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政策法規 >>政策文件 >> 2020年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支持這些農業生產發展項目
详细内容

2020年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支持這些農業生產發展項目

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就做好項目實施工作作出明確要求,并以附件形式下發了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項目實施方案、動物防疫等補助經費項目實施方案三個實施方案,全面部署2020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動物防疫等項目實施工作。

其中,《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主要用于對農民直接補貼,以及支持農業綠色發展與技術服務、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方面工作。

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主要用于對農民直接補貼,以及支持農業綠色發展與技術服務、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方面工作。

一、穩定實施直接補貼政策

(一)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

繼續按照《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有關要求執行,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嚴禁以任何方式統籌集中使用,必須全部直補到戶,確保廣大農民直接受益。切實加強補貼監管,嚴肅依法查處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擠占挪用等行為,確保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位。上年補貼結轉資金要與當年資金一并安排使用。鼓勵各地逐步將補貼發放與土地確權面積掛鉤。鼓勵各地創新方式方法,以綠色生態為導向,探索將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掛鉤的機制,引導農民自覺提升耕地地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加強補貼發放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的銜接,多措并舉提升耕地質量。各地要通過現有技術手段及時逐級匯總上報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具體情況(包括補貼對象、補貼依據、補貼標準、發放時間、發放方式、結轉結余資金等),于8月31日前通過農業農村部農業轉移支付項目管理系統上報簡要情況,并形成省域范圍內完整補貼發放數據資料,以備待查。

(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

繼續執行《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辦財〔2018〕13號)有關規定,保持政策框架和操作方式基本穩定,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優化。一是調整完善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將支持生豬等畜產品生產的自動飼喂、環境控制、疫病防控、廢棄物處理等機具裝備全部納入各省補貼范圍。將茶葉色選機、茶葉輸送機、茶葉壓扁機、果樹修剪機、食用菌料裝瓶(袋)機、果園軌道運輸機、秸稈收集機等助力丘陵山區等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所需機具納入全國補貼范圍,由各省從中選取品目進行補貼。二是賦予省級更大自主權。鼓勵未完成品目備案或已實施品目列入補貼范圍的省份繼續按規定開展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鼓勵各地將通過農機專項鑒定的創新產品納入補貼范圍,參照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方式操作,資金規模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商財政部門確定。其中,屬于全國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的,產品單獨分檔。繼續在北京、上海、江西等省(市)開展農機購置綜合補貼試點,繼續在四川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開展新增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目的省份和對通過農機專項鑒定產品進行補貼的省份,于6月底前完成相關備案工作,經同意后組織實施。三是進一步優化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全面實行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常年連續開放,全面實行企業網絡投檔常年受理,全面實行補貼受益信息、資金使用進度實時公開,全面實行補貼申請受理和資金兌付限時辦理。將補貼受益信息公示時間壓縮至20天,各省要結合實際及時開展省域內資金余缺調劑,切實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推進補貼機具第三方抽查,強化企業承諾踐諾,對存在突出違規問題的企業實行全國聯動查處,嚴查嚴處違規行為,有效維護政策實施良好秩序。四是繼續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落實好《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辦機〔2020〕2號),加大報廢更新工作力度,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

二、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開展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

建設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片,集成組裝耕種管收全過程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示范推廣優質高產、多抗耐逆新品種,集中打造優良食味稻米、優質專用小麥、高油高蛋白大豆、雙低雙高油菜、高品質棉花、高產高糖甘蔗、優質果菜茶、道地中藥材等生產基地,帶動大面積區域性均衡發展,促進種植業穩產高產、節本增效和提質增效。南方早稻主產省要集中支持早稻生產,促進雙季稻恢復。

(二)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

以鞏固提升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實施區域向黃河流域傾斜,示范水肥一體化、集雨補灌、壟作(膜)溝灌、測墑節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示范蓄水保墑、抗旱抗逆等現代旱作雨養技術,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條件,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試驗示范,創新集成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促進旱區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三)扎實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

以減少化肥投入、增加有機肥投入為目標,支持重點縣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實施區域重點向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傾斜,試點作物向其他節肥潛力大的園藝作物和優質大田作物拓展。集成推廣堆肥還田、商品有機肥施用、沼渣沼液還田等技術模式,配套完善設施設備,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緊密結合,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技術補貼、物化補貼等方式,支持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施用有機肥,培育一批生產性服務組織,加快有機肥應用,促進種養結合,實現果菜茶提質增效和資源循環利用。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四)實施農機深松整地。

根據《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2016—2020年)》,支持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作業面積1.4億畝以上,作業深度一般要求達到或超過25厘米,打破犁底層。每畝補助原則上不超過30元。充分利用信息化監測手段保證深松作業質量,提高監管工作效率。

(五)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

聚焦公益性職責履行,加強基層推廣機構能力建設,提升農技推廣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機制,完善以工作實績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激勵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市場化服務力量開展農技服務,完善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服務融合發展機制,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應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在線指導服務和績效考評,提高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平臺覆蓋面和使用率。建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科技示范主體,推廣應用綠色增產、節本增效的主推技術,打造智慧農場、生態循環農場等科技示范樣板。繼續在內蒙古、吉林等8個省份開展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在貧困地區、生豬大縣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

