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和智慧最能改變貧困的面貌”發布時間: 2020-06-24 09:54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朱永新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6月23日,在全國政協禮堂的東南廳,第五專題組圍繞“研究2020年后扶貧政策調整完善”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發言中,大家一致認為,我國的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盡管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但只要堅定不移地把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好,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戰最后一年的工作任務,就一定能夠如期地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發言中,大家就合理設置過渡期,保持扶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科學確定相對貧困標準,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持續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發展能力;做好異地扶貧搬遷的后續文章等問題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在許多常委的發言中,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如何更好地發揮教育、文化在扶貧中的作用問題。馬志偉常委結合自己在青海的調研,建議要“加強精神脫貧”。曲鳳宏常委結合農工黨中央在畢節扶貧的經驗,講述了通過讓教師走出大山開闊眼界的教育扶貧故事。溫思美常委則拋出了兩個研究課題,希望好好研究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可持續反貧困能力建設和貧困人口的代際傳遞問題。提升反貧困能力建設,成為常委們發言中頻頻出現的關鍵詞。 有常委建議,要將教育扶貧的既有經驗轉化為長期制度安排。教育扶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積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如控輟保學、推普脫貧、職教脫貧、高校定點扶貧等。為更好地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亟須深化教育扶貧政策,用好持續穩定的教育扶貧長效機制。 有常委提出,要研究制定2020年后的教育扶貧內容和項目。在把握相對貧困治理更側重個體等特點的情況下,多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改善就業質量、保證機會公平、深化分配調整、完善社會保障、促進城鄉融合等制度機制來解決。應針對新的形勢和特點,謀劃“十四五”時期的教育扶貧內容和項目。 有常委主張,要加大教育“新基建”對貧困人群的投入力度。要解決好網絡教育在農村的“最后一公里”的設施建設,要注重為貧困地區的學校和家庭提供優質圖書資源,在解決好“營養午餐”的基礎上,關注“精神正餐”的問題。 有常委認為,社會力量對參與教育扶貧有熱情、有優勢,應當支持、鼓勵、引導、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到教育扶貧中來。要鼓勵民辦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教育專業團隊參與教育扶貧,優化資源配置,因地制宜實施有針對性的幫扶。 有常委指出,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民仍是相對貧困的主體。提高農民發展能力和內生動力,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應深入推進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推行靈活有效的培訓方式,圍繞脫貧鞏固、現代農業發展和全產業鏈需要,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三農”人才。 “知識和智慧最能改變貧 困的面貌”,周漢民常委的這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共鳴。扶貧先扶智,脫貧先治愚。在鞏固脫貧成果和解決相對貧困的新時代,教育扶貧仍大有可為!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