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綠色產業鏈成中俄合作新亮點以農業為代表的中俄“綠色”合作近來亮點頻出,生態環保理念和高科技創新元素的融入賦予中俄農業合作巨大潛力和可持續發展性,使之成為兩國合作中一道新的獨特風景。 中俄農業合作具備天然的“硬件”優勢。俄羅斯幅員遼闊,耕地和潛在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充足,對使用農藥化肥極為謹慎,且嚴厲禁止轉基因產品。這和近年來國人對生態無公害和有機無農藥食品的關切及需求高度一致。擁有十幾億消費人群的中國市場,對健康生活品質要求日益提高的中國消費者,都是俄羅斯綠色產品的潛在銷售對象。 此外,中俄農業合作政策方針等“軟件”很有保障。中國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一環。俄羅斯將農業作為本國未來重點發展產業,力爭成為全球最大的高質、綠色、健康食品供應商。兩國各級別高層交往中也多次強調要加強雙方農業合作,大力提倡技術創新。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農業合作分委會有效運轉,兩國檢驗檢疫等有關部門加強對話,俄中農業基金管理公司投入運行……這些都體現了雙方對農業合作的高度重視。 在軟硬件兼具的良好條件和雙方共同努力下,中國2015年成為俄農產品第三大貿易伙伴,主要自俄進口玉米、大豆、葵花籽油等糧油產品,出口水果、冷凍海產品等。今年上半年,兩國農產品貿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俄農產品對華出口達9.68億美元,超過其進口額9.09億美元,十年來首次實現順差。面對中國龐大的消費群體,俄農產品對華出口增長態勢還將繼續。 農業是中俄兩國經濟繁榮和人民富足的物質基礎。在中俄致力實現各自國家發展振興的關鍵時期,抓住當前深化農業合作的難得機遇,著力打造綠色產業鏈正逢其時。為適應綠色產業對環保、生態的高標準要求,除考慮資源、布局、規模、資金等傳統因素外,中俄應加大農工綜合體的先進科技含量。雙方可聯合開展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技術轉讓、產品深加工、跨境銷售、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互學互鑒,實現高科技和綠色的有機結合。 當然,作為兩國合作新的開拓方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關鍵是要采取建設性態度,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妥善處理。 首先,要端正心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合作是雙方發揮互補優勢、實現共贏的自愿選擇,無論是土地租種、勞動力流動,還是資金、技術投入互換,都是雙方各展所長,各取所需的自然過程,應該本著合作的態度看待,不能把正常農業合作同人口擴張、占用土地等荒謬言論聯系起來。 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在遵循市場運作、企業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兩國政府相關部門可在經營、稅收、通關、結算等環節給予綠色投資項目一定政策傾斜,為打通合作產業鏈提供支持和保障,并建立統一標準。當下,兩國在生產、加工、運輸、檢驗檢疫等方面執行的標準不盡相同,分歧時有發生,因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雙邊合作設定可執行的統一標準,這并不意味著降低門檻,而是對雙方合作標的生態環評、技術含量提出更高要求。 再次,要創出品牌,突出重點,以點帶面促合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雙方要爭取合作、合資、合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品牌,用好電商等現代營銷平臺,將產品的推介宣傳效果放到最大。中俄農業合作要贏的不僅僅是實體經濟,更是軟實力。可從雙方毗鄰、互補性強、合作優勢大的地區中選取對口合作試驗區,比如中國東北和俄遠東地區可以作為綠色農業先鋒示范區,加大開展綠色產品聯合種植、深加工、產銷一條龍等合作,通過擴大示范效應帶動整體合作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