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我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是《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重要補充,是優化我國農業生產力布局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對于形成大宗作物產業帶、提高產業化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是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形成優質特色農產品產區、推進農業綜合開發、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07年《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發布以來,取得了重要進展,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特色農產品新產品、新品牌、新品種大量涌現,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越來越高,特色農產品的品種品質、技術條件、空間布局、市場競爭力均發生較大變化,迫切需要對《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進行修編,進一步充實調整特色農產品品種范圍和優勢區布局,完善相關扶持政策,推進產業化進程,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修編后的規劃重點發展10類144種特色農產品,結合《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要求,規劃了一批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并細化到縣。規劃期為2013-2020年。 一、《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實施的基本情況 (一)主要成效 自《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發布以來,各級各地農業部門加強規劃實施力度,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快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應用開發加快,重大農業項目支持加大,重點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基本形成,專業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了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特色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勢產業帶(區)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顯著提升,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1.區域農業發展格局有新突破。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一批新的優勢產業區穩步發展壯大,區域資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比較優勢進一步鞏固,各區域農業主體功能不斷強化,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正在形成。四川省已初步形成川西 “稻菜”、“稻菇”輪作產業帶、川西南茶葉產業帶、龍門山脈優質紅心獼猴桃集中發展區。浙江省基本形成了沿杭州灣加工蔬菜產業區,沿海鉅緣青蟹等特色水產養殖帶,會稽山脈和天目山脈的香榧、山核桃等特色干果產業區,丘陵山地的楊梅、枇杷、名優茶、食用筍、山茶油等特色農產品產業區,并形成了珍珠、中藥材、食用菌、花卉、龜鱉、蛋鴨等特色農產品產業集聚區。云南省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東北為主的花卉、中藥材產業區,以滇南、滇西南為主的茶葉、咖啡等特色飲料產業區,以滇西、滇西北為主的畜牧、藥材產業區,以滇南、滇東南為主的熱帶水果、中藥材產業區。重慶市初步形成了以涪陵、黔江為主的蠶桑產業區,以永川、榮昌為主的筍竹產業帶,以九龍坡、北碚為主的花卉苗木產業區。安徽省形成以皖南和皖西為主的蠶繭產業區。陜西省強力實施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建成秦嶺北麓、渭河以南百萬畝獼猴桃優勢產業帶,面積、產量居世界第一。 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有新發展。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圍繞特色農產品發展,部分高校、科研機構積極開展種質資源收集、整理、培育,推廣優良品種和優質高效標準化種養技術,加大現代設施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提高了生產的集約化水平,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得到了提升。尤其是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功能性食品的開發,使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效益十分顯著。江蘇省的河蟹產業已發展成為全國產值最大的水產品之一,年產值超過200億元,占全國河蟹產值的60%以上。浙江省的鐵皮石斛產業已發展成為全國產銷量最大的保健食品之一,產品產值達到20多億元,占全國鐵皮石斛產品產值的80%以上。部分發展良好的特色農產品產業現代經營理念深入人心,現代農業服務業快速發展,農產品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 3.產業化水平有新提高。通過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帶動,在優勢主產區一批龍頭企業快速成長,極大帶動了當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和市場拓展,推動了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同時,圍繞特色農產品開發,形式多樣的農民合作組織或協會紛紛建立,形成了基地農戶+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的基本組織格局。云南的紅葡萄酒、啤酒、花卉、繭絲綢、制藥、果品等一批龍頭企業或名牌產品快速成長。山東省各類果、菜、茶加工企業發展到221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3家、省級龍頭企業180家、較大規模的批發市場567個、農業部鮮活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60個。內蒙古油料加工企業104家、加工油料97萬噸、加工率達76%。 4.農產品品質提升有新保障。隨著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壯大,各地越來越重視質量監管體系建設。部分地區已初步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監管、執法、檢測、追溯“五大體系”,著手組織制定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成立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原料基地的認證。截至2012年底,四川省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4315萬畝,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基地1577萬畝和411萬畝;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010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737個、綠色食品1005個、有機農產品187個。甘肅省通過制定蔬菜質量標準體系,推廣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建成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420個、面積287萬畝、總產量565萬噸、總產值71.54億元,創建了10個國家級、37個省級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縣,產品質量顯著提高。 