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賓:產業扶貧盤活鄉村資源拔窮根,產業規劃先行。近年來,廣西來賓市深入實施產業扶貧到村到戶工程,根據群眾意愿選擇項目,實行“規劃到村、項目到戶、增收到人”。在全面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根據幫扶對象不同的致貧原因,給出有針對性的扶持方案,讓每個貧困戶都有適合自身特點的脫貧項目。 來賓市產業扶貧瞄準需求側,發揮后發優勢,精準對接現代人高品位、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市場需求,提供優質特色產品,增強貧困村、貧困戶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特色顯優勢產業上層次 來賓位于廣西中部,壯、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75%。獨特的山水地貌,生態和人文特色明顯。該市針對“特色產業空白村”,精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謀劃特色產業種類,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相結合,做大精準扶貧優勢產業。 “爛泥地、破泥房,日子苦熬無人知”,一句話描述了大瑤山腳下象州縣寺村鎮喜力屯的貧困景象。市縣經過調研,發現這里是規模種植優質葡萄的寶地,于是組織農民建設標準化、生態化葡萄示范園。同時,發動大家集資成立“喜力葡萄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推動下,葡萄產業迅速崛起。 屯里的致富帶頭人廖澤勝介紹,全屯已發展葡萄1300多畝,年產300多萬公斤,總收入12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8500多元,使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象州縣石龍鎮花山村利用獨特的自然氣候,建設連片高產甘蔗種植基地,結束了村民零散耕作的歷史,提高了甘蔗種植效益。村支部書記陳群光算了一筆賬:在“雙高”基地里收割的高糖蔗,機械化耕作省時省力,成本和利潤“一降一升”,1噸甘蔗至少要多賺50元。 大量吸納貧困勞動力的合川市宏美科技公司,依托豐富優質的木瓜原料,建起了先進的蛋白酶GMP生產車間,其產品去年通過了中國生態原產地產品現場評定。 目前,來賓市逐步形成了各縣(市、區)各有重點扶貧產業的格局。忻城縣的百香果、育肥牛、桑蠶,象州縣的種桑養蠶、水果,金秀縣的石崖茶,武宣縣的水果種植、肉牛養殖,合山市的木瓜、澳洲堅果,興賓區的甘蔗、水果等,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打下堅實的基礎。僅2015年,來賓市就新增優質桑、茶葉、水果等種植面積3.7萬畝,發展肉牛等養殖近7000頭,受益貧困人口8.5萬多人。 資源變資產脫貧新引擎 來賓市產業扶貧不斷探索創新,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該市把細碎、分散、沉睡的農村各種資源要素轉化為資產,整合到優勢產業平臺上,讓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當股東,成為該市精準脫貧的“新引擎”。 如今,在武宣縣東鄉鎮長塘村龍殿竹鼠養殖基地專業合作社,12名原本等著領國家補助過日子的殘疾人和貧困戶腰桿硬起來了——“資金入股金”模式讓他們搖身一變成了收入穩定的“股東”。該合作社實行“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農戶拿錢入股,按股份領取收成。12個股東中4人是殘疾人8人是貧困戶。現在基地養殖竹鼠1400多只,年收入20多萬元。 象州縣推行“土地入股”模式,貧困農民以土地入股與公司合作發展砂糖蜜橘、三紅蜜柚等水果產業,與公司按比例進行收益分紅。全縣有果面積已突破11萬畝。合山市推行貧困群眾以“扶貧資金入股”的模式入股公司發展堅果、木瓜產業。宏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澳洲堅果莊園通過吸納農戶入股,帶動周邊800多戶貧困群眾發展木瓜、堅果種植,按產業收益分紅。 “農民脫貧致富,關鍵要激活‘沉睡’的田地和林地,資源變成資產,讓大家的荷包鼓起來。”說起脫貧攻堅,武宣縣通挽鎮江龍村委會主任韋付念頗有心得。2015年,碧水灣生態農業、鮮綠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碩豐家庭農場等公司相繼落戶江龍村。村民每畝每年可獲租金1000元,公司一次性租賃600畝種圣女果、哈密瓜、火龍果等特色新品種。全村收入735萬元,人均增收6200元,實現“資源入資產”受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