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裝備還須加大馬力農業裝備還須加大馬力 ——農業“補短板”調查(下) 本報記者 劉 慧 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但農業裝備“短板”依然很明顯,無法全面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制約了農機化水平的提升。 填平供需不對稱這道“溝” 今年夏糧收獲時節遭逢雨季,糧食霉變較多。不過,烘干機的廣泛應用將把糧食霉變的損失降到最低。“糧食烘干是當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一個短板,今年糧食烘干機銷售火爆,我們公司1個月生產500臺糧食烘干機,仍然供不應求,預計全年銷售3000臺,銷量較往年翻番。”中聯重科副總裁王金富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但農機化發展很不平衡。數據顯示,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而大多數甘蔗種植區蔗地深耕機械化水平不足 20%;棉花種植機耕水平約為94.9%,機播水平65.6%,機收水平很低;油菜生產整體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耕種收機械化水平39.2%,其中機械化收獲水平僅達到20.3%。 專家認為,未來我國農機化應該努力突破油菜、棉花、甘蔗等作業瓶頸,進一步提升水稻機插、玉米機收水平,實現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由種植業向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加工業領域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 跨越“農機智造”這道“坡” 在今年北京舉行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展上亮相的東方紅LW4004無級變速拖拉機,是我國農機研發制造的一次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無級變速拖拉機的技術壟斷。據介紹,這臺拖拉機突破無級變速傳動系統、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統等重型輪式拖拉機核心關鍵技術,可從事深耕、深松、聯合整地等重負荷農田作業。 農業裝備與智能化、信息化的逐漸融合,將推動農機制造向高端、高效、智能化轉變。近年來,中國一拖公司生產的帶有電控系統的動力換擋拖拉機已經投放市場,雷沃重工生產的動力換擋拖拉機實現了拖拉機作業遠程監控、智能控制,國產大型棉花采摘機、大型甘蔗收獲機相繼問世等,標志著我國農機企業向中高端發力取得突破性進展。 信息化是實現“農機智造”邁不過去的坎兒。現在全球農機制造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技術滲透到農機工業從研發、生產、銷售到服務的每個環節,農機產品由一個純機械產品轉變為機械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具有智能的新一代機械產品。目前我國農機信息化還只是剛剛起步,技術和系統還不十分完善,一些關鍵技術還在研發之中,元器件質量還不過關。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名譽會長高元恩認為,我國要在2025年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通過創新驅動實現跨越式發展,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已經成熟的技術,重點開發動力換擋和無級變速高效大型拖拉機,開發多功能高效谷物聯合收割機、大型甘蔗收獲機和采棉機,開發大型復式作業機具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零部件。 走系統融合“陽光大道” 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機械研發制造、土地環境、品種選育、栽培方式、加工方式和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等諸多方面,需要農機制造企業、加工企業、政府有關部門、農民等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系統性地研究推進。 廣西是我國甘蔗主要種植區,近年來甘蔗機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不足5%。中聯重機公司甘蔗收獲機項目研發負責人趙仁偉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從甘蔗品種研發到種植到收獲到加工的制糖生產體系。現在廣西甘蔗生產仍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為主導,丘陵地區地塊小、坡度大,土地不集中,種植不規范,限制了農機作業的推廣。 土地整理是我國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最重要的環節,必須加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積極推動土地整理,發展適度規模連片種植,為農機作業服務創造條件。 大型國產甘蔗收獲機投放市場有助于突破甘蔗機械化收獲的瓶頸。廣西崇左市龍州縣正豐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張立新告訴記者,他們合作社為當地甘蔗種植大戶提供農機作業服務,去年花130萬元(國家補貼65萬元)購買了1臺中聯重科公司生產的切斷式甘蔗收獲機,一天能收獲五六十噸,相當于五六十個人工。為了確保收獲的甘蔗及時送到糖廠,合作社與甘蔗種植大戶簽訂甘蔗收獲服務協議,又與當地糖廠約定收獲時間、地點,由糖廠派車運輸甘蔗。這樣,合作社、甘蔗種植大戶與糖廠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共同推進甘蔗收獲機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