接又一年的好光景。

  民以食為天,倉廩實則天下安。自古富庶的成都平原,有著“沃野千里”得天獨厚的資源,也緊攥“水旱從人”的智慧。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筑牢糧食安全基石,四川成都持續推進產業融合共興,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協同提升城鄉經濟發展水平。

  又到年終歲末,讓我們一起走進成都城鄉各地,品味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下成都人的“三餐四季”。

  市民吳女士最近心情不錯,她在天府綠道小程序上搶的5斤大米,前幾天寄到了家里。“大米的質量不錯,顆粒飽滿,色澤也很均勻。”更令她歡喜的是,這是產自環城生態區的糧食,“我上班每天都要路過繞城高速,很有意義。”

  這些大米,來自今年環城生態區6萬余畝總面積的秋收。時值歲末,“慶豐收”的喜慶呼應著春夏的耕耘延續至今,向繞城高速兩側蔓延,越過公園、綠道、寫字樓和騎行的市民,豐富著成都人佳肴滿目的餐桌,也裝點了城市里的田園風光、家門口的都市農業。

  年關在即臘味濃,城鄉豐收又一年。從有景又有田的環城生態區,延展至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人們正憑著科技和智慧,賦能一畝畝土地、一粒粒糧食和種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千年故事,正跨越城鎮和鄉村的邊界,在成都人的一日三餐中不斷被續寫。

藏糧于地的“成名曲”

  玉米、麥子、大豆、油菜……除了令吳女士歡喜的大米,在環城生態區十萬畝糧油產業帶,還孕育著多種作物和農田。“圍繞在公園里種田、在環城生態區做農業,正進一步提升景觀性、互動性和交互性打造。”天府綠道農科公司青龍湖農業項目負責人胡鑫介紹,部分農田可給市民提供交互體驗,比如今年9月的綠道豐收節,市民能體驗收割樂趣、逛玩農趣集市等。

  以“生態本底+場景營造+商業業態”為發展路徑,環城生態區正成為成都的熱門戶外休閑目的地,累計接待游客破1.5億人次,年均旅游人次超5000萬,2023年“十一”黃金周達196.9萬人次。

  要回答“在哪里種糧”,成都的答案不會單一。城市到鄉野,新畫卷正在繪制。平地機和挖掘機互相配合,施工車輛來回穿梭,一塊塊整齊標準的大田、一條條筆直的灌排渠道逐步呈現……2023年12月正值秋收后的農閑黃金期,溫江、新津等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正酣。

  位于溫江區和盛鎮約800畝的東宮寺社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開展施工。項目負責人介紹,小田正被平整為大田,機耕道直通家門口,水渠修到了田中間,耕種變得更高效。

  “高標準農田是成都藏糧于地的‘成名曲’。”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按照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生態友好、穩產高產的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今年全市新建33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已經全面完工,至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88.77萬畝,“一帶十園百片”糧油產業園區高標準農田覆蓋已達90%以上。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深入,耕地農田的保護和提升變得更重要。

  盤點成都今年收成,多個紀錄已被改寫——在成都市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小麥新品種蜀麥1868百畝連片實收畝產達516.9公斤創成都平原新高,蜀麥133實收畝產達608.7公斤創成都市小麥最高單產;在邛崍市千畝科技示范區,優良品種川麥104實收測產平均畝產528.1公斤,對比傳統種植方式增產17%……

  在成都,糧田變“良”田,現身于寫字樓的落地窗下,出現在詩意鄉村的沃野上。向著明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70萬畝以上,產量230萬噸以上,蔬菜面積穩定在260萬畝以上”的目標,成都持續向前。

藏糧于技的“執念”

  高水平打造“天府糧倉”成都片區,還得藏糧于技,也就是“誰來種糧”的問題。

  在成都,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推進,各種科技手段、機械裝備為種糧插上“翅膀”。“90后”女孩王伶俐就是這樣一位農業職業經理人,返鄉種糧八年的她管理著近4000畝高標準農田,這是其父輩所無法想象的。