5.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有新進展。地理標志是產品質量和信譽的重要象征。近年來,隨著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打造一個品牌,帶活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作用得到有效彰顯,有力地提升了我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截至2012年,云南省已有52種產品成功獲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浙江省獲地理標志商標的農產品有142個,內蒙古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36個,四川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原產地)81個。 (二)主要問題 1.產業化水平不高。目前,多數特色農產品生產還處在粗放、分散經營階段,產品質量不穩。農民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覆蓋面小、帶動力不強、內部管理不規范、人才短缺,特別是帶頭人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等問題依然突出。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主要以原料生產和初級加工為主,深加工、精加工等高附加值產品少,產業鏈條短,帶動能力弱,公司加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帶動農戶增收能力有限,品牌小而散的狀況依然未有較大改觀,缺乏整合優勢,影響市場競爭力。 2.產品科技含量低。支撐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科技創新和新技術儲備不足,應用落后,良種工程及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名特優產品因品種混雜、品質退化、質量下降而面臨優勢產品失去優勢的危險。生產規模小而粗的現象仍然存在,整體上仍以原料出售為主,精深加工技術等后續技術研發落后、能力不足,影響著經濟效益的提高。 3.市場發育滯后。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國內外市場信息不靈,不能按市場需求生產。特色農產品資源多在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生產資料供應、優良品種繁育、產品銷售互相脫節,一些鮮活產品受道路和運輸時間的限制,經常出現蔬菜、特色水果因外銷滯阻,價格下跌,市場風險明顯,挫傷農民積極性。部分特色農產品優質優價難以充分實現,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市場機遇的搶占。 4.發展資金缺乏。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但是,國家已有的農業投資主要目標是保供增收,依據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來安排項目,豐富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而投向特色農產品的資金總量偏小,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夠。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建設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5. 部分產品發展過度。隨著人們對特色農業產業增收作用認識程度的不斷加深,受到部分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刺激,有些地方對于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性空前高漲,對國內外消費市場的理性分析不足,導致部分產業開發過度,比如受茶葉價格不斷提高的影響,部分西南山區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鼓勵發展茶產業。目前我國茶葉消費以內銷為主,產量過快上升引起效益下降的可能性增大,一旦市場波動,將對農民收入造成巨大影響。 二、深入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的戰略意義 (一)有利于全面優化農業生產力空間布局。 兩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頒布實施,對我國各地調整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優化我國大宗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選擇地域性強、品質優和市場前景好的特色農產品,制定和實施《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對指導各地充分利用資源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引導特色農產品向最適宜區集中,加快培育優勢產區,深化全國農業區域專業分工,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具有重大意義。 (二)有利于形成農民收入的新增長點 目前我國特色農產品規模化和集約化開發程度不高,多處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產階段,附加值低,未能很好地形成“一村一品”優勢,影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引導特色農產品進一步向優勢區集聚,發展適度規模生產,有利于吸引加工企業進入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營銷等關聯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培育區域特色產業。特別是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大都為勞動密集型農業,產品的商品價值較高,發展特色農業有利于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擴大農村就業,開拓農民增收渠道,形成農民收入的新增長點,實現產業富村,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三)有利于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市場需求結構呈現多元化和優質化趨勢。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人們對農產品的營養功能、保健功能和食用安全性等個性化特殊需求旺盛,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產品倍受市場青睞。優化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加速現代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定向聚集,有利于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特色農業,加快優勢區現代農業建設,充分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盡快形成新的特色農產品生產能力,增加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滿足日益細分的市場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四)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市場競爭力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從總體上看,我國特色農產品多是勞動密集型,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促進貿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加快推動優勢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品質,做強做大優勢區特色品牌產品,可以將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出口競爭優勢,擴大出口,優化出口結構,這對于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廣泛參與國際農業競爭具有重要意義。 (五)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藥材和多種工業原料,而且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于“特”,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復雜多樣的氣候環境,為不同類型的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長環境。尊重自然規律,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因地制宜地開發和保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有序推進特色農業,有利于更好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特色農產品發展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完善布局、突破制約、升級產業”為主線,采取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在產前和產后環節引入工商資本,深度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和專業村、專業鄉鎮,加快培育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和優勢產區,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鏈,逐步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格局,拓展國內外市場,做精做強特色農產品產業,實現農民的農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產業基礎。 (二)基本原則 資源依托原則。發展特色農產品要緊扣區域獨特資源與生態條件,突出區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將特色農產品生產集中布局在最適宜區內。 市場導向原則。發展特色農產品必須堅持市場導向,既要瞄準現實需要,也要著眼潛在需求,既要占領國內市場,又要開發國外市場。在品種選擇上突出品質特色、功能特色、季節特色,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優質化、動態化要求。 產業開發原則。發展特色農產品著眼于特色農產品產業整體開發和整體競爭力的提高,通過延伸產業鏈和產業化經營,建立完整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特色農產品整體競爭力。 規模適度原則。發展特色農產品必須充分考慮資源與市場的特殊性,組織適度規模生產,以提高生產效率,保持產品自然特性和經濟價值。 科技支撐原則。發展特色農產品要以科技進步來保障特色農產品特有的品質,加強種質資源馴化,改造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穩定和增強特色產品的品質優勢,培育核心競爭力。 生態文明原則。發展特色農產品要防止過度開發,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特色產業村,促進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產品及其優勢區選擇 1.產品選擇 規劃期內,選擇一批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產品選擇的主要標準: (1)品質特色:產品品質獨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認知度。 (2)規模優勢:產品具有一定的規模,產業可延伸性強,有進行市場開發的價值。 (3)市場前景:目標市場相對明確,現實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或具有潛在市場需求。 2.優勢區確定 規劃期內,規劃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進行重點扶持。確定優勢區的主要依據: (1)生產條件:原產地或區域具備最適宜的自然生態條件,能生產品質優良、風味獨特的特色產品。 (2)產業基礎:有生產傳統,技術成熟,相對集中連片,市場半徑和市場份額大,具備形成知名品牌、組建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的基礎。 (3)區域分工:特色產品發展符合區域分工,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農業區域格局。 (四)發展目標 規劃期內,重點發展10類144個特色農產品,制定和完善特色農產品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啟動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立一批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基地,開發馴化一批特色農產品名優品種,推廣一批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適用技術,大力扶持特色農產品專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構建特色農產品質檢體系、營銷體系和信息平臺,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逐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公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 四、10類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 規劃期內,確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道地中藥材、特色草食畜、特色豬禽蜂、特色水產等10類特色農產品(見附件1),重點予以扶持建設,盡快提高這些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培植區域特色支柱產業。 (一)特色蔬菜 目前我國蔬菜生產整體上供大于求,存在結構性、季節性、地域性過剩現象,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營養保健意識的增強,對蔬菜中的特色菜的需求逐步增加。特色蔬菜因其特有的品質、營養價值及功效,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特色蔬菜發展中存在品種混亂、種植分散粗放、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差等問題,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規劃期內重點發展14種特色蔬菜。 主攻方向: (1)加強特色蔬菜良種繁育和推廣,發展優質特色蔬菜;(2)強化特色蔬菜產后處理,積極發展深加工,突出特色蔬菜的功能性開發,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3)加快特色蔬菜質量標準體系建設,規范行業標準,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培育名牌產品。 優勢區域: (1)蓮藕:江蘇北部、浙江區、山東微山、江漢平原、廣西中部 (2)魔芋:秦巴武陵區、云貴川區 (3)莼菜:江蘇太湖區、浙江杭州、湖北武陵山區、重慶石柱、四川雷波 (4)藠頭:鄂湘贛區、云南區 (5)芋頭:浙閩區、山東、桂東北區、云南彌渡 (6)竹筍:東南區、湖北區、西南區、陜南區 (7)黃花菜:湘黔區、甘陜區 (8)荸薺:浙江區、鄂中區、桂東北區、滇西區 (9)山藥:黃淮海區、云貴區、湖北區 (10)黑木耳:東北區、浙閩區、秦巴伏牛山區、長江中上游地區、桂北區 (11)銀耳:福建區、秦巴山區、黔西北區 (12)辣椒*:東北區、黃淮海區、西南區、湖南區、西北區、海南區 (13)花椒:西南區、藏東南、陜甘青區 (14)大料:桂西南區、桂東南區、滇東南區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優勢區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扶持建設一批特菜種植基地,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產業發展,實現高檔蔬菜標準化生產,開發系列特色蔬菜產品,做精做強特菜名牌產品,提高特色蔬菜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消費空間。 (二)特色果品 特色果品屬于勞動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顯著,國內外需求增量大,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特色果品快速發展,栽培面積、生產量和人均消費量都不斷增加,出口大幅度增長,部分產品供不應求,已形成了一些特色果品產業化生產基地,且有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但同時存在品種退化、品質下降、品種及熟期不合理、上市過于集中、市場壓力過大、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規劃期內重點發展25種特色果品。 主攻方向: (1)培育優良新品種,增加品種數量,發展早、晚熟品種,提高均衡上市能力;(2)開展技術示范和技術培訓,提高產品品質和商品一致性,加強采后處理和保鮮技術研發,開發新加工產品、開拓新市場;(3)加強對引進品種和種苗的檢疫性病蟲害檢疫管理工作,強化對重點病蟲害的防患;(4)健全特色果品品質、安全標準和監督、管理機制,加強特色果品產地認證。 優勢區域: (1)葡萄:華北區、東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西北區 (2)特色梨: 塔里木盆地北緣(庫爾勒香梨)、山東萊陽(萊陽茌梨)、冀中和魯西北(鴨梨)、冀中(雪花梨)、魯蘇皖黃淮平原(碭山酥梨、豐水)、河南南部(中梨1號、黃冠)、吉林延邊(蘋果梨)、遼寧沿海(南果梨、錦豐梨)、甘肅河西走廊(蘋果梨)、京郊(京白梨)、云南中部(翠冠、滿天紅) (3)特色桃: 北京產區、河北產區、晉南產區、遼南產區、山東產區、陜甘高原產區、蘇浙滬區、鄂北產區、成都產區、皖北產區、滇黔產區、桂北產區、東南產區 (4)櫻桃:河北秦皇島、遼南、江蘇棲霞、山東膠東半島和泰沂西部、關中-天水產區、青海樂都 (5)石榴:河北元氏、安徽懷遠、山東棗莊、瓊東地區、川滇區、新疆綠洲區 (6)楊梅:浙閩大部、云南中東部 (7)枇杷: 浙閩粵區、湘桂區、四川區、江蘇吳中、安徽歙縣 (8)特色柚:閩粵區、桂東北湘南區、浙江中南部、湖北宣恩 (9)獼猴桃:河北壩上、陜西關中、甘肅隴南、渝湘黔區、江西西北部、江蘇沿海、川中區、豫西地區 (10)特色棗:冀魯豫平原、黃土高原、甘肅民勤、新疆南部、遼西北區、閩南區、海南區 (11)特色杏:冀北山區(仁用杏)、遼西地區(仁用杏)、南疆地區(鮮食杏) (12)特色核桃:云南中西部、晉冀區、青海東部、藏東南、南疆地區、鄂西、山東泰山,浙皖天目山區(山核桃)、遼東南 (13)板栗:京津冀區、遼東地區、魯中低山丘陵、福建北部、鄂皖大別山區、陜南鄂西、云南中部 (14)柿子:京冀太行山區、陜甘區、桂北區、湖北羅田 (15)香榧:浙江會稽山脈 (16)龍眼:粵桂南部、福建沿海、海南、滇西南干熱河谷 (17)荔枝:粵桂南部、福建沿海、海南、滇西南干熱河谷、四川瀘州 (18)香蕉:海南-雷州半島、粵西-桂南、桂西南-滇南-滇西南、珠三角-粵東-閩南 (19)橄欖:閩粵沿海 (20)椰子:海南 (21)腰果:海南 (22)菠蘿:桂西南、閩粵南部、海南東部、滇南和干熱河谷 (23)芒果:粵桂南部、海南西部、滇南、川滇干熱河谷、閩南 (24)番木瓜:粵桂南部、滇東南 (25)檳榔:海南、閩南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培育80-100個具有我國獨特品質、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果品品種;優化特色果品結構,加強果品采收技術研發;推進標準化生產,形成生產、加工、營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培育特色果品著名品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三)特色糧油 我國特色糧油產品種類繁多,品質優良,市場需求增長空間大。特色糧油大部分屬于抗旱作物,是我國半干旱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它不但可以食用,而且可廣泛應用于化工和醫藥等領域,具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功能和綜合利用價值,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品質優勢與價格優勢,是我國重要的出口農產品,出口量約占世界出口量的10%左右。但是,目前我國特色糧油產品生產存在種植粗放、品種混雜、退化嚴重、加工開發不足、出口市場秩序混亂等突出問題。規劃期內重點發展19種特色糧油。 主攻方向: (1)加強良種繁育與優良品種鑒選,加快優質專用品種推廣應用步伐;(2)加強出口基地、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推廣保優節本高產栽培技術,推進生產技術與產品的標準化;(3)積極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開發優質特色糧油系列產品,培育一批名牌產品;(4)加強特色糧油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特色糧油相關的質量、技術和環境標準及全程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優勢區域: (1)蕓豆: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山東、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2)綠豆: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陜西、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3)紅小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山東、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的部分縣市 (4)蠶豆:河北、江蘇、安徽、湖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部分縣市 (5)豌豆:河北、山西、江蘇、山東、湖北、廣東、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部分縣市 (6)豇豆:大興安嶺南麓地區 (7)蕎麥:河北、山西、內蒙古、安徽、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寧夏等地的部分縣市 (8)燕麥: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四川、貴州、云南、甘肅、寧夏等地的部分縣市 (9)青稞: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青海等地的部分縣市 (10)谷子: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地的部分縣市 (11)糜子: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等地的部分縣市 (12)高粱: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湖北、重慶、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13)薏苡:浙江、廣西、貴州、云南等地的部分縣市 (14)啤酒大麥: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安徽、河南、云南、陜西、甘肅、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15)啤酒花:甘肅、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16)芝麻:吉林、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陜西、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17)胡麻: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18)向日葵: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19)木本油料:浙江、湖北、湖南、貴州等地的部分縣市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培育100個以上特色糧油名牌產品,優勢區產品優質率達到96%以上;建成一批專用化生產基地,滿足國內外細分市場的品質、規格需求。提高加工轉化率,加強即食性食品研發,創造新的消費熱點,增加市場占有份額,擴大出口規模。 (四)特色飲料 茶葉、咖啡是風靡世界的無酒精特色飲料。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茶種資源豐富,有一批地方特色明顯的名茶。