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白羽肉雞自主育種的叢林冒險
详细内容

白羽肉雞自主育種的叢林冒險

  “現在公司已啟動進口,6月份就有祖代雞到貨。7月份,除了我們,還有一些企業也有引種計劃。”電話那頭,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遲漢東緩慢地說。

  引種,是國內類似益生這樣大型肉雞企業的習慣性商業行為,這種習慣持續了長達10多年。

  地位分工

  經合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白羽肉雞消費量占全部肉類消費的28.1%,早已成為諸多發達國家的第一大消費肉類。白羽肉雞品種是世界各國育種專家上百年持續不斷努力的結果,有著不可替代的基因優勢,益生公司董事長曹積生說。

  有消費就有生產,產業的最上游便是育種。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白羽肉雛雞引種2.42萬套,全部來自新西蘭的科寶。

  盡管科寶并無太多透露,只在官網擺出了500、700、SASSO三個品種,但產品卻行銷全球。在目前全球祖代雞700萬套產能中,科寶占據280萬套,緊次于安偉捷公司的350萬套,遠高于哈伯德的50萬套,三者占據全球97%的市場份額。

  源頭控制和技術壁壘是驅動祖代雞行業集中的兩大原因,長江證券農林牧漁行業首席分析師陳佳表示,白羽肉雞產業從純系原種雞繁育開始,經過品系之間的雜交育種,可生產出具有最好的雜交優勢和遺傳潛力的商品肉雞。原種雞起源于印度,19世紀傳到英國,而后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選擇育種,形成目前最具競爭力的白羽肉雞品種。

  另外,技術提升品質,推動資源集中,形成了技術壁壘。20世紀40年代,歐美國家出現了大量規模化肉雞育種和生產企業,主要利用標準品種生產專門化品系,并進行雜交配套生產商品代;與此同時,孵化技術、光照制度、人工授精等技術研究和應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肉雞遺傳育種的發展,并使得白羽肉雞成為肉雞中極具競爭力的品種。

  這樣一來,上游原種雞主要由歐美少數育種公司控制,祖代雞這個咽喉又被少數公司扼住,就實現了蛋生雞的源頭壟斷,往下,也便形成了雞生蛋的技術壁壘。

  然而,在我國,白羽肉雞育種也曾出現過短暫的“春天”。

  在白羽肉雞產業的領地,全球分工早已完成,貌似一片有著嚴密規則約束的叢林。幾十年來,在這片叢林里,大家各取所需——

  上游老牌種禽企業的強勁出口,中下游企業馬不停蹄大肆引種,疫病難消危機四伏,供應商斷貨風險時刻縈繞,自主育種說來容易做來難,消費端烏云雜陳亟待廓清。

  這些混雜在一起的個像,共同鋪就了白羽肉雞產業的背景色。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中美泰三國合資成立北京家禽育種公司,從美國引進艾維茵純系,這是我國白羽肉雞本土育種的開始。

  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文杰回憶,2000年左右我國自主生產的艾維茵肉雞占到國內市場50%以上。受“非典”、品種疾病凈化問題等影響,2004年以后形勢急轉而下,本土育種跌入低谷。

  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記者,當時引進艾維茵做育種成本很高,各方面環境也不如國外公司,競爭不過人家,也就選擇了放棄。

  2004年以后,本土育種基本消失,至此,我國白羽肉雞完全退出了上游領地。

  “到目前為止,大量的祖代雞還得從國外坐飛機到煙臺。”曹積生有感而發。

  一組來自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2015年,我國祖代白羽肉雛雞引種數從2005年的52.29萬套猛增至2013年的154.16萬套,2014年略降至118.08萬套,到2015年的72.02萬套,平均年引種100萬套左右。

