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瀘州:以改革促產業以產業興新村近日,四川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民豐甜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生濤,用“及時雨”來形容從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獲得的500多萬元貸款,用于1.2萬畝甜橙基地的生產便道、觀光棧道、溝渠水塘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發展的頭等大事:“合作社有了自己的‘銀行’,干點事情更方便快捷,關鍵是貸款利息低,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 而早在去年,瀘州市田園樂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托規范的管理、特色產業優勢,以及較高的社會信譽度,成為首批農村資金互助試點合作社,現已發展到年出欄“田園金香”黑豬5000余頭、“樂道子”林下土雞15萬羽,每年實現利潤300多萬元,帶動周邊300余農戶從種植養殖業中獲利。 盤活農村金融、精準把脈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等問題,頻頻發力的背后,是瀘州三區四縣因地制宜深化農村改革的體制機制創新。今年7月,瀘州市委農工委下發一份農村改革工作情況通報,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等五大領域,一條調整特色農業發展結構、發力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改革轉型路徑十分明晰。 激活資源要素改革效益倍增 有了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納溪區上馬鎮黃桷壩村雨菲家庭農場主明祖金準備大干一場,再種200畝蓮藕,同時發展水產養殖。 作為全省9個試點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的縣區之一,截至去年,納溪區放款總額已近7000萬元。今年,納溪被列為四川省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試點,更是集全區之力破解農村金融難題:對申請貸款的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抵押資產評估時,除了按養殖類打5折、林產類打6折、種植類和生產設備設施打7折的方式折算抵押資產來防范壞賬風險外,納溪區財政還出資500萬元設立區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風險補償基金。 以農村改革為動力,謀脫貧之法,尋增收之道。“位置偏僻、交通落后、缺少產業支撐的省級貧困村全區有10個,要脫貧就要想辦法盤活農村的閑置資源。”上馬鎮八角倉村黨支部書記范澤云告訴記者,納溪區結合區情實際大膽探索,首先創辦鎮級國資公司,對集體林地、塘庫、閑置校園等集體資產進行清查、整合,依法采取承包、租用等市場化方式讓“閑資”成為創收突破口,再以獲得國家項目、政府投入扶持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為試點,通過資產量化辦法,將國有資產部分進行集中清理和管理分類,量化形成股份分配給村集體,并將貧困村接受的捐贈資金和自身工作經費預留部分入股國資公司進行收益分紅。目前納溪全區176個行政村全部入股區國資公司,實現 100%行政村都有固定收益。 納溪并非個案。兩年前,瀘縣福集鎮就借著全省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改革試點的東風,率先在全市拉開農村改革大幕。全鎮2000多戶農民在承包地、宅基地、林權等“確權頒證”全部完成的基礎上,將萬畝承包地經營權全部折資入股,成立龍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社員享有每畝1股的土地流轉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紅收益,龍橋文化生態園區內的塘庫堰、提灌站、公路、停車場等集體資產按園區現有人口全部量化到戶。目前園區總股本金逾7億元,園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3萬余元,增速和總量均高于全縣30%以上。 農村沉睡的資產被喚醒,隨即帶來農業發展觀念、發展方式轉變的乘數效應。 “采用‘互聯網+’銷售模式,短短1個月5萬余斤枇杷被搶購一空,還有成都、重慶等地的不少客商把明年的訂金都交了。” 天仙枇杷生態家庭農場主楊香俊算了算,這個夏天50余畝枇杷純收入近20萬元。 “目前全區已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拓寬了銷售渠道,有效擴大了優質農產品的供給。”納溪區農業局農村經濟發展股股長王鑄說,納溪區緊抓農業轉型升級機遇,重點扶持有實力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并結合“一村一品”、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建設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破解農產品供需矛盾,打造品種多元化、產品功能化、銷售網絡化,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和農業效益雙提升。 今年,瀘州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的實施意見》,將建成鄉鎮、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874個,全市將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縣鎮村三級全覆蓋。 布局優勢特色農業打造發展范本 今年4月,四川省首屆蔬菜品賞會在瀘州市江陽區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成功舉辦,全面展示了瀘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成果,讓廣大市民體驗生態科技之美的同時,“特色農業—標準化生產—現代營銷—休閑觀光”一體化山地丘陵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也在當地成型。 “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區是江陽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的農業項目,一改傳統生產模式,必將引領帶動全市農業轉型升級。”江陽區委副書記王開源表示,通過一二三產業互動,挖掘旅游、服務、電商等各領域潛力,讓農民增收渠道呈現多元化趨勢。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初見成效,瀘州以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三個核心示范區建設為重點,按照“一軸兩翼”產業布局要求,加快精品果業、高效林竹、綠色蔬菜、特色經作、優質糧食、現代養殖、休閑農業、加工物流等八大現代農業主導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力爭通過幾年努力,把該市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特色蔬菜基地、特早茶生產基地、優質畜禽養殖基地和川南地區主要的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聚集區。 目標明確、精準發力。《瀘州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4-2025)》為八大主導產業統籌規劃了98個農業重點項目,分產業、分區縣和分年度設計現代化建設目標和建設路徑;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市委常委和副市長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管理委員會,集全市之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創新發展。2016 年全市新建“千億增收示范工程”萬畝示范區11個,建成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38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00萬噸以上。 采取“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模式,納溪區民豐甜橙專業合作社將甜橙基地周邊果農零星的果樹連點成片集中打造,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品牌、統一物流、統一銷售,昔日荒山坡搖身變為鄉村游熱點;龍馬潭區特興鎮走馬新村通過“大園區+小業主”模式,供水、交通、電力、通訊一體建設,醫療、教育、養老、社保一體覆蓋,傳統散居村落轉型為新型聚居社區;廣東溫氏集團100萬頭生豬一體化產業項目、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中國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先后入駐,高端智慧農業嶄露頭角…… 改革和產業發展相互促進、交替前行。瀘縣龍橋文化生態園3個行政村黨支部組建聯合黨委,在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將改革成果廣泛運用:建立產權有償退出機制,農民可申請整體退出,也可在不放棄房屋、土地等農村產權的前提下,自愿申請就地轉變身份成為城鎮戶口,并享受城鎮教育、保險等社會保障。目前已有近800戶農民成為擁有農村產權并享受農村和城市雙重待遇的城鎮居民,實現就地“城鎮化”。 更大的變革還在進行中。實施新村建設與精準扶貧“雙輪驅動”戰略,以新村帶產業、以產業促新村——從2014年起,瀘州市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億元,區縣財政每年投入2.5億元用于新村建設;2016年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50個,推進“六個精準”、抓實“五個一批”、實施“七大扶貧攻堅行動”,力爭全市農業增加值增長3.5%,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精準脫貧1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