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玉米兄弟":從單一采摘到新農人社群聚會
详细内容

"玉米兄弟":從單一采摘到新農人社群聚會

  從單一采摘到新農人社群聚會

  ——山西忻州“玉米兄弟”探路電商營銷的故事

  □□本報記者馬玉

  8月,山西忻州郊區,一場由農民自己辦的玉米文化節吸引來了不少的游客和微商。

  這場活動的舉辦者是兩位70后農民。他們給自己的產品起名為“玉米兄弟”,把種植基地叫成“玉米兄弟農場”。他們喜歡稱自己是新農人。

  從2012年開始,他們已自費舉辦了3次這樣的玉米節。成本從最初幾千元增加到5萬元,活動內容從簡單的玉米采摘到新農人的社群聚會,玉米節的變化,映照出這兩個新農人尋找農產品電商之路的艱辛與不易。

  從停到辦,一波三折的背后是營銷

  2010年,打工結識的山西人張世元和王勇峰決定回到家鄉忻州合伙種玉米。他們的信心源于忻州是山西雜糧生產優勢區,出產特色黑玉米,也是國內最早引進種植糯玉米并進行加工的地方,產業化成熟。

  2011年,黑玉米豐收了。兄弟倆為銷售四處奔走。“傳統品種在傳統種植下是價低利薄,要想賺錢只能多銷。”他們說,這一年,玉米雖有銷量,但做得很艱難。

  “做食品,放心好吃是關鍵,品質是保障,有機是突破。”痛定思痛后,兄弟倆決定做黑色玉米有機種植,置換了192畝位于山腳下沒有污染的土地進行有機種植。

  好產品有口碑才能賣出去,體驗是打造口碑和知名度的捷徑。2012年,“玉米兄弟”辦了首屆玉米文化節。“當時農產品沒有網絡銷售,銷售還是傳統渠道,玉米節的活動是采摘,目的是在本地擴大宣傳,讓人們了解有機玉米。”張世元介紹。

  然而,“種植成本加上營銷成本,黑玉米的單價近10元,這很難與同期上市的玉米競爭。”王勇峰回憶說,價高賣不動、低價又惜售,一系列問題讓他們虧損了300多萬元,血本無歸。

  產品獲得了口碑卻敗給了銷售渠道。傳統批發市場和實體店銷售迎來的是價格戰,再疊加上有機玉米自身帶來的種植高成本,“玉米兄弟”沒有因有機種植提升產品的議價能力。有量無價、業績暗淡,之后的兩年,玉米節被迫停辦。

  2015年,微信營銷的興起為農特微商帶來了商機,沒了中間商差價,從拼價格到拼品質,試水微商的“玉米兄弟”積累了自己的第一批代理商,銷售成績開始好轉。

  “基于合作和相同的價值理念,代理們要求舉辦一次線下聚會。”王勇峰說。隨后,玉米節被重新拾起,除了體驗推廣有機玉米,玉米節多了些聚會、交流。一些活躍在網絡上的新農人和農業知名人士也都參加進來。       

  玉米兄弟”在新農人圈里有了名氣。

  當年,線上銷售結合線下體驗,400畝玉米讓“玉米兄弟”獲得了500萬元的收益。 

社群圈子,一場聚會演繹出營銷之道

  今年8月,玉米節如期舉辦的消息在新農人圈子發布后,在深圳的顧客溫曉瓊早早地預定了前往山西的機票。

  在她看來,吸引她參加的原因不只是有機黑玉米,更多的是新農人這個社群和圈子,其中不乏知名微商、新農人意見領袖和農業大咖。

  “把網絡上的微信圈搬到線下,用玉米節為新農人建立起一個交流取經的平臺,在這里大家可以分享信息資源、擴展人脈。”王勇峰說,新農人大多是草根創業者,通過社群可以獲得農業創業的建議和支持,同時也使得微商們有了組織,能夠穩定持久。

  從聚焦產品體驗到農業社群聚會,這次玉米節上,參加人數從去年的60多人擴大到100多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微商成了聚會的主角,他們也是支持

  “玉米兄弟”舉辦玉米節的動力。

  “微商不僅是產品口碑的傳播源,也是產品的銷售渠道。”王勇峰說,“他們本身是顧客,會使用產品,也會幫助建立銷售渠道來賣產品,吸引更多銷售合作,同時也能宣傳推廣,擴大產品的品牌影響。”

  “比起傳統銷售渠道來,微商網絡傳播效率高,讓農產品和生產者直面消費者,實現了低成本營銷運作,也讓農產品走‘小而美’的路徑變得可行。”王勇峰說。

  好的產品需要口碑更需要銷售渠道,微商營銷演繹出了二者的有效結合,成為“玉米兄弟”摸得著、走得通的運作模式。玉米節當天的預售達到1.5萬件。

  “微營銷”邏輯下,“玉米兄弟”把營銷理念延伸到產品設計上。“怕上火喝王老吉,簡單的廣告詞成為消費者抹不去的記憶。膾炙人口的品牌名更利于在網絡中傳播。”張世元說。

  隨即,他們把有機玉米定名為“玉米兄弟”,把種

  植基地從山晉山莊換為“玉米兄弟農場”。“玉米兄弟”成了他們的標簽,在網絡上快速傳播。

  線下交流,線上互動。玉米節上,“玉米兄弟”還通過微博、博客直播,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微商拉近了產品和消費者的距離,塑造了口碑和品牌,通過互動又能增加信任度。”張世元說。

  透明,讓產品輸出的整個鏈條都在營銷

  “這次玉米節人數超過100,我們適當收取費用,一共收取了兩萬多元,整個活動下來,還得自費5萬多元。”王勇峰介紹,這相比于玉米節帶給有機生產和品牌塑造的好處,在他們看來是值得的。

  線下體驗讓產品走近消費者、變得透明,擴大了有機理念的認識度,增加了消費者的信任度。同時,微商也讓生產者和生產過程變得透明,這反過來促進他們不斷提高品質和創新服務。

  為了保持玉米的原汁原味,“玉米兄弟”在有機玉米加工上絕不隔夜,采用保留玉米皮的高溫滅菌和真空包裝。同時,把有機生產環節直觀呈現。他們利用太陽能和無線技術在農場安裝了一套遠程監控系統,并通過網絡直播生產過程,讓消費者可以零距離地看到農場的實時動態。

  通過直播生產,消費者可以看到,玉米農場施肥使用散養羊的羊糞,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土壤、空氣、地下水都做達標檢測。用人工除草取代除草劑,用加裝粘蟲板、投放螟蟲天敵赤眼蜂、放置滅蟲燈等物理滅蟲法取代殺蟲劑,從各個環節杜絕了農藥殘留。

  “拼價格輕品質,會傷害消費者,也會傷害生產端,不可持續。而好的品質需要做足生產和輸出的每個細節,這是農產品的優勢也是賣得好的基礎。”王勇峰說,呈現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營銷。

  以產品為起點,以體驗為突破,通過微商、建立社群,“微營銷”成為“玉米兄弟”的經營邏輯。而且,這一運作模式也構建起了從農產品設計、開發、生產直到進入消費者手中的營銷鏈條。

責任編輯:雍敏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