但茶葉原產地保護力度不夠,茶農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和保證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突出。我國云南和海南是世界高檔咖啡豆適宜種植區,近年咖啡加工技術不斷進步,咖啡國內消費需求和出口穩步增長。主要問題是咖啡園建設質量不高,品種混雜,生產技術和管理跟不上,精深加工和規模化程度不高,出口企業無序競爭,直接影響國際市場競爭力。規劃期內重點發展5種特色飲料。 主攻方向: 茶葉:改良茶樹品種,穩步推進良種化進程;改善茶葉種植環境,加強茶樹病蟲害監控;全面推廣茶葉標準化生產,加強初制茶廠改造與加工環境整治,確保茶葉優質安全。整合品牌,形成產業聚集。 咖啡:推廣優良品種,提高單產;建立優質咖啡種植園和精品咖啡脫殼加工廠;研發咖啡深加工新產品,建立咖啡交易中心,做強咖啡品牌。 優勢區域: (1)紅茶:皖南、滇西、贛西北、粵桂部分縣、福建部分縣市 (2)烏龍茶:閩西北、閩南、粵東、粵西 (3)普洱茶:滇西南 (4)綠茶: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的部分縣市 (5)咖啡:云南西南部、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北部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優勢區全面實現標準化生產,控制農藥和重金屬殘留;加大資源原產地保護和新產品研發力度,扶持一批加工型龍頭企業,改善加工工藝;整合品牌,規范市場;中西部優勢區創建一批特色飲料地域性名牌,提高區域產品的認知度。 (五)特色花卉 花卉消費正在由集團消費和節假日消費向家居日常消費發展,市場前景廣闊。20世紀90年代以后,世界花卉貿易額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世界花卉生產格局正在由發達國家向資源較豐富、氣候適宜、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為我國花卉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國花卉產業已具雛形,具備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種質資源保護不夠,缺乏專利品種,品種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后,花卉市場建設滯后。規劃期內重點發展4類特色花卉。 主攻方向: (1)研發新品種和申請專利。(2)加強鮮切花的保鮮、盆栽花卉的栽培與繁殖等關鍵技術研發。(3)引進國外先進種球繁育、產后加工保鮮、質量及病毒檢測等技術,以及溫室成套設備和采后處理生產工藝線等。(4)建立和完善鮮切花行業標準。(5)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建立發達的花卉供銷網絡。 優勢區域: (1)鮮切花:云南中部、浙江東北部 (2)種球花卉:福建漳州、青海東部、滇西北和滇東北、甘肅中部、遼寧凌源 (3)盆栽花卉:福建沿海、浙江中北部、廣東珠江三角洲、江蘇如皋、遼寧海城、天津東麗 (4)園林花卉:湖北、河南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花卉新品種,優化品種結構;建立技術推廣和培訓體系,實現產業升級,初步形成科研與生產互動互惠的研發機制;建設規范的花卉拍賣市場。 (六)特色纖維 我國特色纖維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繭絲和麻類兩類特色纖維的生產總量居于世界前列。其中蠶繭和絲產量均占世界生產總量80%左右,是主導世界繭絲價格走勢的繭絲綢原料大國;我國苧麻產量世界第一,出口量占世界苧麻出口的95%;亞麻、紅麻和黃麻產量世界第二。同時,我國特色纖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質量和價格競爭優勢,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桑園分散,缺乏方便適用的蠶繭質量檢測技術,國際市場的強烈影響和出口企業的無序競爭造成蠶繭收購價格波動比較大;麻類優質品種比重低,剝麻設備簡陋,勞動強度大,綜合利用能力低,麻類加工導致環境污染嚴重。規劃期內重點發展4種特色纖維。 主攻方向: 蠶繭:控制規模,調整布局,蠶桑“西進”;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行標準化生產,建設優質高產穩產蠶桑新基地;推廣優良桑、抗寒桑樹新品種,蠶新品種和省力化養蠶等優質蠶繭生產技術,提高桑繭生產水平及質量,增加蠶農收入。 麻類:積極培育優質麻類新品種,提高優質品種覆蓋率;研制剝麻設備,降低麻農勞動強度,提高剝麻效率和纖維質量。增加產品種類,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大力發展特色纖維(麻類)替代森林造紙,建立綜合開發利用技術體系,提高麻類綜合利用水平,減輕環境污染。 優勢區域: (1)蠶繭:廣西中部、川東南、渝東南、云南、蘇北、浙江中北部和西部、鄂北、粵西粵北、陜甘南部、皖南(桑蠶);豫南、東北地區(柞蠶) (2)苧麻:湘鄂贛、川東-渝中南地區、桂北地區 (3)亞麻:黑龍江、新疆伊犁、甘肅中東部 (4)劍麻:華南南部 發展目標: 到2020年,綜合開發利用特色纖維資源,發展集約高效生態型特色纖維業,形成生產-紡織-貿易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全面提高優勢區特色纖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七)道地中藥材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快速提升和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中藥的認同和接受,我國中藥材產業的發展贏得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中藥材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長。中藥材市場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逐年上升。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道地藥材品種退化嚴重。種植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較低。市場監管不力,偽劣藥材產品充斥市場。中藥材品種繁多,不同品種的需求量差異明顯,市場價格年際波動很大。規劃期內重點發展25種中藥材。 主攻方向: (1)推動中藥材產品原產地認證工作,加強野生地道藥材資源保護。(2)規范中藥材栽培和產地加工技術,保證中藥材質量。(3)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對環境和藥材的污染,保證中藥材安全。(4)加快對中藥材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治技術的研究。 優勢區域: (1)三七:桂西南、滇東南 (2)川貝母:川西、藏東、甘肅南部 (3)天麻:云貴川、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皖西 (4)懷藥:河南焦作 (5)杜仲: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婁山區、湖南中東部部分縣市 (6)枸杞:寧蒙河套地區、新疆精河、青海中西部 (7)黃芪:內蒙古中東部、遼寧東部、吉林長白山、黑龍江北部、川西北、山東半島、陜西中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 (8)人參:長白山 (9)丹參:天津薊縣、四川中江和青川、湖北孝感、甘肅南部 (10)林蛙:長白山及大小興安嶺、遼西個別縣市 (11)鹿茸:遼寧北部、吉林中南部、黑龍江中南部 (12)當歸:滇西北、甘肅南部 (13)羅漢果:桂東北 (14)北五味子:東北區 (15)浙貝母:浙江中部 (16)川芎:四川成都 (17)金銀花:河南新鄉、山東平邑、四川巴中、廣西忻城 (18)白術:貴州松桃縣、河北安國市、河南、浙江 (19)藏藥:藏區 (20)甘草:黑龍江西南部、新疆中西部 (21)黃岑:河北、山東 (22)桔梗:河北安國、魯中地區、豫南-鄂北 (23)細辛:遼寧東部 (24)龍膽草:遼寧東部、黑龍江西南部 (25)山茱萸:豫西、浙西北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設一批優質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大幅度提高優勢區中藥材標準化、產業化和組織化水平;建立中藥材原產地種源基地保護區。 (八)特色草食畜 近年來,我國特色畜禽產品消費需求增長迅速,牛、羊和驢等特色草食畜發展前景廣闊。(1)特色牛:延邊牛、郟縣紅牛、復州牛、湘西黃牛、牦牛等優秀地方牛品種均具有肉質好、味道鮮美獨特、感官好等特點,近些年市場需求快速增加。