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碭山酥梨:特色產業富一方碭山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皖蘇魯豫四省七縣(市)交界處,面積1193平方公里,轄16個鎮(園區),總人口100萬。2012年,碭山縣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2萬戶10.24萬人,有扶貧開發任務的村151個,其中,貧困村60個,貧困發生率為12.2%。碭山縣水果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7%,其中酥梨面積50萬畝,產量20億斤,連片面積之大堪稱世界之最。碭山酥梨(包含早熟梨)全部獲得了無公害基地認證,6萬畝碭山酥梨獲得綠色食品基地認證。 立足當地優勢,政策扶持做強主產業 碭山縣地處于黃河故道,千百年來因河道淤塞、洪水頻繁泛濫,造成河道淤塞,形成大面積沙荒和沖積平地,土壤是最典型的沙土和泡沙土,為酥梨的生長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土壤環境,加之位于北緯34°16′-34°39′,確保了酥梨的高含糖度。碭山縣立足地理環境等資源優勢,制定“碭山縣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立了以酥梨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發展規劃,出臺特色種養業產業扶貧補貼方案鼓勵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酥梨產業,建設60座500噸的水果儲藏庫。2018年,碭山縣種植酥梨產量20多億斤,總產值36億元以上。其中1.5萬余戶貧困戶種植酥梨3.1萬余畝,產量1.2億斤,產值為2.3億元。 深挖產業潛力,變廢為寶發展內循環 碭山縣每年因果樹修剪產生的枝條多達4億公斤。碭山縣委、縣政府經多方充分論證,決定變廢為寶、綜合利用,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將廢棄果樹枝條粉碎熟化,制作成栽培食用菌的培養基,形成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為貧困人口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果-菌-肥-果”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每年可消化廢棄果樹剪枝3000萬斤,節約木材4.5萬立方,菌袋廢棄物全部生產生物菌肥,施用于果園,實現廢物零排放。每畝可為果農節約投資400-600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碭山縣充分利用產業扶貧政策和資金,建成食用菌菌棒生產基地4個,出菇大棚165個,果枝食用菌基地3.66萬平方米。此外,碭山縣開發了富有扶貧情懷的“親菇”、“親耳”等區域公用品牌,帶動貧困戶3000多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延長產業鏈條,精深加工換來高身價 碭山縣依托酥梨規模種植,大力發展水果深加工,開發了酥梨罐頭、梨膏、梨酒、酥梨果汁等多種加工產業。近年來,碭山縣持續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引進水果加工企業,海升、熙可、匯源、科技等全國十強果蔬加工企業均落戶碭山,每年可消化農戶水果120萬噸,輻射帶動2萬多貧困戶,有效解決了酥梨銷售難的問題,為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酥梨產業吃下了“定心丸”。 目前,碭山縣年產果蔬罐頭及果汁飲料45萬余噸,產品出口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2016年銷售收入30億元。生產的濃縮梨清汁、梨漿汁,大量出口到雀巢、百事可樂等大型跨國食品公司,占全球約20%的市場份額,實現年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酥梨加工成罐頭和果汁后,剩余的果渣可提取附加值更高的果膠,用于天然食品和保健品添加劑、化妝品、面膜等,市場熱銷,供不應求。最終產生的廢果渣走上第三、第四道流水線,分別成為固體有機肥和液體有機肥,用作綠色有機水果生產。 推廣精準帶動,構建利益聯結促增收 為提升產業扶貧質量和效益,碭山縣大力推廣五大帶貧模式,一是入股分紅。二是技術服務。三是先行墊資。四是建設冷庫。五是助銷幫扶。 脫貧攻堅以來,碭山縣涌現出一批產業扶貧典型。碭山縣三聯果蔬專業合作社,全力開展“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積極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通過水果銷售帶動貧困戶脫貧。采取“水果銷售+有償服務”模式,就地就近組織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長期吸納50余名貧困人口,從事水果包裝、裝卸等勞動,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同時,無償幫助貧困戶銷售水果,每年幫助100多戶貧困戶銷售酥梨和油桃100多萬斤,價值220余萬元。通過無償技術服務帶動貧困戶脫貧。采取“無償技術服務+先供后還”模式。一是提供無償技術服務。邀請市、縣高級農藝師、農經師對合作社社員和周邊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進行免費技術培訓和指導;合作社組織成立了技術指導組,聘請技術人員15人提供長期全程無償技術服務。二是農資供應先供后還。對有需要的合作社社員和周邊貧困戶所需農資,先提供使用,水果售完后再予以付款。通過品牌化經營,確保果農增收更增益。合作社先后注冊了“三聯果蔬”及“果潤人生”牌商標,獲得使用碭山酥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果潤人生”牌碭山酥梨獲得2017年“名優農產品”金獎,2018年被評為“安徽氣候好產品”及“安徽省名牌產品”。通過品牌化經營,實現了果品溢價銷售,讓貧困戶分享到產業鏈增值紅利,確保了貧困戶增收更增益,帶動“數字果園”內100戶貧困戶均增收1000余元。 依托產業特色,整合資源發展新業態 近年來,碭山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利用國家生態補償政策,設立旅游扶貧專項資金,大力發展生態觀光、酥梨采摘、休閑度假等新興業態。