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科學種麥,才能降本增效?隨著近年化肥、農藥、種子和農機費用的投入加大,種糧大戶尚需增加土地承包費及田間用工費,加上市場糧價下滑,種糧大戶面臨的各種挑戰日趨嚴重。不少種糧大戶出現經營不利。種糧大戶是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如何走出當前困境?我聯系自身農業科技工作實際,對淮北種糧大戶降成本增效益,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模式提出幾點建議: 適墑種麥一播全苗 安徽淮北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地帶,具有暖溫帶與半濕潤氣候,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光溫水三因素相對協調,長期形成了半濕潤地區的雨養旱作農業體系。多年生產實踐表明,淮北9月底10月初上旬土壤墑情好,抓住適墑種麥,可一播全苗,已成為全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環節。這不僅關系到前作玉米收獲時秸稈粉碎后的還田、整地、施肥、播種等一系列作業有序完成,而且也有利于播下的種子快速發芽出齊苗,為冬前培育壯苗打下良好基礎。如抓不住這個時期土壤墑情種麥,卻因當地砂姜土耕性差、失墑快、地難整碎,播種后的出苗率大大降低,一般只有50-60%,需經抗旱澆水或降雨后方能出齊苗,而先后出土的大小苗是難以成長為冬前生長一致的田間壯苗。在農民中采取的另一種做法是加大播種量,所有這些,都將增加生產成本,費工費時,不宜提倡。9月底10月初,抓住土壤適墑種麥是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種麥的最佳時間。 以半冬性偏冬小麥為主 9月底10月初是淮北種麥的最佳時間,這和過去選用半冬性或春性品種相比,提前了10至15天以上。弱冬性品種是以山東系列品種居多,早播會不會引起冬前生長過旺,發生低溫凍害?近10多年以上的生產實踐已表明,弱冬性小麥品種前期生長發育緩慢,既不會出現拔節期提前,在1至2月份期間發生低溫凍害,同時又較易避開4月上旬的低溫冷害。此外,弱冬性品種在淮北提早到10月初上旬播種,全生育期240天左右,比10月中下旬播種的半冬性、春性品種延長15至25天,因而充分利用了10月份溫光資源,有利于分蘗的發生與生長,為培育前期壯苗越冬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同等生產投入條件下,比推遲播種的半冬性品種可每畝增產25至30公斤。 降低播量很重要 小麥是具有分蘗特性的作物,弱冬性品種分蘗特強,在淮北10月初上旬適墑播種,可充分利用10月份及冬前溫光資源。 畝播9至10公斤,出苗14至15萬。如果仍采用大播量(畝播15至20公斤種子),勢必造成冬前群體過大,待次年返青生長后春生分蘗增加,群體高峰莖數會達到120至130萬,麥田通風透光條件惡化,伴隨著春雨濕度大,導致紋枯病發生危害,同時也不利于植株穩健生長。對赤霉病的危害,必須強調用對癥農藥精準防治,才能達到防治效果。由此看來,降低播量不單純是降低種子生產成本,而且是控紋枯病、防倒伏、促穗增粒的有效途徑。 改化肥撒施為麥行深施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用化肥數量大,肥料利用率低,流失的大量化肥嚴重污染水土環境。據近期有關報道,全國化肥年用量已達6000萬噸,化肥利用率只有30%,先進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可達50%左右,化肥利用率低,施肥方法不科學是很重要原因。譬如許多地方施肥后采取大水漫灌,致使肥料被稀釋后的利用率大為降低。世界上化肥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以色列可達90%,是因為采取滴灌方法。 安徽省淮北麥田,無論是基肥或追肥,普遍采用撒施,利用率也很低。據我們在渦陽縣基點測算,基肥撒施,氮肥利用率只有25%左右,改為麥行用機械深施,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關于麥田追施拔節肥也同樣可以機施,但必須在小麥拔節前一個星期左右的起身期進行,這時麥苗幼穗尚未露出地面,不會受到傷害。安徽省農墾國營農場普遍采用機施拔節肥,效果良好。 根據安徽省土肥總站測土配方項目實施以來的土壤檢測數據以及淮北小麥主產區中等肥力土壤上多年多點的肥料試驗,畝產500公斤需氮量(純氮)13.5公斤,若以氮素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建議總施氮量為14.25公斤(磷鉀肥相應搭配),基肥用50公斤復合肥(氮磷鉀各占15%),追施拔節肥用15公斤尿素(折純氮6.75公斤)。 應用耕播一體式農機具 淮北小麥主產區9月底10月初適墑種麥,需將前作玉米收獲后粉碎的秸稈直接還田,并結合整地、施肥到播種,時間緊迫,任務艱巨。種糧大戶自身要擁有一體式多功能農機具直接操作,或者有相應的農機服務公司預約服務。目前生產上存在的問題是一體式農機具少,帶動一體機的大動力也少,致使秸稈還田、整地、施肥、播種作業分次進行,既增加作業成本,又因多次農機作業造成土壤耕層被壓緊實,表層無松土,不利麥種出苗,或者中途由于天氣遇雨,機械不能下地,延誤了播期。提前購置一體式農機具,種糧大戶不可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