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長速度慢,優質種牛群體規模小,肉牛生產和深加工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牛肉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高檔牛肉產量低,質量及檔次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大部分依賴進口。(2)特用羊:在紡織產品出口拉動下,國產細羊毛市場需求逐步增加。我國羊絨衫占國際市場份額的75%左右,原絨產量占全球產量的80%。藏系綿羊毛具有彈性大、拉力強和光澤度高的特點,是紡織地毯的上等原料。灘羊是在特定生態環境條件下育成的獨特名貴裘皮用綿羊品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特用羊品種退化,優質種羊規模小,舍飼技術不完善;羊絨和羊毛剪毛機械化程度低,產品混裝混賣,質量及檔次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3)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對驢肉、阿膠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部分優良地方驢品種的肉用、藥用和乳用等多功能價值日漸凸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優質種驢規模小,驢肉及其產品深加工技術落后,高檔驢肉產量低,質量及檔次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4)兔:兔肉肉質細嫩、味美香濃、久食不膩,營養價值、藥用價值都很高。(5)鹿:鹿全身都是寶,可以開發出多種藥品、滋補保健品、食品、化妝品和優質的有基肥,其醫療保健價值尤其顯著。規劃期內重點發展22種特色草食畜。 主攻方向: 特色牛:(1)加強優良地方牛品種原產地保種場、保護區建設,保護與開發相結合,遏制能繁母牛養殖數量下降趨勢。(2)開發地方牛品種高檔牛肉和牛肉制品,促進特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3)推廣專業化育肥新技術,提高飼草料資源利用率。(4)因地制宜開展人工種草,建設飼草料儲備和防災減災設施,穩定生產能力。(5)規范飼養技術,嚴格投入品和屠宰加工監管,確保牛肉和牛肉制品產品質量安全。 特用羊:(1)建設原種場、擴大種羊規模,提高個體繁殖性能和產肉、產毛(絨)和羊毛(絨)品質。(2)推廣牧+舍飼養殖技術,控制存欄、提高母畜、加快周轉、增快出欄,保護草地,緩解草畜矛盾。(3)加快建設機械化剪毛和毛、絨分級等基礎設施。(4)建立灘羊保護區。 特色驢:(1)加強優良地方驢品種原產地保種場、保護區建設,進行本品種選育,品系繁育,保護與開發相結合。(2)培育壯大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養殖、屠宰加工龍頭企業,提升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3)開發高檔驢肉產品、阿膠產品等,促進特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完善產業鏈條,強化品牌創建。 優勢區域: (1)牦牛:青藏高原、南疆中部 (2)延邊牛:東北三省東部 (3)渤海黑牛:山東北部 (4)郟縣紅牛:河南中西部 (5)復州牛:遼寧南部 (6)湘西黃牛:湖南湘西北地區 (7)奶水牛:廣西、云南 (8)德州驢:魯北平原 (9)關中驢:陜西關中平原 (10)晉南驢:山西南部 (11)廣靈驢:山西東北部 (12)泌陽驢:河南南部 (13)福建黃兔:福建西南、福建東北 (14)閩西南黑兔:福建西南部 (15)九嶷山兔:湖南南部 (16)吉林梅花鹿:吉林省 (17)東北馬鹿:東北三省東部地區、內蒙古赤峰 (18)細毛羊:新疆天山北坡及南坡地帶、內蒙古中東部、甘肅祁連山區、青海中部 (19)絨山羊:西藏西部、內蒙古中西部、遼東半地區、遼西地區、新疆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邊、青海柴達木 (20)藏系綿羊:青藏高原等藏區 (21)灘羊:寧夏中部、甘肅中部 (22)奶山羊:陜西中部、膠東半島、四川中部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健全和完善良種繁育、動物防疫、市場信息等支撐體系。建立新型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機制。發展畜產品精深化加工,形成一批與國際標準接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加工企業。創建10個特色草食畜產品名牌。 (九)特色豬禽蜂 我國豬禽肉市場供需基本平衡,但特色肉類需求增長勢頭強勁,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看好。金華豬皮薄、骨細、肉嫩,是腌制金華火腿的原料;烏金豬肌肉發達,瘦肉比例高,是腌制“云腿”的原料;香豬體型矮小、肉質香嫩、皮薄骨細、早熟、乳豬無腥味,是加工制作高質量肉制品的原料;藏豬體型小、皮薄、瘦肉率高,風味獨特。我國特色優質禽種質資源豐富,自然放養的地方優質地方雞銷售市場不斷擴大,鵝、鴨等特色水禽正成為禽肉生產新的增長點;地方肉鴿品種有石岐鴿、塔里木鴿,石岐鴿肉質鮮嫩多汁,肉味鮮美,耐粗易養;塔里木鴿血、肉均可入藥,具有治療關節炎、風濕等疾病的功效。我國是世界蜂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國內消費量日漸增加,50%蜂產品用于出口,蜂王漿產量占世界90%。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品種雜亂,缺乏系統選育,品質參差不齊;生產模式落后,缺乏綜合防疫設施,濫用和盲目用藥現象嚴重;生產規模偏小,加工產品開發不足。規劃期內重點發展11種特色產品。 主攻方向: (1)實施原產地保護,保護與開發相結合。(2)進行特色品種的保種與提純。(3)改進養殖方式,擴大生產規模,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提高疫病監控水平,增強產業開發,形成產業鏈。(4)建設原產地保種場、保護區,保護與開發相結合。(5)進行特色品種的選育與提純。(6)擴大生產規模,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增強產業開發,形成產業鏈。(7)推進特色產品及其副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強化品牌創建,完善產業鏈。 優勢區域: (1)金華豬:浙江中西部、江西東北部 (2)烏金豬:云貴川烏蒙山和大小涼山地區 (3)香豬:黔東南、桂西北 (4)藏豬:西藏東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肅南部 (5)滇南小耳豬:滇西邊境山區 (6)八眉豬:陜西涇河流域、甘肅隴東、青海東部 (7)太湖豬:江蘇、浙江和上海交界的太湖流域 (8)優質地方雞:北京、山西、遼寧、黑龍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青海、新疆等地的部分縣市 (9)特色水禽:長江中下游區、東南沿海區、西南區、黃淮海區、東北松花江區 (10)特色肉鴿: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塔里木鴿)、廣東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區(石岐鴿) (11)特色蜂產品:東北區(包括吉林和黑龍江2省)、中南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6省區)、華東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6省市)、西北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5省區)、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四川、云南和西藏4省市區市)和華北區(包括北京和河北2省市)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立規范化的保種、繁育基地,實施標準化生產,開展系統的保種選育,挖掘精深加工潛力,發展特色肉產品及其他制品,打造知名品牌。 (十)特色水產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特色水產的消費呈現大眾化之勢,其市場需求會逐步增加。鮑魚、海膽、蟹、海參等特色水產,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備受稱譽,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暢銷。