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科技園地 >>養殖技術 >> 一個“牦牛博士”的33年堅守
详细内容

一個“牦牛博士”的33年堅守

一個“牦牛博士”的33年堅守

——記青海省玉樹州畜牧獸醫站站長宋仁德

本網訊(中國畜牧獸醫報見習記者 張林萍)遙遠的青海,有個格桑花盛開的地方叫玉樹,這個美麗的地方因為有了他,牦牛產業發生了巨變,牧民的生活狀況今非昔比。

他扎根玉樹三十余載,致力于玉樹州畜牧業發展和草原生態保護工作;他開展的我國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營養狀態研究,填補了牦牛科學研究的空白;他帶領團隊完成牦牛綜合繁育性能改善技術研究,并成功推廣牦牛高效養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解決高原牦牛生產率低下的瓶頸問題,助牧民增產又增收。

他,就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獸醫站站長宋仁德。

 
宋仁德近照

堅守初心

1966年,宋仁德出生在門源回族自治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在牧區長大,放過牛羊,這讓他對草原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愫。1982年,他考入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畜牧系,1984年入黨。大學畢業后,宋仁德因為成績優秀原本可以留校做輔導員,但他放棄了,并主動請纓到偏遠的玉樹畜牧獸醫工作站工作。“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改善當地家畜的生產狀況,幫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宋仁德說。

一顆樸實的初心,宋仁德始終如一。宋仁德說,剛到玉樹工作時,條件比想象的要難得多,時常斷電、語言交流困難、用牛糞取暖做飯、吃不上蔬菜等,但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熱心幫助下,他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面。

初次下鄉做曲麻菜縣牧業資源調查和發展去區劃工作,宋仁德差點有去無回。1987年6月,宋仁德在完成15天的調研后,返程需經過一片海拔4400米、長度幾十公里的沼澤地。當時正值初夏,地里的凍層開始融化,卡車一開進去,陷入了沼澤地。當時又沒手機與外界聯系,一車6位同事幾近絕望。無奈之下,各自把衣服脫下放進麻袋里,再把麻袋放在車輪下,讓司機加大油門一路上走走停停,16個小時后才脫險。到下一個營地時,大家連搭帳篷的力氣都沒了,直接癱倒在地。

除了危險外,野外工作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1992年春季的一天,玉樹州畜牧獸醫站突然接到曲麻萊縣疫情報告,麻多鄉的羊因拉稀大量死亡,病因不明。宋仁德與單位同事連夜趕到麻多鄉,確診為羊腸毒血癥,當時羊死亡數已達1萬多只。

“我們一邊派人到縣上向省里求助藥品,一邊開始封鎖疫區。由于帳篷扎在海拔5200多米的高地,早上起來就刮大風,雖然是春季,但氣溫極低,晚上每人蓋四床被子外加皮大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還是非常寒冷。大家用喝水的罐頭瓶裝上熱水放到被窩里取暖,但到早上大都被凍裂,到疫情被撲滅時9個人只剩下一個杯子輪流喝水,那時由于冰凍人畜飲水都靠積雪,由于風大吹進了枯草、牛羊糞等,等雪化成水時顏色就跟紅茶一樣。當時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了全部工作。”宋仁德回憶說。

有不少人勸宋仁德趕緊回西寧去工作。宋仁德還沒來得及認真想這個問題,2010年4月玉樹發生了7.1級地震。周轉房地震時塌掉了,夫妻倆差點被砸死。死里逃生的他,及時與上級部門取得聯系,啟動動物疫病防控應急預案,迅即帶領畜牧工作人員開展了大面積的防疫免疫工作,對數萬具羊、犬、馬、牛的尸體進行了收集和無害化處理,防疫消毒面積達32萬平方米;緊急免疫接種人畜共患病牛羊炭疽66.84萬頭只、狂犬病疫苗4.43萬條,有效防止了人畜共患傳染病、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實現了玉樹“大災之后無大疫”的目標。

