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測算,涪陵榨菜通過稻菜輪作,一畝地的收益有5000多元;通過青菜頭精深加工,一畝地的平均產值約1萬元;通過發展“三產”,一畝地至少有5000元收入。
近年來,涪陵為推動榨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按照“科創+”“綠色+”,培育種植、加工、文旅發展等全產業鏈,提高了榨菜的經濟效益,小小青菜頭成為富民增收的大產業,實現種植戶人均榨菜純收入2873元。
“稻菜輪作”提高土地效益
一畝地種完水稻,再接著種青菜頭能有多大收益?
“加起來差不多有6000元,比單純種一季作物收入翻一番。”這是多次嘗試“稻菜輪作”模式后,涪陵區龍潭鎮龍騰社區種植大戶任浩淼給出的答案。
在種青菜頭之前,任浩淼是一個種糧大戶。今年32歲的他,大學畢業后返鄉跟著父親任長江在龍騰社區種水稻。由于采用綠色種植,他家的稻谷供不應求。后來他們逐步在周邊流轉了900多畝耕地種水稻。
“水稻每年三月育種,八九月收割,稻谷歸倉后田就閑下來,要等到第二年的二三月才開始翻土、育種、移栽,中間有幾個月的‘檔期’一直沒有很好地利用。”任浩淼說,在涪陵,像他一樣只種一季作物的大戶不少。
變化始于2019年,由于涪陵榨菜名氣越來越響,對原料青菜頭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當地政府開始大規模推廣“稻菜輪作”:一是可以滿足榨菜原材料的供應;二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簡單來講,“稻菜輪作”就是每年十二月利用冬閑田種植青菜頭,然后次年三月青菜頭砍收后再翻地種植水稻,這樣土地可以多種一季作物,多得一份收入。
2019年底,任浩淼拿出320畝冬閑田進行試種。第二年3月,青菜頭首次收獲,扣除工人工錢、農資成本后,還賺了20萬元。看到任浩淼種青菜頭有賺頭,周邊的村民也陸續跟著種了起來。
“稻菜輪作”不僅能增加收入,菜葉還田發酵還能有效改善土壤,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由于品質好,青菜頭地里種出來的大米要比普通大米貴不少。”任浩淼說。
目前,涪陵區青菜頭種植面積達73萬畝,其中30多萬畝采用的是“稻菜輪作”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保護了耕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價值
走進位于涪陵區江北街道的涪陵榨菜集團,一股清香的榨菜味彌漫整個廠區。在生產車間,提前腌制好的青菜頭從生產線的一端進入,經過切割、拌料等20多道工序,不一會,一袋袋包裝精致的榨菜產品就加工完成。
“通過精深加工,我們生產的普通榨菜產品價值在2萬元/噸,中端榨菜產品在5萬元/噸,高端榨菜產品在8萬元/噸。”涪陵榨菜集團研究所所長劉德君介紹,其根據市場,不斷開發榨菜新品,以此提高附加值,“口口脆”就是榨菜產品的一次全新突破。
“口口脆”是近年來涪陵榨菜集團針對年輕人開發的一款休閑食品。它利用低鹽技術把青菜頭做成類似薯片一樣的零食,而且口味多樣。在包裝上,“口口脆”注入了氮氣,讓包裝變得飽滿,看起來很“潮”,因而一上市,就成為明星產品,其銷量相當于涪陵榨菜幾個單品銷售額的總和。
劉德君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可產出3噸青菜頭,原料成本在2400至3200元之間,3噸青菜頭能加工1噸“口口脆”,而一噸“口口脆”出廠價在5萬元/噸,“相比青菜頭,價值提升了約20倍。”
如今涪陵榨菜集團先后開發出紅油榨菜、休閑榨菜、水果榨菜、榨菜醬四個大類上百種榨菜單品。其銷售額更是達到歷史新高,去年銷售收入達25.48億元。“目前,我們正聯合高校,開發研制更多休閑食品以及多功能食品,進一步提升榨菜的附加值。”劉德君說。
截至目前,涪陵年加工榨菜50萬噸左右,預計今年榨菜加工產值達80億元,算上全區41家大小加工企業生產的高中低端榨菜產品,當地成品榨菜畝均產值在1萬元左右。
農文旅融合提升產業含金量
日前,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村綜合服務專干兼產業發展支部書記周慶友站在山坡上,拿著手機對準山下的榨菜苗,錄制了一段30秒的短視頻,發到了“代耕代種認養”微信群。
今年農民豐收節當天,在涪陵在線的牽線搭橋下,二渡村集體與來自涪陵的15位家庭簽訂代耕代種協議,村里按照每畝5000元的訂金,為客戶開展代耕代種服務,收獲的青菜頭歸客戶所有,村上則定期為客戶發送青菜頭種植的照片、視頻,讓客戶體驗現實版“開心農場”。
二渡村嘗試青菜頭認養模式只是涪陵榨菜通過發展“三產”,提升產業“含金量”的一個縮影。
涪陵有“世界榨菜之鄉”的美譽,榨菜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打好涪陵榨菜文旅牌,當地大力發展“榨菜+鄉村旅游”“榨菜+科普研學”等業態,先后建成榨菜主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38個,通過“三產”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雖然‘三產’我們才剛剛起步,但總體算下來畝產值差不多有5000元。”李衛軍說,截至去年,通過開展榨菜研學、榨菜旅游觀光等,當地年均吸引游客200萬人次,帶動產業增收12億元以上,走出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