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發達國家“泥足”拖累世界經濟當前世界經濟逆風顯著。重重挑戰之中,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弊端明顯。這些發達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比高、影響大,其不斷加劇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和長期增長遲滯的前景給世界經濟未來罩上陰霾。 種種現象反映出發達國家經濟對策的乏力、經濟治理的局限,以及經濟思想與理論面臨的困境。這不僅加劇了發達國家內部的社會分裂,也增加了世界的不安定感。 增長遲滯 社會分裂 遍觀當前的發達經濟體表現,盡管有少數國家在就業方面數據尚可,但若從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民眾“獲得感”等方面看,這些經濟體實則面臨的麻煩很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7月份發布的最新報告中下調了今明兩年的世界經濟增長預測,分別下調0.1個百分點,至3.1%和3.4%。這主要由于發達經濟體的前景更令人悲觀,今明兩年增速分別被下調0.1和0.2個百分點。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速被下調0.2個百分點,預計僅為1.8%。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明年的增長水平被下調0.2個百分點,日本今年的增長被下調0.2個百分點。前不久鬧“脫歐”的英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被分別下調0.2和0.9個百分點。 美國著名經濟學者薩默斯提出的“長期停滯”理論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專家指出美國勞動生產率持續下降令人擔憂。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近期則表示,美國經濟在朝著“滯脹”階段發展。他還指出,“歐元區將崩潰”。他稱這個多國組成的貨幣同盟是“難以運轉的”。 經濟增速遲滯不僅體現在統計學上,在發達國家,越來越明顯的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平等令民眾感受深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6月份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在內的發達國家收入不平等現象不斷惡化。 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期接受彭博新聞社采訪時承認,他在8年中反復強調的提高中產階級生活水平問題成績不佳。統計顯示,過去8年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與上輩人相比在下降,且美國貧富差距鴻溝進一步拉大。 薩默斯說,更重要的是,金錢并不是貧富差距造成的最大不平等,更重要的差別在于兩樣更為根本的東西:健康和機會。 。桑停瓶偛美拥轮赋,自1980年以來,在IMF掌握數據的26個國家中,有24個國家最富有的1%人口的收入份額繼續增大。在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的實得收入份額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上升了一倍多,回到“大蕭條”前的水平。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私人資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現在也回到了近一個世紀前的水平。 拉加德說:“全球最富有的85個人,雖然只能塞滿一輛倫敦雙層巴士,但他們控制的財富卻相當于全球一半人口(35億人)的全部身家! 被廣泛引用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明確指出,現代資本主義制度會造成更大的貧富分化。 應對政策 捉襟見肘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達經濟體的決策者在財政、貨幣和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許諾并采取了多種應對措施,但從實際效果看,許多政策令人失望,有些甚至淪為空頭支票。 巨額赤字的財政政策、大規模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等前期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在危機后的增長遲滯期已越來越難起效。不斷的開閘放水,使歐元區和日本進入負利率時代,源源不斷的“便宜錢”在缺乏活力的經濟現實前束手無策。比利時荷蘭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彼得·范登·豪特指出,歐洲決策層能用的工具箱“已經快空了”。 而近年來日益嚴峻的難民問題進一步在經濟上掣肘歐洲,其影響還遠未充分顯現。從經濟角度看,以年輕人居多的難民群體雖可能在未來適度緩解歐洲老齡化問題,但難民的社會融入一直是個難點,由此引發嚴重社會問題,在政治上為歐洲右翼政黨崛起創造條件,使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傾向加重,給歐洲的自由貿易帶來沖擊。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近日在一篇文章中批判美國社會的分裂,稱“這個國家在走向地獄”,像特朗普這樣的總統候選人的出現恰好反映出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憤怒與沮喪情緒。 而日本安倍政府應對經濟困境的“三支箭”已經被事實證明效果可憐。 加劇的老齡化、疲軟的需求以及頑固的債務是歐美日發達經濟體的三大共同頑疾。有經濟學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當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面臨的經濟困境是其長期以來債務危機的結果。換句話說,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危機遠未終結,但其減債努力卻已陷入兩難境地:步伐太慢會使市場失去勇氣,太快則會破壞復蘇。 而在至關重要的結構性改革方面,發達國家推進不力。由于黨派紛爭等制度局限,其結構改革的戰略目標和方向不清,步驟不明,政策搖擺不定,效果進展緩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近日的一次采訪中說,如果歐元區無法進行改革,那么它應該分裂。 而在市場層面,有學者指出,金融危機后,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市場主體風險意識淡漠、合規文化缺失,在金融家和企業界甚至彌散著一種“自滿”情緒,過分追逐短期利潤,過度承擔風險,這讓人不得不擔憂下一次危機的到來。 全球合作 挑戰艱巨 增長遲滯、不平等加劇與政策應對乏力之間因果互動,體現了發達國家經濟治理能力的困局與矛盾,暴露了其行動意愿和行動能力的缺陷。這不僅在其內部造成麻煩,也為世界經濟合作帶來更大挑戰。 路透社不久前批評在日本舉行的七國集團會議在經濟對策方面空洞無力,無論是在推動全球增長的理念方面還是在實際措施方面,這些發達經濟體都缺乏新意和務實的執行力。 在經濟思想界,發達國家近年來雖有反思,但卻始終缺乏建構全新理論的重大突破。 。桑停迫恢亓考壗洕鷮W家在今年5月底發表了題為《新自由主義:江郎才盡?》的文章,在西方經濟學界引發軒然大波。文章對美國倡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念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批判,認為新自由主義的部分政策并沒有給經濟帶來增長,反而加劇了不公平,進而危及了經濟體量的持久擴大。文章同時暗示,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理念已經難以作為成功的范式被簡單仿效和推廣。 綜合來看,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長期低增長風險和不確定性有增無減,發達經濟體短期恐難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誠然,發達經濟體,尤其像美國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不可低估,但認清其經濟弊端,防止“泥足巨人”的負面外溢效應,值得細思明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