  “插秧插得好不好,我們心里都有數,插得不好的地方,我們可以安排人工精準補插。”王伶俐以“大田北斗”軟件為例,它連接著合作社的插秧機、收割機和拖拉機,農機運行情況、作業時長、作業面積、行走軌跡等數據手機上“一目了然”。從最初的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到現在共管理4個土地合作社、1個烘儲中心和1個農機合作社,她深諳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管理融合的重要性。

  大田北斗系統以外,陸續購入插秧機、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40臺農機設備……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實現育秧、插秧、施肥、植保等全過程機械化、信息化,今年每畝水稻實現增產50斤,全部為下游米廠的訂單生產,畝均分紅有望突破800元。

  近年,隨著《成都市農業科技英才培育項目實施方案》《成都市深化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十條措施》等政策支持,像王伶俐這樣的農業職業經理人越來越多。目前,全市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達3萬人,2025年將培育打造一支以5萬名農業職業經理人為引領、擁有40萬人以上規模的高素質農民人才方陣。

  不久前,成都又提出要著力鍛造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成都農匠”,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優公園城市鄉村表達貢獻更多智慧力量。

  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批又一批鄉村經濟中的匠人、高手或能人,將參與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建設,進一步引領帶動成都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種質資源的“大腦”

  “實現單季畝產1251.5公斤,創下超級稻單季畝產的世界紀錄!”——前不久,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德昌基地傳來喜訊。隨著超高產攻關目標的逐級突破,“天府之國”距離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更近了。

  好糧來自好種,種業,是端牢中國飯碗的根源和基石、農業的“芯片”。高水平打造“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如何守好種質資源關系著農業“大腦”。這在天府現代種業園,或許能找到答案。

  作為中國首批五個國家級種業園之一、西南唯一的國家級農作物種業園區,天府現代種業園集科技研發、雙創孵化、博覽交易等功能于一體,搭建了“一庫一院五中心”重大種業研發平臺。

  采集、選種、制樣……2023年12月21日上午,在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種業實驗中心,四川天豫興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員正在檢測新一批種子。“我們是第一家入駐的生物育種高新技術企業,正開展植物分子育種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服務。”站在該公司1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內,天豫興禾首席科學家胥南飛表示,將努力把企業打造成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的主力軍。

  “基因超進化”篩選系統和“自身基因優化育種”等技術體系是天豫興禾的“獨門武功”,能快速、精準開發出具有除草劑抗性等優良性狀的植物新品種,已擁有國際、國內多項發明專利。

  目前,天府現代種業園已率先在全國建立首個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中心庫,搶救性收集國內外優質種質資源。該中心庫相當于一個種子“基因庫”,每年計劃保存各類種質資源180多萬份,包括植物資源、食用菌、畜禽、水產等國內種質資源,最久可貯存50年。

  隨著天豫興禾在內的近30家種業領軍型企業和科創型種業企業的入駐,一項項科技創新和轉化成果日漸涌現,由四川農業大學和邛崍市嘉林生態農場共同培育的“天府黑豬”,就是其一。今年6月,它成為四川省第一個以地方豬遺傳資源為主要育種素材培育出的國審豬新品種。

  “為保留優質‘芯片’,我們利用成華豬和英國巴克夏豬的遺傳資源,運用現代育種新技術成功培育。”邛崍市嘉林生態農場相關負責人介紹,“天府黑豬”兼具“成華豬”肉脂白、肉紅、皮厚優勢,又具備外血豬生長速度更快、瘦肉比例高、成本更低的特點,且繁殖性能大大提高。

  攻關種業芯片,成都持續做強現代種業產業鏈,正加快構建種業發展格局,2025年將力爭種業產值達到150億元,加快建設成為全國現代種業高地。

  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在成都388.77萬畝的高標準農田上,建良田、育良才、選良種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成都人的一日三餐里,蘊藏著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都片區,更見證著新時代城鄉融合的大美圖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