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小麥生產“七份種,三分管”,小麥生產要想獲高產,必把好播種質量這一關!咱們省南北跨度大,氣候條件復雜多樣,南部有江淮沿江麥區,北部有沿淮淮北麥區,不同區域溫光資源差異大,氣候條件復雜,茬口類型多樣,病蟲發生情況不一樣。這對品種選擇、播期、播量和播種方法等都有不同要求。面對復雜多樣的氣候條件,到底該如何提高播種質量?下,主要是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1.種子選擇。目前種子市場上流通的小麥種子很多,面對這么多不同的種子到底該如何選擇呢?主要是按照以下四個原則進行選擇:一是品種類型與生態區域相適應;二是品種的產量水平與地力水平相匹配;三是早中晚熟品種與適宜播期相結合;四是品種抗性與氣象及生產條件相協調”的原則做好品種選擇,具體來說: (1)淮北地區:選用抗寒性好、抗倒伏、優質的半冬或半冬偏冬性品種為主;根據區域生態特點,淮北中北部麥區選用中強筋或強筋小麥品種,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生產。 (2)沿淮地區:選用抗寒性好、抗(耐)赤霉病、抗穗發芽能力較強的半冬性品種或早熟的半冬偏春性品種;根據區域生態特點,本地區適宜發展中強筋或中筋小麥生產。 (3)江淮及沿江地區:選用抗赤霉病、抗穗發芽、優質、抗倒伏能力強的春性品種;根據區域生態特點,本地區適宜發展選用弱筋小麥品種,發展優質弱筋專用小麥生產。 2.種子處理。隨著近年來秸稈不斷的還田,雖然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得到了提高,質地結構也得到了改善,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土傳病害加重,由于秸稈中會殘留一些蟲卵和病菌,菌源基數在不斷增大,易造成下茬作物病蟲害大發生。種子包衣或者藥劑拌種是預防和延緩地下害蟲、土傳、種傳及苗期病蟲害最有效的措施,所以一定要杜絕“白籽”下種。 (1)殺菌劑拌種:可有效控制小麥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早期根腐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發生。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1%藥量拌種,或用3%的苯醚甲環唑20~30克,或2.5%咯菌腈懸浮劑15~20克,兌水100毫升,拌麥種10公斤,堆悶3小時左右。全蝕病發生的地塊用12.5%硅噻菌胺乳劑20毫升,或用10~20毫升咯菌腈懸浮劑加50~100毫升苯醚甲環唑懸浮劑,兌水200毫升拌麥種10~12.5公斤,堆悶8小時左右,可同時兼治黑穗病等根部侵染的病害。 (2)殺蟲劑拌種:對地下害蟲發生區,可用50%二嗪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3%拌種,堆悶5~6小時后,攤涼后即可播種;也可用70%吡蟲啉可分散粉劑35克+50%二嗪磷乳油30毫升,兌水1公斤,拌種10~15公斤,堆悶3~4小時,待吸收晾干后播種。可有效防治小麥灰飛虱、蚜蟲、蠐螬、金針蟲、螻蛄等地下害蟲以及預防叢矮病和黃矮病。 (3)藥劑拌種注意事項:地下害蟲嚴重發生地區要用土壤處理和拌種相結合進行防治。土壤處理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2.5公斤左右,均勻撒施于地面,隨后將其翻人土中。注意在病害和蟲害混發區,可選用以上殺菌劑和殺蟲劑同時拌種,要注意先拌殺蟲劑,悶種晾干后再拌殺菌劑;先拌乳劑,待吸收晾干后再拌粉劑。 二、精細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時要選用加裝粉碎裝置、勻拋裝置的聯合收獲機械,秸稈粉碎長度小于10厘米,均勻拋灑。使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的鏵式犁深耕翻埋秸稈,耕深不小于20厘米,也可以使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的旋耕機旋耕,使秸稈與土層混合,耕后耙透、鎮實、整平。 1.淮北旱茬。