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資金“睡大覺”,絕非浪費那么簡單扶貧資金不僅寄托著貧困地區人民改善生活的希望,更承載著黨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大量資金趴在賬上“睡大覺”,不僅增加了資金的占用成本,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更影響了國家宏觀政策的實施,耽誤了發展的機遇和扶貧戰略的推進。影響不可謂不大,損失不可謂不多。 近日,審計署發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公告。對于此前已經發現的扶貧資金被浪費或者閑置的問題,公告表示,在此次審計的涉及1077個單位、1633個項目的2036.54億元中央資金中,433.47萬元扶貧資金被違規套取或用于與扶貧任務無關的支出,9706.82萬元扶貧資金閑置未及時發揮效益。 400多萬元扶貧資金被套取,9700多萬元扶貧資金閑置,這兩組數據反映出當前扶貧項目資金在管理使用中的突出問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有關扶貧資金被套取或違規使用的問題因其性質惡劣、社會危害性大一直很受關注。近年來,隨著國家扶貧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和項目建設規模越來越大,有關部門加強了對相關領域的監管,加大對了扶貧領域職務犯罪的打擊力度。與此同時,一個新的現象是,扶貧資金閑置的問題開始凸顯。就在今年6月底,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報告了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據通報,扶貧資金重點抽查了17個省份的40個縣。抽查的50.13億元扶貧資金中,至2016年3月底有8.43億元(占17%)閑置超過1年,其中2.6億元閑置超過2年,最長逾15年;17個縣的29個扶貧項目建成后廢棄、閑置或未達預期效果,形成損失浪費2706.11萬元。 與被套取或違規使用相比,扶貧資金被閑置,看似錢還在那里,性質并不嚴重。但事實上,扶貧資金的閑置,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相關工作的停滯。扶貧資金不僅寄托著貧困地區人民改善生活的希望,更承載著黨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大量資金趴在賬上“睡大覺”,不僅增加了資金的占用成本,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更影響了國家宏觀政策的實施,耽誤了發展的機遇和扶貧戰略的推進。影響不可謂不大,損失不可謂不多。 那么,為何會出現大量扶貧資金被閑置?尤其有些地區最長逾期達到15年之久。可見這不僅僅是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效率出了問題,更折射出了有關部門的不作為和監管機制的缺位。 首先,缺乏科學決策。有些地方在申請項目資金時往往異常踴躍,不搞科學規劃、一味貪多求大,但是資金到位后卻發現要么和基層實際不符難以實施,要么配套資金過多難以承受,導致項目無法落地;其次,使用規定的制約。按照現行的資金分配使用規定,“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雖然中央也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實踐中基層往往難以突破這些規定進行有效整合,造成“不能作為”。還有些地方出于怕影響專項考核、業績等不敢整合,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財政資金的統籌使用和效益的發揮;再者,問責機制缺位。當前對于扶貧資金閑置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問責機制,導致有些部門在推進扶貧工作中,一旦遇到阻滯或者困難,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任由資金閑置也不想辦法解決;此外,地方財政配套困難、扶貧對象確定不夠精準等現實難題也抑制了地方扶貧的主動性,導致資金閑置等問題。 應當看到,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投入,但是總體上而言,我國的扶貧資金絕對沒有多到用不完、可以任由其多年毫無作為“睡大覺”的程度。尤其是在距離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沖刺階段的關鍵時刻,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財政收入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在一些地方貧困程度還很深、扶貧資金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如何把有限的扶貧資金用好用足,至關重要。這不僅是一個效率問題,也是公平問題,更是一個政治要求。 時間不等人,當前我們應著重從一些長期被閑置的扶貧資金和項目入手,該收回的收回,該解決的解決,既要清舊賬,也要防新賬,一筆筆厘清,一筆筆落實。關鍵是要看看其背后有哪些扶貧群眾的訴求是長期懸而未決的,必須盡快予以回應。 從長遠發展來看,要解決好扶貧資金閑置的問題,須對癥下藥,從事先、事中、事后、事外多方著力。首先在源頭要把好審批關,堅持科學立項、科學規劃,從實際出發,申請資金與項目要求要匹配。有關部門對于基層申報的扶貧項目必須進行科學論證審核;其次是加強項目執行過程中的監管,對已批復執行的項目和預算,主管部門要及時督促執行,對于項目執行中存在的困難要予以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再者,要做好事后問責,對于一些無故長期大量閑置扶貧資金的項目和有關責任人必須進行問責,決不能再出現類似15年資金閑置的現象,對于一些扶貧資金使用效益高的地方,可以依據有關規定進行嘉獎獎勵;此外,還要加大相關領域的改革力度,推進扶貧資金扶貧項目整合力度,避免“資”出多門,“撒胡椒面”問題,降低或取消特殊地區的財政配套,切實減輕貧困群眾承擔的資金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