由于氣候惡劣、交通不變等因素,上世紀80年代分配到玉樹的幾名大學生陸續調往西寧和其他地方,站上只剩下了他一個“派干”(玉樹地區對從州外調派工作人員的統稱)。“地震后百廢待興,我更不可能離開玉樹了,走了我就是逃兵啊,需要干的工作太多了。我這輩子就在玉樹了。”宋仁德說。

 
宋仁德(中)在做田間試驗

實干專心

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牦牛數量約占全國牦牛總數的35%,而玉樹的牦牛就占了青海牦牛總數的1/3。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三江源頭核心區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牧民的牛羊越養越多,但出欄率卻越來越低。

要破解矛盾,就必須摸清畜牧業資源“家底”。剛工作那幾年,宋仁德跑遍了雜多、曲麻萊、治多等縣的山山水水,采集草種、記錄草場生長數據、登記牦牛品種、收集牛糞樣品……他用心聽取草原牧民的心聲,用腳步丈量出一系列填補空白的基礎數據。宋仁德發現,牧草在傳統飼養中被大量浪費,牛羊陷入“夏壯、秋肥、冬?C、春死亡”的惡性循環。唯有盡快更新現有的養殖模式,才能找到牧民和草原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

“做的事情越多,越覺得自己知識少。”宋仁德決定要學習畜牧業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1997年,宋仁德通過自學考入日本宮崎大學攻讀動物生產科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留日10年間,宋仁德多次返回玉樹,完成了《牦牛的放牧行為對中國青藏高原東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影響》。同時他與日本、德國專家共享自己積累的資料,邀請他們共同完成《關于青藏高原東部放牧牦牛可持續生產優化模型的研究》等科研項目。日本一些高校和大公司希望留他,待遇優厚,但他依然帶著成果堅持回國。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1年,宋仁德被遴選為“十二五”期間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實驗站站長,從事牦牛育種、營養、管理、疫病防控等產業技術研發、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與監測、衛生監督、生態畜牧業技術研究與推廣等工作,這給宋仁德直接服務牧民群眾搭建了絕佳的平臺。

宋仁德開始選取原玉樹縣國營牧場為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研發示范點,并為此專門制定了種草、補飼、改良、防災等一系列實施方案: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牧場,建植了人工燕麥飼草料基地。引進優良種公牦牛及1/2野血公牦牛,對項目戶的牦牛復壯。2012年,示范基地畝產風干燕麥青干草達1076公斤,創玉樹地區歷史最高紀錄。通過冬季補飼,遏制了牦牛體重的下降,促進牦牛在夏季迅速生長,出欄時間縮短,大大減輕了草場壓力。

此后,宋仁德先后完成了“中國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營養狀態的研究”“玉樹生態畜牧業研究與示范”等重點科研項目。同時,他選取牦牛體系綜合試驗研發示范點,以減畜反而增收的事實來引導部分牧民改變傳統養殖觀念。通過多年的調查、測定,成功申報了“玉樹牦牛”、“扎什加羊”兩個國家遺傳資源地方品種,并通過了現場鑒定。

曲麻菜縣秋智鄉加巧村的21戶牧民成為早期的受益者。“我們自認經驗豐富,根本不信專家那一套,初次聽到減蓄的話,沒有一個愿意配合。’’村民尼瑪才仁說,宋仁德帶著六名技術員在海拔4800米的牧場住了好多天,每天都嘴唇發紫忙前忙后,看到這些,有幾戶牧民慢慢松了口。“聽專家的話,種草補飼,牲畜數量減少了,個頭大了,草場休養生息,如今想起當時的抵觸心理,特別不好意思。”

2011年年底到2012年年初,連續60余天的大雪覆蓋了玉樹草原。雪災中全州共死亡牲畜12余萬頭,而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的牦牛,由于提前實施了飼草料儲備和補飼,平時膘情較好,抵抗力強,幾乎沒有損亡。特別是受災嚴重的縣國營牧場,示范戶的牦牛沒有1頭死亡。牧民親眼看到了產業技術體系的實效和科學養畜的好處,紛紛要求加入體系示范戶。