旱茬小麥可采取“一耕一旋”或“二旋”的整地方式,耕深20厘米以上,旋耕深度12厘米以上,旋耕地塊每2~3年深耕或深松1次。或者使用旋耕、施肥、播種、鎮壓一體的復式作業機械,以減少耕作次數、節本增效,同時還能減少土壤失墑,提高田間出苗率。強化鎮壓作業,克服旋耕不實帶來的播種過深、透風跑墑、易旱易凍等弊端。提倡畦田化種植(或預留操作行),以方便田間管理作業。 2.稻茬整地。沿淮稻茬麥區采用反旋滅茬耕整地或機耕1遍再機耙。江淮丘陵麥區采用淺旋耕1~2遍整地或免耕機開溝覆蓋。稻茬麥一定要做好機開溝,實現“三溝”配套。一般每2.5米~3米開挖一條豎溝,溝寬20厘米,溝深25—30厘米。距田兩端橫埂2—3米各挖一條橫溝,較長的田塊每隔50米增開一條腰溝,溝寬20厘米,溝深35—40厘米。田頭出水溝要求寬25厘米,深40—50厘米,確保內外三溝配套。 3.播后鎮壓。無論深耕或深旋地塊都要根據土壤墑情做到鎮壓耙實、踏實土壤,特別是秸稈還田量較大的地塊。墑情適宜時可在播種前后鎮壓,土壤過濕時應推遲鎮壓時間。 三、科學施肥。 大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不同產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按照“氮肥總量控制、分期調控,磷、鉀肥依據土壤豐缺適量補充”的原則合理配施肥料。施足基肥。要求施足基肥,一般掌握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總施氮量的50%—60%,磷、鉀50%—100%底施,因區、因地調整。提倡增施有機肥、生物肥等,擴大緩控釋肥料、專用復合肥等施用比例。 四、規范播種。 堅持適墑、適期、適量、適法播種,根據播期、土壤墑情、整地質量和品種特性,科學調整播種量。 1.適期播種。淮北半冬偏冬性品種為10月5~15日,半冬性品種為10月8~20日。沿淮地區各類型小麥比淮北推遲5~7天。江淮地區半冬性品種適宜播種期為10月20~30日,春性品種為10月25~11月10日。 2.適墑播種。小麥播種時耕層的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5%~80%,即土壤“抓土成團、輕丟即散”是小麥播種的最佳墑情。小麥播種前墑情不足時提前澆水造墑,播后墑情不好及時補墑。 3.適量播種。適期播種的地塊,淮北地區畝基本苗控制在14萬~18萬;沿淮地區畝基本苗控制在16萬~20萬;江淮地區畝基本苗控制在20萬~25萬。如果搶墑早播,應適當降低播量。當播期推遲到適播期以后,每推遲一天播種,畝基本苗增加0.5萬左右,最多不宜超過35萬。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和整地質量好、墑情足、播種期早的地塊適當降低播量,反之適當增加播量。 4.適法播種。整地后立即進行播種,以保證土壤具有足夠墑情,可選用小麥精播機、復式作業機或寬幅條播機,行距20~23厘米,播種深度3~5厘米,確保下種均勻,深淺一致,覆土嚴密,不重播,不漏播。播種時隨種隨壓,未帶鎮壓裝置或鎮壓不實的田塊要在小麥播種后及時鎮壓,墑情不足及時澆水。 五、播后管理。 1.早補苗肥。對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塊,在小麥2葉期左右及時補施苗肥。如果基種肥及苗肥均不足,在主莖3~4葉期或4~5葉期施用壯蘗肥。有條件地區可在冬前及越冬期間施用泥、雜灰肥等有機肥培土壅根,保暖防凍,培肥土壤。秸稈還田量大的麥田,如麥苗發黃嚴重,應盡快施用復合肥或速效氮肥轉化苗情。 2.防控病蟲草害。 (1)春草秋治:根據草相、草齡、墑情等適期使用適宜藥劑,重點抓好冬前化學除草,要封殺結合、以封為主,在墑情適宜時、于播后芽前進行土壤封閉化學除草。對未封閉化除或效果不好的麥田,在冬前選擇冷尾暖頭、日平均氣溫8℃以上的晴天及時噴藥化除,注意安全用藥,防止發生凍害和藥害。 (2)防治病蟲害:旱地小麥和部分稻茬麥田要加強地下害蟲的防治。冬前注意加強對條銹病、紋枯病、蚜蟲等的監控,及時防治。 3.冬前鎮壓。對秸稈還田未耙實的麥田,以及播后未及時鎮壓麥田,冬前墑情適宜時,可根據苗情選用適宜鎮壓器鎮壓1—2次,利于保水保墑,促進冬前壯苗,提高壯苗比例,特別是土壤偏旱時更需要注意。 上一篇種植小麥深耕深翻的好處下一篇挑選基礎母羊六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