三、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一)開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以省為單位,聚焦優勢特色品種,突出重點縣市,按照全產業鏈開發的思路,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轉變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變為“集群發展”,主體關系由“同質競爭”轉變為“合作共贏”,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產業由大變強,全面提升內在活力和競爭力。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二)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負責、市場主導的發展思路,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寧缺毋濫的原則,突出一二三產業融合和聯農增收機制創新兩大任務,著力改善產業園基礎設施條件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將加強創建工作督導和考核,對創建成效突出、輻射帶動有力、績效考核合格的產業園,擇優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三)建設農業產業強鎮。

繼續以鄉鎮為平臺,建設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產村產城一體的農業產業強鎮,促進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發展,繁榮鎮域經濟,帶動農村發展。對建設效果顯著、績效考核合格的農業產業強鎮,將組織擇優予以認定。具體工作另行通知。

(四)推進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與發展。

圍繞特色資源發掘、特色產業發展、農耕文化發揚,繼續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支持區域特色品種繁育基地和核心生產基地建設,改善生產及配套倉儲保鮮設施設備條件。健全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強化特色品質保持技術集成,推動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講好地標歷史故事,強化產品推介,叫響特色品牌。支持利用信息化技術,實施產品可追溯管理,推動地理標志農產品身份化、標識化和數字化。

(五)推動奶業振興和畜牧業轉型升級。

一是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建設優質苜蓿生產基地,降低奶牛養殖飼喂成本,提高生鮮乳質量水平。二是積極推進實施糧改飼。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為重點,支持牛羊養殖場(戶)和飼草專業化服務組織收儲青貯玉米、苜蓿、燕麥草等優質飼草,通過以養帶種的方式加快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和現代飼草產業發展。三是實施良種補貼。在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對項目區內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肉牛養殖場(小區、戶),以及存欄能繁母羊30只以上、牦牛能繁母牛25頭以上的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助,支持牧區畜牧良種推廣。在生豬大縣實施生豬良種補貼,對使用良種豬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生豬養殖場(戶)進行適當補助,加快生豬品種改良。四是實施蜂業質量提升行動。開展蜜蜂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良種繁育推廣、現代化養殖加工技術及設施推廣應用、蜂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建設,推動蜂業全產業鏈質量提升。

(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原則,支持廣東省開展益農信息社整省推進建設,西部貧困地區可結合實際,統籌資金加大益農信息社支持力度。嚴格按照《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意見》(農市發〔2016〕7號)要求組織實施,依據“六有”標準建設益農信息社,提升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體驗服務水平,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將益農信息社打造成為農服務的一站式窗口。

四、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一)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

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經營者、產業扶貧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專業種養加能手等培養計劃,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加大產業精準扶貧培訓力度,深入開展“三區三州”、環京津等地區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行動。分類分層分模塊按周期實施培訓,提升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鼓勵應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在線學習、在線服務和在線考核,開展高素質農民數據信息統計監測與績效評價,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提質增效。完善扶持政策,搭建服務平臺,支持高素質農民合作發展。

(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

一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聚焦鮮活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問題,結合田頭市場,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在實施區域上,重點在河北、山西等16個省份開展建設,各省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聚焦重點縣(市),并向“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和未摘帽貧困縣、新冠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和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傾斜。在建設內容上,重點支持建設節能型通風貯藏設施、節能型機械冷庫、節能型氣調貯藏庫以及附屬設施設備,具體由實施主體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確定類型和建設規模。在實施主體上,支持對象限定為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包括聯合社),并支持多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聯合建設,避免設施閑置浪費。在補助標準上,采取“雙限”,適當支持。一方面,限定補貼比例上限,補貼比例上限不超過倉儲保鮮設施造價的30%(湖北省和貧困地區放寬至50%),有條件的地方可安排地方財政資金適當疊加補貼;另一方面,實行定額補貼并限定上限,單個主體補貼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具體定額補貼標準由地方制定。在操作方式上,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利用農業農村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報系統進行管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公開申報,實行建設預立項,項目實施結束經驗收合格、公示無異議后予以補助。

二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技術應用和生產經營能力。支持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聯合社)和示范家庭農場(貧困地區條件適當放寬)改善生產條件,應用先進技術,提升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能力,建設清選包裝、烘干等產地初加工設施,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專業機構、行業組織或專業人才為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財務管理、技術指導等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對具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豬場(含地方豬保種場)及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給予貸款貼息支持。優先支持發展奶牛家庭牧場和奶農合作社。

(三)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農辦計財〔2019〕54號)要求,圍繞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和當地特色主導產業,集中連片開展社會化服務,服務方式進一步聚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對象進一步聚焦服務小農戶,服務環節進一步聚焦農業生產的關鍵薄弱環節和農民急需的生產環節。采取先服務后補助的方式,支持專業服務公司、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服務主體,并優先支持安裝機械作業監測傳感器的服務主體,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水平。各地要根據小農戶需求,積極發展多環節托管、全程托管,推動服務規模經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安徽等早稻主產省要重點推廣早稻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

(四)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

各地要加快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向市縣延伸,擴大在保貸款余額和在保項目數量,進一步緩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切實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和政策性擔保支持力度,并實施優惠的擔保費率。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擔保費用補助、業務獎補和績效評價政策,降低農業貸款主體融資成本,強化激勵約束,確保財政獎補資金惠及農業貸款主體,也要防止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經營風險向財政轉移。

關于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支持項目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黔農網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歡迎閱讀。

部分專業知識轉自網絡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