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優良苗種覆蓋率偏低,養殖標準化程度低,人工配給飼料的使用率低,養殖環境惡化,病害發生頻繁,病害檢測和防治技術滯后,養殖產業鏈條短,深加工比例較小,產業化與組織化程度低。規劃期內重點發展15種特色水產。 主攻方向: (1)加強苗種繁育與養殖技術研究,提高產品品質。(2)實施標準化養殖,建設安全生產基地。(3)合理控制養殖規模與密度,改善養殖生態環境。(4)提高相關病害監測、防控水平,確保水產品食用安全。(5)扶持養殖和加工龍頭企業,提高養殖加工比例與產業化水平。 優勢區域: (1)鮑魚:遼寧、山東、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沿海 (2)海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福建等地沿海 (3)海膽:遼寧、山東、廣東等地沿海 (4)珍珠: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部分縣市 (5)鱖魚: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地的部分縣市 (6)鱒鱘魚:北京、河北、山西、遼寧、黑龍江、山東、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青海等地的部分縣市 (7)長吻鮠: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廣東、重慶、四川等地的部分縣市 (8)青蝦(學名為日本沼蝦):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北的部分縣市 (9)鋸緣青蟹: 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沿海 (10)黃顙魚:遼寧、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部分縣市 (11)黃鱔: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部分縣市 (12)烏鱧: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等地的部分縣市 (13)鯰魚:遼寧、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的部分縣市 (14)龜鱉:河北、江蘇、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的部分縣市 (15)海蜇: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地的沿海地區 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面推行健康養殖和綠色加工,有效預防和控制重大養殖病害,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建設一批特色水產品健康養殖示范區,培育一批加工貿易型龍頭企業,鞏固國際市場的地位,擴大出口。 五、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建設重點 從強化關鍵薄弱環節入手,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重點突破五大優先領域,整體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特色農產品品種選育 目前,我國現有農業育種投入主要面向大宗農產品,對特色農產品關注少,栽培品種以自選自留自用為主,特色農產品優種率低,影響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加快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種繁育體系,把優良品種(種子、種苗、種球、種畜)作為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先導措施。 1.特色農產品品種保護。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種資源基因原生地保護,收集名、特、稀農產品品種資源,建設品種資源庫,并進行品種提純、復壯,保持特色農產品的優良品質特性,支撐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2.特色農產品品種創新。在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種保護的基礎上,加大野生資源的馴化和品種創新工作力度,培育特色農產品新品種,為特色農產品發展提供品種資源儲備,滿足市場多樣化、優質化需求。 3.特色農產品良種繁育。建立特色農產品種苗繁育基地,重點強化基礎設施,發展多種形式的種苗生產供應體系,保障特色農產品的種苗供給,大幅度提高良種覆蓋率。 (二)特色農產品生產 1.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區建設。在優勢產區內選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區,著力改善生產基礎設施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良種推廣、病蟲害防控和技術服務。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通過產業化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產品集聚,提高市場競爭力,形成區域特色名牌產品。 2.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產基地建設。創新草地生態牧場建設,整合牦牛、藏羊、草地等生產資料,按生產組配套棚圈、配種點、劃區圍欄,發展特色草食畜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在草原牧區形成畜牧業生產和草地資源保護協調發展的格局。 (三)特色農產品標準化 我國農產品標準化建設起步晚,特別是對具有明顯地理區域特征的特色農產品缺乏保護措施與扶持力度,特色農產品市場比較混亂,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影響了產品質量和市場擴大。需要通過加快標準制定、標準化示范,全面提高我國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 1.特色農產品標準制定與完善。加快制定和完善10類特色農產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鼓勵企業制定企業標準。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符合國際慣例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品質標準體系,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進行規范化管理。 2.特色農產品的品質監控。建設和完善特色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監督、管理,提高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建設特色農產品的質量認證體系,規范生產各環節管理。 (四)特色農產品技術創新與推廣 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缺乏科技支撐,新產品、新品種研發不足,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不到位,產品特而不優,影響市場競爭力和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要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技術的研發,加強農民技術培訓。 1.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發。加強特色農產品優質品種生產技術和設施的研發,著力解決特色種養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重點推廣優質特色新品種及配套技術。 2.特色農產品加工、儲藏技術研發。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加工技術,開發特色農產品加工、儲藏與保鮮等新工藝和新設備,加強特色農產品小型加工機械的研制,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術體系。 3.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培訓。