在青藏高原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世界牦牛看中國,中國牦牛看青海,青海牦牛看玉樹。”玉樹黃河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長若巴仁青對這句話引以為豪。目前,這家地處曲麻萊縣的良種繁育公司已建立10個良種核心群,擁有3500頭牦牛和2000只扎什加羊,引進了“企業+合作社+牧戶”的生產模式,獲得青海省科技型企業和省級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稱號,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依托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撐。在該體系的支撐下,該公司的產品還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年創造800萬元產值,實現利潤200萬元以上。

“加入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后,大家都看到了實效,僅在2018年的青海省牦牛種公牛比賽中就獲得了7項獎勵,以前4歲的牦牛體重約225公斤,現在都在300公斤以上。牦牛最高體重比從前增加了近1倍;種公牛以前四五歲開始周轉,現在兩歲半就可以周轉了。越來越多的牧民打消疑慮與我們簽訂了訂單牧業,現在我們直接帶動300多牧戶增收致富。”若巴仁青說。

如今,最初的夢想正在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多年來,在宋仁德的帶領下,玉樹州創建了11個以高原牦牛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牦牛養殖技術、補飼技術、繁殖技術為核心技術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養殖技術示范基地、上百個示范戶,推廣生態畜牧業技術,累計培訓牧民4700多人次,示范成效顯著。設置了劃區輪牧、放牧強度實驗圍欄,輻射帶動牧民萬余戶。

由于成績突出,宋仁德先后榮獲多項殊榮,比如中國畜牧獸醫學會榮譽獎、日本科學協會科學助成獎(獨創)、省級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抗震救災模范、優秀來青海外高層次人才、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首批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領軍人才、優秀科學帶頭人等。眾多的殊榮中,宋仁德說:“我還是看中優秀共產黨員這個稱號,這是國家承認的,其實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

 
宋仁德(右一)在指導寄生蟲病防治

守護用心

“對我來說,海外求學、訪問只是一個新的人生起點。這段留學經歷,讓我對國外的科研發展趨勢以及研究方法有了更客觀的認識。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中國人,我們更需加倍努力,為中國強盛貢獻力量。”宋仁德說。

回國后,國內不少高校向宋仁德拋出橄欖枝,但他還是婉拒了。面對親友的不解,宋仁德解釋說:“玉樹畜牧業發展和生態保護更需要我。”

宋仁德說,盡管玉樹在積極推進股份制合作社建設,通過將草場、牲畜等生產要素折股量化,進行劃區輪牧、分群管理,讓生態得到有效保護。但玉樹生態畜牧業的發展依然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文化的缺失、盲目務牧、無序放牧的情況在牧區仍然存在。雖然這些年草場功能、牦牛品質退化、牧民收入不高、產業后續效益不佳問題都有所改善,但要做事還很多。

“希望國家政策在科研經費、人才、母牛補貼上多給與相應扶持。我們也在積極引進資金雄厚、產品研發能力強、銷售渠道成熟的龍頭企業,這樣可以有效帶動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和牧民穩定增收。”宋仁德說。

同時,宋仁德建議,政府要培養更多本地的新型職業農牧民和致富帶頭人,讓他們在壯大牦牛產業中發揮生力軍作用。開展提純復壯“種源”革命,與高校、科研研究所合作,利用玉樹野牦牛的天然優勢基因,培育“高繁、增重、抗病”的玉樹野血牦牛。推動牧業提質增效,增加牧民收入,要讓玉樹牦牛“牛”起來。

“要想為農牧民服務,首先要知道農牧民需要什么,不跟牧民打成一片,就無法理解牧民之所急,也無法幫助牧民過上好日子。”宋仁德說。

宋仁德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玉樹。不僅如此,宋仁德還說服也在日本留學獲得草原學專業農學博士的妻子李國梅,調到玉樹州草原工作站工作。繁忙的工作讓宋仁德的身體嚴重透支,但他不顧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等多種慢性病的困擾,繼續選擇扎根玉樹,點亮了成千上萬牧民的綠色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宋仁德的女兒從小跟著他和妻子做野外調研,如今已長大成人,正在攻讀草原生態學博士學位。“我有接班人了。”宋仁德說。

牛羊是這片草地的希望,更是牧民們的生活和精神寄托。為了牧民群眾生活更美好,扎根玉樹33年的宋仁德,如今依然努力奮斗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