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品牌農業 >> 盒馬CEO侯毅首談農業品牌化:一二三產聯動是趨勢
详细内容

盒馬CEO侯毅首談農業品牌化:一二三產聯動是趨勢

餐桌上的變化,見證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水產品年總產量只有45萬噸,相當于每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條魚;1978年,中國水產品總量達到465萬噸,差不多每人每個月可以吃上一條魚;到了2020年,中國人每人每周都可以吃上一條重0.9千克的魚了。

 

圖源微信公眾號“CCTV國家記憶”

幾十年的技術突破和“海淡并舉,養捕并舉”,讓中國人徹底實現了“吃魚自由”。

時至今日,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已經達6545萬噸,連續32年保持世界第一。不過,中國雖然是水產大國,卻非水產強國。在原料、技術、供應鏈和零售等環節,中國有太多問題亟待解決。

例如我國深遠海養殖處于起步階段,面臨適養品種少、養殖規模小、養殖系統作業裝備水平不高等問題;中國水產的工業化加工不夠發達,冗長的供應鏈體系難以釋放效率;中國也難免缺乏全球性的水產品牌,容易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漁民很辛苦,收入往往卻不多。

中國水產行業面臨的挑戰,正在從一產的養殖,向制造、零售和品牌等領域延申。

這不是水產或者漁業要面對的問題,整個中國農業都有類似問題需要解答。不少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今年12月,盒馬CEO侯毅在新農品牌“一米八”發布會現場表示,農業的“二產”(加工)非常重要,農業的一二三產融合是趨勢

“今天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在農業上就是一二三產業的聯動,實際上就是轉向農業品牌化:農產品變商品,商品變品牌,”,侯毅對觀察者網表示,“讓農業的流通速度加快,真正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聯動。”

盒馬CEO侯毅:農業的一二三產融合是趨勢

中國農業的發展,正在經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以漁業為例,市場競爭空前加劇。從上游的水產養殖環節來看,在大量玩家蜂擁入場的同時,企業出局也在提速。企查查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我國水產養殖企業新增逾1.8萬家,同比增幅約6%;但注銷吊銷量卻增加了超過2萬家,增幅約74%。

 

數據來源企查查 觀察者網制圖

對比發達國家,在農業的“二產”上,我國也沒有絕對優勢。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主要農產品的加工率超過80%,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處于2∶1到4∶1之間;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67.5%,水產行業尤甚——我國水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37.8%,水產品加工業產值與漁業產值之比僅為0.3∶1。

加工水平相對滯后,會帶來諸多潛在問題。

當下消費者需求加速分層,城市年輕群體對快捷、方便食品的需求正在升溫。如果二產發展緩慢,那么在半成品菜等細分市場,企業很容易錯失機遇;加工率低,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不少企業缺乏規模化、精準化的處理和裝備技術,水產品加工很可能依賴人工處理——不僅效率低、成本高,還容易受到用工難等問題掣肘。

在零售等三產環節,發達國家正從技術進步和品牌建設中享受市場紅利。

盒馬CEO侯毅對此深有體會。侯毅以挪威三文魚舉例:當地從業者解決了育肥、去腥和排酸等問題,得以規模化、標準化的大規模養殖,并供給全世界。侯毅認為,科技元素的加入有助于農業走向集約化,推動農產品標準化,“農業的二產(加工)非常重要,農業的一二三產融合是趨勢。”

在侯毅看來,在農業(種養殖)、制造業(加工)、服務業(供應鏈和零售)三大產業聯動的基礎上,中國農業未來必將走向品牌化。侯毅對觀察者網表示,“今天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在農業上就是一二三產業的聯動,實際上就是轉向農業品牌化:農產品變商品,商品變品牌。”

農產品也需效率思維,機會仍在供應鏈

農業的品牌化,或者打造品牌農業,其實并非侯毅或者盒馬單方面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推進下,農業品牌建設工作已經取得積極進展。

本月(12月)21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發布消息,2023年,我國農業目錄體系初步形成,全國精品培育品牌144個,省級目錄區域公用品牌1100余個,企業品牌1700余個,產品品牌約2000個,31個省(區、市)均出臺品牌支持政策,已形成部級統籌抓精品、省級系統抓目錄、市縣推進抓落實的品牌發展促進機制。

品牌強農的理念,正在深入各行各業。

機構方面,微信公眾號“中金點睛”本月發布研報稱,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品牌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縮影。“隨消費者對于品質農產品需求提升,疊加供給側產品創新、渠道提效、品牌升級,萬億元基礎食材中有望孕育廣闊投資機遇。”

按照中金公司的定義,品牌農業,是指農業產業鏈參與者通過把控上游種養殖生產、中游流通及下游銷售環節,以生鮮農產品及初加工農產品為基礎,依托區域品牌、品種品牌或企業品牌的形式,實現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供應,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在上游養殖、中間的供應鏈和下游零售環節,中國農業都有很多可以發力的地方。