開展特色農產品技術培訓,培養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技術能手,讓優勢區農戶掌握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模式。 (五)特色農產品加工 目前,我國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集中度不高、精深度不足,影響特色農產品的多重增值。為此,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 1.特色農產品傳統加工。發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點的特色農產品傳統加工業,保持和發揚特色傳統加工工藝,突出加工產品的獨特品質和風味,拓展特色農產品市場空間。 2.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立足于現有加工業的技術改造,著力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力開發特色農產品的營養、保健和藥用等多功能,滿足市場均衡化、多樣化需求,最大限度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潛力。 (六)特色農產品營銷 目前,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不暢,營銷手段落后,產品分級包裝、保鮮儲運薄弱,成為影響產品順暢銷售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搞好特色農產品產銷銜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特色農產品流通,實現產品增值和產業增效。 1.建設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通過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特色農產品產地分級包裝以及配套發展保鮮儲運設施。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建設特色農產品產地集散中心及交易區。在有條件的地區,針對不同產品特性,推行產品拍賣、連鎖經營、統一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建立農產品物流體系。 2.建設特色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整合特色農業信息資源,健全農產品信息網絡,建立公益性特色農產品信息平臺,定期發布市場、生產、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規等相關信息,實現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供求等相關信息的共享,為企業和農戶的經營活動提供服務。 3.推進特色農產品精品建設。整合現有特色農產品中的優質資源,培育發展一批優質、高端的精品,實現優質優價和滿足中高檔消費人群的消費,以高效益引導標準化生產,促進產業做大做強。 4.培育知名特色品牌。增強經營主體商標意識,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或行業協會注冊特色農產品商標。整合現有品牌資源,培育輻射帶動力強、經濟效益高的名牌特色農產品。規范特色農產品評比管理工作,加強品牌宣傳,爭創“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通過組織企業到境外參加產品展覽和推介會等方式,支持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廣泛參與國際競爭。 六、促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引導 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摸清實際情況,準確認識和把握特色農產品發展客觀規律,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措施。各地區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指導作用,找準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切入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打造區域特色產業。要加強對國有農場特色產品發展的指導,使其成為所在區域發展特色農產品的重要力量。在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不急于求成,堅持市場取向,依靠產業政策,加快引導和推動。 (二)創新發展機制與政策 創新特色農產品發展機制。建立特色農產品信貸保障機制,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資金合作建立針對農戶和中小企業的多種擔保組織和基金,解決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問題。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農民投保、企業參與、合作保險、市場運作的特色農產品保險機制,防范和化解特色農業發展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完善特色農產品發展扶持政策。已經制定和實施的支農惠農政策,要盡可能把扶持區域特色產業、發展“一村一品”納入其中,并逐步規范化。根據特色農產品的特點和發展實際需要,盡快制定相應的專項扶持政策。 (三)加大投入力度 利用農業部現有項目和資金渠道,進一步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發展的傾斜支持力度,重點扶持特色農產品的良種繁育、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市場建設、原產地維護和生產示范等關鍵環節。各省(區、市)要加強溝通協調和工作宣傳,引導各部門資金加大投入,廣泛吸引金融資本、企業資本、社會資本支持當地特色農產品發展。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嚴格項目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及時發揮投資效益。 (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特色農產品發展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要根據新型經營主體的不同特性,加強分類指導,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明確界定各類主體的規范標準、登記辦法,制定出臺相應傾斜政策。著力扶持建立特色農產品農民合作組織,努力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不斷增強農民合作社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優勢區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充分發揮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與農民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通過發展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基地)之間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 (五)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盡快制定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保護提高特色產品的知名度,保證質量和特色。建立和完善特色農產品產地認證體系,實行原產地標識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引導促進優質特色農產品地理標識商標注冊,制定地理標識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規范地理標識使用和管理,維護原產地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瀕危特色物種資源保護區和珍稀動植物品種繁育基地,實施嚴格保護制度,防止外來生物物種入侵,確保特色農產品發展的生態安全。 各地特色農產品豐富多樣,一些地方品種未能納入本規劃。各地區可依據本規劃,從當地實際出發,抓緊研究制定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發展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