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脫貧看山西近年來,山西省將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緊密結合,組織群眾治山治水、植樹造林、發展經濟林、生態旅游……為貧困地區探索出一條以綠色產業帶動生態發展,以生態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 山西是什么顏色的? 不少人的直接反應可能覺得是黑色,因為煤多!那些并不富裕的村子里,天空、土地、人們的臉上,似乎都是黑黢黢的。 但如今再到山西的貧困縣,你會看見滿眼的綠。高速路旁、山崖、溝壑、河谷里,到處長滿樹木花草,在雨露的澆灌下郁郁蔥蔥,充滿活力。 近年來,山西省通過綠色產業帶動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為貧困山區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有效措施保障民富山綠 在垣曲縣嶺回村的一片核桃林中,村民黃德才一邊攏土施肥,一邊觀察著核桃樹長出的綠芽,臉上滿是喜悅。他告訴記者:“3年前,在縣里實施的扶貧項目的幫助下,我家種了5畝核桃樹,去年開始掛果,畝產1000多斤,每斤就算一元錢,收入也有5000多塊。以后的產量會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會一年比一年多。” 垣曲是山西南部的一個山區縣,也是省級貧困縣,全縣有188個行政村23.1萬人。種植核桃林面積涉及該縣186個行政村,農民人均核桃種植面積達1.38畝,形成了以核桃林為主的農業產業格局。大力推廣種植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是該縣縣委、縣政府結合實際提出的精準扶貧、增加農民收入的舉措。 如何把核桃經濟林做好、做大、做強?垣曲縣打出了“四張牌”: 一是全縣領導干部人人有責、分級負責。縣四大班子領導分片包點,督促產業發展,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整合項目,爭取資金,全力推動核桃產業發展,目前縣里累計投資2億元,用于核桃林產業發展。 二是抓管理,強培訓,建機制。建立縣、鄉、村三級管理網絡,縣政府定編定崗成立了干果經濟林辦公室,各鄉(鎮)、村成立了管理服務站及專門管理人員,負責核桃經濟林管理工作。 三是創新模式,多種經營。采取土地流轉、分塊托管等方式,把分散的核桃林向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手里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管理水平。 四是嚴格考核,重獎重罰。將核桃林發展作為全縣年度考核標準,對各鄉(鎮)、村示范園進行考核;要求全縣核桃總產值達10億元,畝產收入達5000元以上,實現農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 同樣以項目為引領,政府作領頭羊,開辟出一片新天地的還有榆社縣。作為晉中市唯一的山區無煤縣和省級貧困縣,2015年,榆社縣森林覆蓋率僅為15.5%,綠化任務重,脫貧壓力大。 為破解造林、用地、致富增收難題,榆社縣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林業致富新思路,制定了“以林富農”目標,大力發展經濟林種植、林下種養業。他們先后實施了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建設,鞏固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投資1.5億元,完成造林面積28.67萬畝;新發展核桃干果經濟林8萬畝,加上原掛果保有量3萬余畝,總面積達到11.05萬畝;涌現出20個千畝核桃基地,延伸了初級產品5個加工銷售點,被列為全省35個核桃重點示范縣之一。 為切實做好該縣云竹湖周邊綠化,推動旅游開發建設,他們采取“項目捆綁實施、資金集中使用”的做法,依托國家級重點工程,投資300余萬元高標準打造云竹湖觀景臺,綠化周邊荒山379.6畝;建設濁漳河中下游能源林基地2.5萬畝;實施悟云山旅游通道綠化工程21.5公里;高標準實施村莊綠化5個;在筆架山城郊公園全民義務植樹21萬株……最終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 面對青山綠水和家里翻新的房子,當地老百姓切實感到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對政府的政策也贊不絕口,“我們的領導有辦法,下力氣。綠色產業成了我們的‘搖錢樹’”。 山西省林業廳廳長任建中表示:“我們林業部門作為抓好生態脫貧攻堅的重要職能部門,要以真抓實干、馬上就辦的精神狀態抓好落實,以實際行動和制度為生態脫貧、生態富農提供有力保障!” 生態產業促進生態文明 “一個土豆養活一個縣”,這是對婁煩縣土豆產業發展的形象比喻。婁煩縣地處黃土丘陵地帶,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類型,形成了適宜土豆生長的獨特環境。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曾經任性發展的小煤礦、小焦爐、小水泥等產業退出歷史舞臺。按照當地實際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婁煩縣提出了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戰略,土豆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支柱產業。 2014年7月,婁煩作為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入選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利用好這個契機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中,要求我們的發展方式必須發生突破性的變化。”婁煩縣縣長李樹忠說。 婁煩縣把馬鈴薯產業作為富民工程,出臺了產業發展規劃和推廣實施辦法,不斷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全力打造華北最大的種薯繁育基地。 “投入資金近3億元,流轉土地2萬余畝,9個村莊2300多戶可從中受益。”作為婁煩縣最大的油松育苗基地,太原市康培璧合摟春繁錦雙萬畝油松育苗基地于2011年落戶婁煩縣廟灣鄉。基地負責人梅振東告訴記者:“廟灣鄉山多土薄,遠離縣城,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當地村民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和進城居住,土地幾乎無人耕種,成了荒地。但這里地處汾河水庫庫東,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卻是油松生長的天然溫床。” 廟灣鄉原黨委書記孫晉生算了這樣幾筆賬:一是生態賬。連片坡梁土地種植苗木,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二是農民收入賬。土地流轉費,每畝地使用30年的流轉費是6000元;農民進場務工費,基地每年都要付當地務工人員1400多萬元的勞務費;保障性收入,規定對當地7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每人補助500元;還有其他公益性收入。三是企業效益賬。按規劃,基地爭取在5年內建成全省一流的集苗木生產、銷售、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目前雖然還處于投入階段,但效益的潛力已顯現,從50厘米到2米高的苗木已有2000多萬株,開始銷往各地。 婁煩縣提出了“舉旅游旗、打生態牌、走休閑路”的發展戰略,依托特有的人文自然資源,開發建設了許多生態旅游景點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冬天到海南,夏天到婁煩”成了他們的目標。同時,婁煩縣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為目的,快速推進生態新興工業,按照循環經濟模式,正在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制造、零部件加工等新興產業和非煤產業。 通過近年來的生態建設,如今的婁煩縣已是“推窗能見綠、出門就有景”,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8%、綠化率達57.2%、建成區人均綠地面積達11.8平方米。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吳政隆說:“婁煩在發展中,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既保護好了生態環境,又著力推進了綠色發展。” 在山西,像婁煩一樣受益于生態扶貧的地區并不少。還有更多地區也想像婁煩一樣,既有綠色產業,又有綠色文明! 為了這個夢想,山西人的腳步片刻不歇:山西省林業廳近期將組織召開全省林業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攻堅大會;組成15個宣講團赴58個貧困縣,開展林業扶貧政策措施宣講;派出林業扶貧綜合服務工作組,將造林增收、管護就業、退耕還林富民、提質增效管理、林業產業致富等扶貧措施精準落實到貧困戶;將興縣、嵐縣、靜樂縣等林業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縣作為試點先行縣,推廣總結完善經驗;積極探索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的林業產業發展機制;依托平面立體媒體,全方位解讀林業脫貧攻堅政策。任建中表示:“我們將盡快研究、制定、下發林業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抓好各項脫貧攻堅任務的落實,讓林業成為精準扶貧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