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一公里”瓶頸招數變新 為農服務水平提高
?四川達州市達川區福善鎮清河村,農機“保姆”為當地農戶免費檢修收割機。 陳國岳攝 ?在山東陽谷縣博濟橋街道豐源育苗工廠內,農技人員正在向職業農民培訓蔬菜種苗的嫁接技術。 陳清林攝 ?江西新余市渝水區下村鎮金勾村演示人員操控無人植保機在進行飛防作業演示。 周 亮攝 我國農業生產服務的對象量大、面廣,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農業服務主體,但卻普遍存在服務水平不高、優質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隨著農業集約化發展,農產品產前的“最后一公里”和產后的“最初一公里”障礙越發凸顯,公益性服務機構和經營性服務組織的協調發展也變成為農服務的關鍵。農業服務業發展,還要應對眾多挑戰—— 時下,無論是新型農民還是傳統農戶,不管是農民合作社還是家庭農場,從事農業生產都離不開農業服務。8月22日,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唐珂表示,未來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 當前我國擁有約115萬個農業服務主體,但農業服務卻存在“一公里”瓶頸。如果以農產品產出為中心看,往前的農技服務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先進的農技難以贏到終點線上;往后的初加工服務存在最初一公里問題,產后損失率容易輸在起跑線上…… “落地”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穗期使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混配劑,是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推薦的小麥防病蟲、增粒重的有效手段。但眼下農村都是老人在種田,即使知道能有效增產,又由誰來為農民提供服務?”今年“三夏”期間,在河南采訪時,一位基層農業干部這樣問記者。 河南農區的農技服務水平在全國已是很高,但依然有不少農戶面臨類似難題。河南息縣彭店鄉農民柳學友是全國種糧大戶,他說:“鄉鎮里植保人才很缺,農民不會使用新型植保機,藥物配比、機械噴撒等掌握得也不精準,農藥殘留容易超標。”為解決植保難題,柳學友組織起了自己的植保勞務隊。 “一個電話就能來,價錢也不貴。我60歲的人了,一個人背著幾十斤重的噴霧器太沉了,也噴不了多少。專業農化服務隊給我們統一噴藥,種田省心多了。”鄰村農民徐丙瑞種了2畝小麥,他體會到了植保勞務隊的好處。 據農業部門調查,各地基層公益性農技服務隊伍普遍存在人員老化、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導致農技服務難以到達最后一公里。以河南省為例,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中,農技人員45歲以上的占到37%,而35歲以下人員僅占22%。而對于經營性服務機構,由于競爭壓力大、市場空間小、盈利能力弱等問題,不少農機和植保服務隊往往難以僅靠農機或植保服務維持運轉。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副所長杜志雄曾多次赴各地調研,對農技服務的發展現狀和挑戰深有體會。他表示,要培育服務主體、整合服務資源,形成多元化的農技服務發展格局。可以把合作社辦成主要為農業生產者提供生產服務的主體,通過政策激勵引導各種服務向功能互補方向延伸。 隨著農業規模化程度的提高,新型經營主體對關鍵環節的技術服務需求很大,同時自身也成為農技服務的天然平臺。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水果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瑞強說:“我們開發了APP,用戶給玉米拍個照、發語音,上傳系統。幾分鐘后,平臺給你推送專家,專家會告訴你,是什么病,怎么治,用多少藥。”通過簡單的互聯網應用,把傳統的農技服務的痛點解決了。眼下,農民合作社擁抱互聯網已成為農業服務的一種新形式。 “保鮮”儲藏服務最初一公里 由于我國農產品最初一公里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地儲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服務設施簡陋,導致每年農產品產后損失超過3000億元。其中,農戶儲糧造成糧食損失約2000萬噸,產后損耗馬鈴薯約1600萬噸,水果約1400萬噸,蔬菜約1億噸。以最突出的蔬菜為例,我國蔬菜的產后損失率為歐美發達國家的4至5倍。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說,據測算,如產地初加工設施服務到位,馬鈴薯可存放半年以上,蘋果、胡蘿卜等果蔬可存放5至6個月,果蔬產后損失率從15%以上降至6%以下。2012年起,農業部、財政部出臺農產品產地貯藏加工補貼政策,旨在提升儲藏、保險和烘干服務能力。政策實施4年多來,已推動農民減損、錯季增收94億元,并且設施的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 目前,各試點區域產后儲藏服務在提速。陜西省眉縣通過建設新型貯藏冷庫,獼猴桃貯存期延長,產后損失率由10%降至3%;寧夏新建設的枸杞烘干房比傳統晾曬方式曬干的枸杞質量明顯提高;新疆南疆地區建設的1500座杏烘干房項目,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近7萬人次。 通過延長農產品儲藏期,還有效解決了收獲期集中上市、價低、賣難等問題,實現了農產品的錯季銷售和均衡供應。福建省建寧縣蓮子產業遠近聞名,未建冷庫前,由于田間設施簡陋,貯存條件差,導致蓮子易發生蟲蛀和霉變,只能產后集中上市銷售,價格很不理想。建寧縣引導農民合作社統一建設蓮子冷藏設施,有效穩定了蓮子的售價。 盡管如此,目前實施補助政策的省區新建儲藏、保鮮和烘干能力不足實際需求量的10%,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許多地方出現“一窖難求”“一庫難求”的局面,農民要求提高產地貯藏、加工服務能力的呼聲較高。各地希望配套服務跟上,破解因貯藏加工能力不足造成的巨大浪費。 “搭建”生產服務最佳一公里 傳統觀點認為,服務業要素與資源主要集聚在城市,資本的逐利行為注定了各種服務要素更愿意供給人口密度高、經濟發達的城鎮地區和工業領域,而不愿意走向人口密度低、缺乏規模經濟和效率的傳統農業。總體看,專業化服務提供商面對分散的農業服務需求,缺乏提供服務的積極性。 不過,優質農業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正在改變。近年來,中央財政安排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目標是基本覆蓋全國農業縣。主要用于支持項目縣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培育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開展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網絡,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目前,全國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達到15.2萬個,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涵蓋了農業生產的諸多環節。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杜志雄認為,首先,改革完善有利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體制與制度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服務的共享性。通過構建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如人才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平臺、裝備服務平臺等,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其次,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式,加快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人才培育。此外,加快農村地區金融業發展,增強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金融支持。 “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陳生斗認為,要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需要強化公益性服務機構建設,在完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能力上下工夫,使公益性服務機構真正做到全覆蓋、有保障;還要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采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組織參與農業服務,大力開展農技推廣、農機作業、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各項生產性服務,滿足不同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