風險

  引種的風險意識早已在白羽肉雞產業內外漾開,國內的企業家心照不宣。

  作為國內最大的祖代雞引種企業,益生公司心里很清楚,在祖代種雞引種等方面對國外供應商存在依賴,一旦供應商減少或停止輸出種雞雛雞,公司就不能進口足量的祖代種雞。

  對于長期引種的風險,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秘書長宮桂芬稱,一旦品種封關,種雞進不來,國內控種的平衡度就會受影響,企業育種接不上,就會對祖代雞采取強制換羽一次甚至兩次,甚至會轉移到父母代。“我們需要有自主育種能力,但自主育種不完全是為替代進口,國外先進的東西,我們也要吸收。”

  時至今日,中國在世界白羽肉雞生產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內巨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要求培育白羽肉雞的自有品種。”文杰認為,無論是基于品種安全,還是從市場多方面考慮,自主育種都很有必要,業內已經形成越來越多的共識。

  不過,對于引種的風險,也有企業持樂觀的態度,認為世界幾大育種公司育種場分布在全球的不同地區,一旦某一種源地無法向中國輸出種雞雛雞,但因為中國巨大的市場,各大育種公司也會想方設法把種源輸送到中國。

  中國市場對于世界育種公司的巨大吸引力毋庸置疑,但一組數據的矛盾卻體現了對未來市場的不同預期。

  經合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發布的《2015-2024年全球農業展望》數據顯示,到2024年,全球禽肉產量增速將達24%。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預測報告則認為,未來10年我國禽肉產量年均增速將下降為1.9%,比過去10年降低1.5個百分點。

 “攪局者”

  2008年,北京一家禽業公司和國外公司終止合作,頓時成為國內蛋雞行業標志性事件。之后,以該公司推出蛋雞新品種宣告勝出。他們打贏了一場有準備之仗,關鍵是,他們拿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種。在白羽肉雞上,如此策略是否能復制?

  育種作為產業的金字塔頂,“國內開展白羽肉雞育種的企業并不多,目前正式在做的就一家”。文杰所說的這家公司就是廣東佛山的高明新廣農牧有限公司。

  據新廣農牧的工商資料顯示,他們由31名自然人股東構成,實繳貨幣出資從1.7萬元到142萬元不等。

  2010 年前后,新廣農牧著手白羽肉雞育種,到目前已選育了四五個世代,采用三系配套技術,母系父本為顯性白羽矮小型。“截至目前,工作基本順利,飼料利用率和成活率有優勢,只是在長速上偏慢,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或許這跟矮小型、快大型育種中地位和作用有關,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文杰介紹。

  說到獨一家,中國農科院家禽研究所原副所長陳寬維向記者補充,現在做白羽肉雞育種的還有一些公司,他們不肯講是有自己的顧慮,可能做的力度要大得多,投資也大得多。

  顯然,新廣農牧就是白羽肉雞育種叢林里公開的“攪局者”。

  當大公司仍在等祖代雞到貨或計劃下一次引種時,這家位于廣東的公司打出了“即將推出節糧型白羽肉雞”的宣傳語。

  “這些年來,如果沒信心就堅持不下來。剛做的時候,很多行業人士持懷疑態度。”新廣農牧公司副總經理馮甫榮表示,現在越做越有信心,明年就準備做中試。“目前行業內比較關注我們的配套,市場接受度反應要等明年中試,明年是針對性地推廣。”

  馮甫榮稱,他們的白羽肉雞第一父本是節糧型顯性矮小型白雞,因為導入了黃羽肉雞的血緣,抗病率強,在成活率上有優勢。相比進口肉雞,長速雖偏慢,但飼料利用率并不比國外品種差。“國外品種長速快,但抗病能力差,不太適應國內的氣候和飼養環境,但黃雞能適應。”

  “綜合成本不比引進的品種差,只是出欄比他們遲一兩天。不能單拿兩個指標和國外相比,一兩個指標可能永遠追不上人家,人家畢竟做了這么多年。”馮甫榮接著說。

  對此,有專家提出了質疑,“快大型料肉比高,長勢慢的品種成活率高,但快大型也可以讓其長得慢。他們的品種晚一兩天不算什么,怕不是晚一兩天的事。”