積極打造旅游扶貧示范村,堅持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充分發揮果林特色資源優勢,打造旅游扶貧典范。“我利用家里的空閑房間,創辦鄉村‘農家樂’飯店和民宿,讓游客在我家吃住,還能銷售水果、罐頭等特色農產品,今年4月梨花節的10多天,就凈賺4000多元。”這是碭山縣良梨鎮崔莊村60多歲貧困戶賈立春的幸福心聲。 碭山縣還創新“農莊+游購”、“生態+文化”、“景區+農家”等模式開展扶貧工作。近3年來,碭山縣游客達到36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4億元,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提升產品價值,開發創建酥梨強品牌 碭山縣著力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大力唱響酥梨“品牌戲”。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工作,各村依托新型經營主體注冊形成“碭園”、“翡翠”牌等10余個農特產品品牌,并獲“安徽省著名商標”的稱號,在水果行業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18年,碭山縣充分利用報刊、網絡、電視等媒體手段宣傳“一村一品”產品200余次,聯合央視財經頻道、知名網絡直播平臺以及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先后舉辦了“厲害了我的國•中國電商扶貧行動”網絡直播、“我是鎮長我代言·梨都碭山電商扶貧”網絡直播鄉村行、“酥梨眾籌”等系列活動,有效提升了碭山酥梨品牌的知名度。 碭山縣通過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勢產業區域布局規劃,形成了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程度較高,特色鮮明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優勢生產區域。“碭山酥梨”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較強影響力的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50強”等榮譽,名列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第18位,價值190.64億元。同時,以建設“皖北酥梨標準化種植、加工基地”為重點,碭山縣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開發,積極推進碭山縣酥梨示范區和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建設,將碭山酥梨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實施綠色發展工程,扶持綠色示范企業,培育綠色主導產業,有效提升了碭山酥梨知名度和美譽度。 搭乘“互聯網+”,產銷對接駛入快車道 依托豐富的水果資源,在互聯網東風裹挾下,碭山縣多種名優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華麗亮相于線上各大平臺,隨即熱銷全網、飄香海內外。碭山縣提出并貫徹“立足水果產業、發展電子商務、促進大眾創業、推進扶貧開發”的發展理念,創新并踐行 “政府+電商龍頭企業+農戶”、“電商服務中心+培訓+農戶”電商模式,催生出了“鮮果時光”“桃如意”“帶澳飛”“背個果果”“蜜果戀”“童年的味道”等1500多個農產品電商品牌。涌現出李娟、唐懷智等一批殘疾人電商扶貧勵志典型,其中“祥奧娟”電商品牌創始人李娟事跡先后被新華網、人民日報、央視、安徽電視臺、國際商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目前,碭山縣電商企業1370家,網店和微商近5萬家,帶動10萬多人從事電商物流等相關產業。2018年,碭山縣電商交易額46.71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上行農產品網絡銷售額40.61億元,同比增長18.1%。 打造數字果園,品質效益邁上新臺階 自2015年以來,碭山縣依托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結合當地應用模式,打造了集“酥梨樹網上認領、農業技術指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果園遠程監控管理、農業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數字果園”工程。構建了“果園數字管理、專家在線咨詢、社會化信息服務、農產品電子商務、質量安全可追溯、拓展農業多功能”六大體系,推動水果從生產到銷售全程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打造全國人民放心的“自家果園”,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現代生態水果產業化發展之路。提升了碭山酥梨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果園管理“信息化”。打造“數字果園”信息化管理平臺,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農業物聯網技術,對果園的土壤、光照、病蟲害情況等參數,進行實時采集分析記錄,果農和專家通過手機實現了對果園的遠程監控和精準化管理,實現了水果由“靠天吃飯”的粗放型種植,向標準化、信息化管理轉變。二是質量安全“可追溯”。始終把水果質量安全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抓,建立水果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嚴格農資和水果加工全程管控,全面啟動水果二維碼標識,每一顆水果都有一張“身份證”,用“數字果園客戶端”掃一掃水果上的二維碼,這枚水果的“前世今生”立刻呈現在你眼前。三是區域品牌“特色化”。大力實施質量品牌引領戰略,按照不同的地域土壤類型等條件,對果園、果樹和果品進行等級劃分,倒逼水果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對全縣6萬多株百年以上老梨樹,重點打造“年份梨”品牌,形成水果中的“奢侈品”。(圖片: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