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戶開微店 “專營”能否變“商超”楊梅、油桃、枇杷、草莓,雖然種一手好水果,但因患有小兒麻痹癥,李蒙外出售賣卻很不方便。足不出戶就能把產品賣到全國的微店為他解決了銷售難題,但他家自產的水果只能賣八九個月,每年的近四個月時間里,他的微店都沒收入。李蒙開始思考:能不能把微店從水果“專營”店變成“綜合商店”呢? 鮮果貨架期短 微店效率不高 2015年春季,在涼山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的幫助下,李蒙學會了使用微信并成立了微店。這家公司還每隔兩三個月就到果園幫他給將上市的水果拍照、上傳,放在微店銷售。“以前楊梅拿到市場賣25元/斤,在微店可以賣到30元/斤。”李蒙介紹,去年,他微店的銷售額達到3萬元,占到全部銷售收入的40%多。 得益于德昌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李蒙的各類水果能賣三季;但很多借“互聯網+”東風而開起微店或淘寶店的農戶只賣一種水果。鮮果上市時間很集中,短的如櫻桃、桑葚可能就一個月,貨架期太短,導致一個微店一年的有效運營時間只有短短幾周。 丹棱縣生態源果業負責人陳波介紹,去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由于“不知火”行情很好,當地人幾乎戶戶開微店,但有相當一部分都只在水果上市時運營。 一些耐儲且有凍庫的水果,如柚子、蘋果,可以常年銷售,但凍庫成本較高,不僅種植戶個體,甚至合作社也難以承擔。“品種單一的局限很明顯,消費者追求時令水果,過了季節便另覓新歡;如果不能對網店有個持續、長期的關注,微店每年都需要重新吸引顧客。”陳波說。 聯手電商平臺豐富商品種類 記者在李蒙的微店看到,除了自家水果,還賣涼山乃至整個攀西地區的特產,如芒果、野山菌、茶樹油等。雖然銷量仍以自產水果占絕大多數,但微店看起來更加豐富、更有吸引力。這源于益源電子商務公司伸出的橄欖枝。 該公司董事長張順林介紹,目前他們已發展微商300余人,淘寶電商20多個,分布在全國各省,類似于線上代理商,由公司組織貨源,統一分揀、加工、包裝,跟蹤售后服務。“目前,微店銷售量已占70%,淘寶店占20%,公司的網站平臺占10%。”張順林說,遍布各地的微商,是宣傳大涼山的最好名片,在當地農特產品銷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丹棱,也有人用微店在銷售“不知火”的同時賣其他土特產。“貨源有保障,品質如何就難說了。”陳波坦言,微店如果要做“綜合商超”,就意味著貨品來源雜。由于不是一個廠家統一供貨,如何保證質量將成為新的難題。 “這確實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張順林說,“有些采購基地會派人駐扎,也跟農戶簽了質量合同,但農業點多面廣量太大,仍不能百分百保障農產品源頭安全。這還有待于政府加強工作,讓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提升。” “并不是所有電商平臺都有較強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責任感,并愿意在這些方面投入較多;也不是所有農戶都有精力和需求開微店,畢竟作物栽培很花時間。重要的是資源科學配置。”陳波說,丹棱的電商孵化園就是致力于資源整合,實現農戶自產自銷。打造小而美的微店固然很好,從種養業中分化出來的農民,如果想做大微店,也需要相應途徑。 跟優質的電商平臺合作,是其中的途徑之一。在德昌縣小高鎮,一個區域性微店已于去年8月開張,負責人謝華富介紹:“微店一頭聯系全鎮分散農戶,一頭聯系電商巨頭,在貨源和市場上實現了無縫對接和共享,是個不折不扣的線上商超,期待以這種模式,更好地服務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