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快速發展,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正在成為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推動著農村發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等多方面的變革,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李克強總理在今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一場力度空前的專項整治活動已于近期拉開大幕,并在全國范圍內緊鑼密鼓的展開。農村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要實現其良性健康發展,應堅持鼓勵和規范并舉原則,加快互聯網金融的立法進程,明確其發展方向、主體地位、業務范疇、監管機制等;持續推進農村地區相關方面的改革步伐,逐步夯實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礎;構建統一有效的監管體系,加強專項統計監測和風險預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互聯網金融有助于
彌補傳統農村金融服務“短板”
近年來,在各方的重視和推動下,傳統農村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平明顯改善,但仍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需求。金融服務供需缺口巨大,為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快速推進提供了廣闊空間。
隨著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健全,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技術在農村金融服務中快速推進,對金融信息收集、業務成本、產品創新日漸產生影響。據《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2015》披露,全國銀行業的電子化替代率整體接近90%,農村信用社的替代率也已上升到60%,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業務進村入戶,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互聯網巨頭也紛紛下沉農村,布局發展農村金融,并形成多種模式,如以村村樂、大北農、新希望為代表的“三農”服務商,以阿里、京東、一畝田、云農場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和以宜信、開鑫貸、翼龍貸為代表的P2P平臺。截至2015年末,京東農村金融已累計服務20萬農戶,不僅向農戶提供農資采購、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金融服務,也向農戶提供信貸、支付、理財、眾籌、保險等全產品鏈金融服務;翼龍貸推出的“三農”融資產品已累計發放150億元,受益農民超過20萬戶;蘇寧云商也整合金融服務板塊,大力推動發展農村電商。
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發展,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運用,降低了信息整合成本,打破了傳統金融模式的時間、空間與成本約束,促進資金從城鎮流入農村,不僅實現了自身的持續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空白,有助于農戶融資“降成本”。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
的障礙與挑戰
在持續發展的同時,農村互聯網金融還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一是農村金融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也面臨著農村留守人口“老弱病殘”居多,文化素質相對不高、投資理財意識不強的挑戰,而且目前大部分農村互聯網金融產品還未形成穩定盈利模式。如何提升農戶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認同度和普及率,道路依然漫長。二是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寬帶普及率和電腦普及率均低于30%,相當多的農民缺乏互聯網知識以及利用互聯網理財融資的意識和技能。互聯網金融要實現快速發展,必須加快推進農村互聯網設施的建設。三是農村的資產貨幣化程度低,非農資源信息化程度不高,給互聯網金融的推廣和風險防范形成制約。必須加快建立農村信用體系,降低互聯網金融在農村領域發展的風險。四是互聯網金融面臨著諸多風險考驗,目前已逐漸暴露。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網貸平臺對投融資雙方的準入門檻要求低,資質審查不嚴格,而且信息披露制度普遍不夠完善,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更高。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帶來終端安全風險、平臺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等一些新的風險因素,造成信息安全問題,威脅用戶資金安全。但是,在考慮互聯網金融風險時,應該把互聯網非法集資和互聯網金融區別開來,如e租寶、中晉系非法集資等全國性風險事件,涉眾廣,涉案金額巨大,使互聯網金融的名聲受到了很大影響。但實際上,上述案例并不是互聯網金融的代表。
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
穩健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構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制度保障。建議盡快出臺《電子商務法》,從法律層面厘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主體地位、業務范疇、監管體制機制等,明確法律底線,促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立法的原則,首先是鼓勵創新、競爭和發展;其次是規范市場秩序;第三是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要堅持市場開發原則,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農村,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為農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務。要堅持創新發展原則,鼓勵傳統電商提供金融等服務,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加快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做大做強農村金融市場。
(二)夯實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礎。一是加強金融最新知識的宣傳普及,提升廣大農民的金融素質,增強其借助互聯網實現財產增值和運用互聯網融資的意識與能力。二是加快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率,為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推進創造硬件環境。三是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全農戶經濟信用檔案,提高農戶征信信息入庫率,強化信用信息共享和運用,建立大數據征信、風控與監測機制,開展信用村鎮、信用戶評比活動,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營造良好信用環境。四是加快推進農村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和農作物價格評估機制,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和土地租賃、轉讓、抵押市場,積極穩妥開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要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加快轉型與發展,使之成為參與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渠道,成為農戶金融權益保護的重要平臺。
(三)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管防范機制。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還處于“弱監管”狀態,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資金安全、信息安全缺乏保障,有可能帶來潛在風險隱患。對農村互聯網金融這個新生事物,要在規范發展的基礎上做好監管,搭建適應互聯網金融屬性的監管體系。一是建立統一監管體系。建議央行下設立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加強與市場監管機構的合作,實施統一監管。二是以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為底線,以事中事后監管為主,依托先進技術建立行業數據庫、監控平臺等,構建有效監管體系,嚴格實行事后處罰、公開處罰、自然退出、公開追責等監管措施,加強監管信息披露,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提升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水平和效率,堅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三是要加快構建互聯網金融監測統計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統計制度,研究出臺科學統一的統計標準,加快對互聯網金融數據的采集分析,特別是要加強網絡借貸行業的監測統計和風險預警工作,重點應放在對資金運用端的監測統計上,統計分析貸款金額、余額、利率、期限、投向、還本付息及是否違約等情況,探索建立流動性管理指標體系,對流動性風險進行實時監測評估。四是要加強自律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協會的行業自律機制,加強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訓,推動業務交流和信息共享,保護行業合法權益,規范從業機構市場行為,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規范健康發展。
近年來,農村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平明顯改善,但仍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需求。金融服務供需缺口巨大,為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快速推進提供了廣闊空間。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穩健發展,應構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制度保障;夯實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礎并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管防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