  馮甫榮回應稱,矮小雞有優點,也有缺陷。矮小型配套會降低5%的生長速度。“配套模式怎么做,我們一直在試驗,在做組合。十幾年來,我們主要針對矮小雞做育種研究,現在黃雞的配套全部都是矮小型,快大型黃雞也是矮小型。”

  長期以來,國內育種主要是蛋雞和黃羽肉雞。新廣農牧做育種,起初的想法就和國外白羽快大雞不一樣,但養快大型肉雞在國內已形成習慣。

  廣東省家禽業協會辦公室負責人陳女士告訴記者:“國內自有品牌是黃羽肉雞,白羽肉雞一直沒有自己的品牌,新廣農牧公司想實現突破。他們是按照適合本國的育種方案來做的,做的時間不長,需要慢慢改良。”

  說起這家公司,遲漢東有印象:“他們是廣東的一家企業,開發的品種長速慢,在抵抗力方面相對要好一點。”

  不過,來自科寶老家阿肯色州的家禽聯合會首席教授、家禽科學卓越中心營養學家CraigCoon博士的一番話,倒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他稱:“肉雞選育中對生長速度和增重的過度追求,會給肉雞生產帶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抗病能力下降,肌肉組織發育不良等,最終都會影響到生產效率和雞肉品質,未來的育種和營養需求研究除了關注生產性能,也需要增加在這些方面的考慮。”

  言外之意,白羽肉雞快大型育種也有其弱點,這或許正契合了新廣農牧這個“攪局者”的初衷。

  弱刺激

  《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要求,我國到2025年育成2~3個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的白羽肉雞新品種。

  這為未來肉雞遺傳改良提出了藍圖和規劃,文杰稱:“這些數字是大標準,是在調研和計算的基礎上提出的,實現上有一定的可能性。”

  中國農科院的一位畜禽遺傳研究專家告訴記者,要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白羽肉雞很不容易。而且業內白血病、沙門氏菌病很難凈化,整體環境不好,真正想全方位達到國外的水平很難。“如果像近年這樣進口受阻,國產的育種差點就差點,也得用上。”

  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白羽肉雞聯盟總裁、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李景輝稱,應科學、經濟地來看待引種。雖然我們提高了某種指標,但還是比人家低,就應從人家那兒拿來,不是說“將就一年,賣一年怕什么呢”的事。

  李景輝表示,“不是反對中國白羽肉雞育種,而是對于先進的東西就得承認。我不認為短期內中國白羽雞育種就能替代國際上最好的基因公司的品種。”

  據了解,目前還沒有國際育種公司會根據中國的環境和生產者需求,來制定育種目標和育種程序,這個任務只能由本土育種公司來完成。

  自主育種難。馮甫榮深有體會,“育種風險高,投入大,人才要求高。能靜下心做育種的公司不多,育種不是飼養管理,也不是搞養殖,是一門專業活,十年八年不見得出成效。”

  他稱,此前北京育種中心做過,其他公司沒有,很多專家也沒踏進這一領域,業內信心不足很正常。

  此外,在經濟效益上,育種對于企業的吸引力也不強。

  據馮甫榮測算,目前全國年引種100萬套左右,按照每套120~130元的價格,算下來沒有多少利潤。一些大型企業做引種、養殖、屠宰、加工一條鏈,注重從鏈上產生利潤,就算做祖代雞育種,投入大、時間長、經濟效益也不明顯,動力不足。

  “但對于我們,如果能有20%~30%的市場份額,就足夠了。”馮甫榮說,“近年來,我們很多品種綜合性能并不比國外差多少,正逼近他們,只是追求出欄體重快大型指標上遜色一點。業內長期持這種偏見就不愿嘗試國內的自主品種。”

  品種出來總要被拿去對照,這樣他們就很吃虧。宮桂芬直言,在中國市場就應選擇適合本土的品種開發,當時設定的目標不同,推廣起來會有一些難度,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等各方面的支持,幫助推廣,這需要一個過程。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