在侯毅看來,供應鏈的效率提升就是機會之一。“漁業養殖是比較有挑戰性的,”,侯毅以漁業舉例,“此前的鏈路是經過養殖、批發收購,再到零售端。整個過程的成本高,食品安全問題也經常引發擔憂”。

侯毅認為,要實現從農產品到品牌的質變,就必須“讓農業的流通速度加快,真正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聯動。”

 

中金公司也持有類似觀點。中金研報認為,我國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的一大局限,就在于它依賴產地及銷地多級批發市場,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全國范圍流通。“較長的供應鏈導致層層加價、層層損耗,降低農產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成本,影響農產品品牌打造。”

以黃魚為例。在被漁民捕獲后,黃魚要經過產地批發商,在銷售地,要經過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甚至三級經銷商,最終才能上線零售渠道。在某些場景下,還要考慮繳納“通道費”等問題——可能事兒還沒辦一半,黃魚已經焉得七七八八了。這種傳統供應模式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1.整個供應鏈鏈條過長,任何一方或者幾方合作,都無法對產品品質進行全流程的監管和保障。與此同時,全環節的反復購-銷,存在低效率甚至不效率的問題,最終還要由消費者買單——最壞的結果是,消費者多花了錢,中間商沒賺到多少錢,作為生產者的漁民、農民沒賺錢。

2.傳統供應鏈是供給導向,而非需求導向——賣什么取決于供應方提供什么,而非消費者想要什么。作為零售平臺,即使知道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也無法層層傳導、反哺生產。如果有組織敏捷、反應迅速的國外品牌殺入市場,通過供應鏈能力提供優質低價的商品,中國企業很難建立品牌優勢。

3.上游生產者離市場太遠,無法感知零售端實際需求,只能提供“飽和式供給”。“堆產量”不僅不能滿足有效供給,還會帶來質量良莠不齊、損耗和浪費過多等問題。風里來,雨里去,農民漁民辛辛苦苦一整年,結果卻沒賺到多少錢。當一個人和一家企業疲于奔命,就從根子上失去了創新創造的動力。

 

農業要走向品質化、品牌化,就少不了效率思維。

只有流通速度加快,零售領域的品質和低價,才可能實現——農業更明顯,漁業尤甚。損耗率偏高是中國農產品品牌化的一大阻礙。根據中物聯冷鏈委,2018年中國在水果、蔬菜、肉類和水產流通過程中的儲運損耗率分別為11%、20%、8%和10%,而發達國家平均損耗率均為5%。

這就需要垂直供應鏈等新模式,需要更好的冷鏈運輸技術和數智化檢測技術,甚至更科學的包裝工藝……農業的品牌化可謂全國一盤棋。產業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不可能獨自實現這一點,合作和獨立思考同樣重要。

農業品牌化,非朝夕之功

有行業人士認為,包括加工環節在內,中國農業和全世界先進生產水平存在20年以上的差距。

對于這個問題,侯毅表示,中國農業的相對落后,本質上是中國農業資源沒法集約化生產導致的。中國的農田種植、海洋養殖,都表現出散戶種植為主的農業特征,這在現在發達先進國家身上是沒有的——當然這既有地理、人口的原因,也有歷史條件等原因——這就需要有科技力量進來,幫助農民和農業走向集約化、規模化。

“這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一個很大的機會資源。”

侯毅認為,從(農業、漁業等)種子基因、規模化養殖、產品預處理、食品加工,到最終出產標準化商品,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往往都需要有公司在某個細分品類上進行規模化、標準化工作。不同于俄羅斯等國家,中國目前還沒有這樣能在農業領域,引領行業趨勢的公司。

侯毅認為,對有志于此的企業而言,這不僅僅是10年、20年的功夫,“這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

 

在養殖、流通和零售各環節,雖然已有企業開始各類嘗試,但品牌強農這場長征,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在上游環節,中國人口眾多、人均占地面積小,且地情多樣復雜。歷史地理條件,均不具備西方式規模化農業的基礎。以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為代表的大農場模式,以萊茵模式為主的中小農場農業模式,可能都不符合中國國情和當下市場情況。

不僅僅是技術、設備要攻克難關,中國種植和養殖環節的模式思考也無法“抄作業”。

2.在中游環節,傳統供應鏈的長鏈條,固然有計劃經濟體系的分發色彩,但也有廣泛的生存基礎。傳統供應鏈的效率問題,不能用好壞對錯一言概括。整個供應鏈的提質增效,需要兼顧線下和線上利益,平衡各方利益。只有摸索出各界的平衡點,才能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一兩家企業的變革,無法促成這種趨勢。

3.在下游環節,盒馬移山價“搞事出圈”,東方甄選“教育帶貨”……今年很多企業的嘗試,或多或少都為農產品品牌化進行了一些鋪路工作。但整體來看,目前圍繞中國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的創意并不多。未來,市場固然需要類似“拔河價”、“不吵價”這樣的二次傳播,也需要更多有創意的、有腦洞的新想法。

參考資料:

中金點睛.品牌農業專題一:從農場到餐桌的產業革命

中國工程科學.我國水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

CCTV國家記憶.中國水產品總量憑什么可以連續32年保持世界第一?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