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信息化建設 >> 探討互聯網常態下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详细内容

探討互聯網常態下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其實,“互聯網+”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了,它陪伴我們走過了二十幾年的時光了,并且逐漸改變了世界上很多行業,譬如你一定聽說過電子商務、在線旅游、在線影視、在線房產、互聯網金融等,它們無一不是“互聯網+”的杰作。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鏈效率低下,農業現代化程度很低,擁抱互聯網成了農業未來發展的新出路。作為最傳統的產業,農業被互聯網改造的潛力最大。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互聯網技術開始與更多產業進行結合,互聯網發展進入“產業互聯網”階段。

  從2015年至今,在互聯網思維向農業領域滲透的一年多里,我國農業在某些方面譬如農業科技應用、農業機械化等,取得了非常大的跨越,而在另一些方面譬如農產品物流、農產品損耗率、農業產業鏈等,則存在較大或較嚴重問題,以至于雖然農業發展前景廣闊,但要想做大做強就很難。

  今天,小農菌就“誰來做?怎么做?存在什么問題?”的這條思路,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互聯網農業發展中的關鍵因素,以期對做農業的朋友或企業有所啟發。

  1/誰來做?—變革的主角:農民

  2015年2月,阿里研究院也正式發布了《中國新農人研究報告(2014)》。報告提出,新農人群體的形成是互聯網賦予“三農”的必然產物。隨著農村互聯網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的應用推廣,未來的農民都是“新農人”。

  農民作為“互聯網+農業”這場變革的主體,能否接受互聯網的洗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農人”,是互聯網與農業真正實現深度融合的關鍵。

  所以,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要先充分調動農民接受互聯網、轉變傳統經營思路的積極性,培訓農民了解“互聯網+農業”運作模式與操作方法。當然,“互聯網+農業”絕不是打著各種旗號去農村圈地圈錢,而是通過“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思路為農民提供幫助,使農民增收,讓農民發自內心的認可,從而獲得更加廣闊的市場。所以說,離開了農民的農業,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2/怎么做?—深度融合產業鏈 探索農業新模式

  “互聯網+農業”實現的是農業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是將互聯網與社會資本成功帶入驅動農業發展的軌道中。圍繞農業生產,整個農業產業鏈系統包括農資供應、農業金融、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的流通加工消費等環節。而這些環節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都已取得突破進展。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出臺了“電商國八條”,提出加強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中央財政將拿出2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政策的出臺必將推動農資、農產品電商行業的發展。除此以外,互聯網金融也迎來了“1+1+X”的產業創新發展模式,開始將互聯網與金融的優勢相互結合起來,服務于第三對象,其中“三農”領域的巨大人口紅利及資本藍海也會吸引社會資本向農業金融領域不斷流入。

  同時,“互聯網+農業”在探索實踐中創新出了許多新穎的結合模式,譬如智能農業模式、農資農產品電商服務模式等,但是不管是哪種模式,都需要把農業產業與互聯網進行深刻改造和深度融合。

   3/存在什么問題?—常有違約、賒欠問題

  “互聯網+農業”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事實上卻“很骨感”,因為農業是高風險弱質產業,自然因素影響著整個生產過程。盡管“互聯網+農業”能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流通改善等提供有力支撐,但面對自然風險的不可控性,農民仍可能被迫違約。當違約責任被農民歸咎于互聯網的負面性因素時,就難免會滋生抵觸互聯網的心態。

  雖然國家已經開始實施農村土地流轉政策,但,目前絕大部分的土地仍然處于小規模種植狀態,土地的整體流轉速度仍然較慢,要想實現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仍存在很大難度。

  另外,農村大部分的渠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賒欠現象,即農民賒欠零售商,零售商賒欠批發商,批發商賒欠上級經銷商,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有些欠款就可能逾期不還甚至成為壞賬。“互聯網+農業”企業一旦想通過法律手段追討,則可能出現維權成本遠高于最終所得欠款的尷尬處境。因此,“互聯網+農業”企業必須在設計渠道戰略時,先設法破解農村“無賒不成店”的思維習慣,或者破解追債難的問題。

    結語: 現在,不少企業張口閉口就是互聯網思維。事實上,很多企業只是把農產品掛到網上(或新型網絡媒介上),并進行簡單的推廣,而完全跳過了農產品營銷從頂層設計到路徑選擇的完整的戰略設計。這里小農菌希望做農業的朋友們想清楚一點,農業企業能否找到“互聯網+”和企業原有模式的最佳接入點,并將新模式真正落地執行,才是給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的關鍵。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