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小院“學生娃娃”助興農自北京市區一路向東南,快要接近市界,就到了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曾經,村里百余戶人家靠著種植蘿卜謀生。三年前,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們在村里建立了科技小院,帶來了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村集體的年收入從2020年的11萬元,增至2022年的70萬元,提高了5倍不止。 這群學生娃,種地能行嗎 進村,科技小院就在村委會不遠處,紅磚紅瓦的平房院,門上掛著“西槐莊科技小院”的牌匾,兩側寫著“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這句話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校訓,印刻在學校遍布全國的百余個科技小院里。 水泥地面上擺滿了前一天剛從地里收來的蘿卜。“去年,我們試種了冰淇淋蘿卜,是一種比較清甜水靈的水果蘿卜,適合生吃,反響很不錯。所以今年擴大了種植規模,大棚里有31畝,露天的也種了3畝。今年還試種了3畝紫秀綠蘿卜,有棚里的,也有露天的,估計能一直賣到春節前。”小院的第三任“院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王思遠說。 要說起種地這事,西槐莊村的老把式不在少數,尤其是種蘿卜。西槐莊村的科技小院于2020年11月掛牌,2020級的吳林靜和寧國法是第一批入駐的農大研究生,后來又陸續來了2021級的張曉恬和張巖林,以及2022級的王思遠和賈少乾。看著這群剛20歲出頭的孩子,村民們剛開始有點不信任。“這群學校來的學生娃娃,能比得上種地大半輩子的農民?”有人直接提出了疑慮。 行不行,土地里見真章 手藝行不行,還得土地里見真章。緊挨著科技小院,就是村集體的一片曾經幾近撂荒的土地,地方不大,僅22畝,有大棚,也有露天菜地。除了按照當地習慣種植蘿卜外,又引入了番茄。不僅品種上更加豐富,他們還在村里試驗田里開展科學種田,引進了水肥一體化、熊蜂授粉、綠色防蟲等先進技術。 科技小院到來的頭一年,西槐莊村集體年收入達到34萬元,是上一年的三倍,一戰成名。對于經濟基礎薄弱的西槐莊來說,這筆收入格外振奮人心,當初不怎么看好學生娃娃的村民們,也徹底服了氣,紛紛伸出大拇哥點贊。2022年,西槐莊村集體收入突破70萬元,而今年,新建的30畝大棚投入使用,收入情況有望更好。 如今,王思遠和她的同學們都成了西槐莊村最受歡迎的“學生師傅”,誰家的作物出了問題,總是第一時間找她們詢問。“問什么作物的都有,甚至還有果樹類的。經常遇上拿不準的問題,比如一些只在書上見過的病害,這時候就該遠程請教學校老師了。”王思遠笑著說,學校的老師們都很熱情,細細地講清病因、處理方法,自己聽明白了再轉述給村民。“這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而王思遠也從村民身上學到了不少妙招。“比如,種玉米的時候要防著小鳥吃種子,村民就會放上一只老鷹風箏來驅鳥。還有種花生的時候要踩秧,能夠幫助花生的果針入土,提高產量。”王思遠說,這些土方子的背后是勞動者的智慧和巧思,非常珍貴。 巧構思,把地“種出花兒” 連續幾年的精耕細作,讓幾近撂荒的土地成了沃土,也為西槐莊村集體打造出了一份“以綠生金”的產業。這兩年,小院的同學們不斷探索新的種植方案,種植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看市場的反響情況,什么種植得好、銷售得好,就會留下。然后再嘗試新的品種。”王思遠說,今年小院試驗田的種植品種已經掰成了三茬——3月到6月,以大棚為主,種番茄、鮮食玉米;5月到8月,再給露天的田里種上甜糯玉米和黑花生;8月到11月,大棚和露天田都換成了蘿卜。此外,種植基地還單獨劃出了一小片“共享菜園”,可以“全托”和“半托”的形式招募都市農場主,種植的品種更加多樣,包括奶白菜、羅馬生菜、紫色油菜、花椰菜、冰淇淋紅薯、黑皮花生、線椒等。 提起小院的未來,王思遠更是信心滿滿。“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很大,小院的成績也收獲了很多認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會繼續做好工作,指導村民更好地種植,將學習到的知識帶入田間地頭,為村里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王思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