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驗助力非洲國家減少發展不平等本網訊(記者 呂珂昕)近日,由蓋茨基金會主辦的全球健康與發展媒體研討班第二十一期在北京舉行。本次研討班以“探索中國對外發展合作新模式 助力實現全球可持續目標”為主題,圍繞剛剛發布的2019年《目標守衛者報告》,邀請了政府官員、專家、國際援助實踐者進行研討和分享。 會上,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一諾介紹,《目標守衛者報告》通過大量調查數據,揭露了全球范圍、各國內部在健康、教育、發展上的不平等。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驗為改變現狀帶來了很大的契機,分享中國經驗有助于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蓋茨先生在很多場合講到,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進步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契機。另外,我們希望把這些年中國的經驗在全球發展的大環境下能夠做到有效地分享、傳播和落地,去協助整體不平等的降低。”李一諾說。 農業的發展能夠直接減少饑餓和貧困,進而實現經濟進步和發展平等。中國是世界上少數以小農戶為主而取得巨大農業成就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提高作物產量方面擁有非常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適用于同樣以小農戶為主的非洲國家。 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院長李小云分享了如何利用中國小技術,幫助非洲國家實現大減貧的故事。他說道,中國農業是“精耕細作”,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效益最大化。這樣的理念和經驗同樣可以應用到非洲國家。從2012年開始,中國農大開始在非洲推動精耕細作、合理密植的農業技術。經過7年的推廣實施,現在有上萬個非洲農戶采用了這一技術,每戶的產量穩定提高了3-4倍。 “坦桑尼亞以旱作玉米為主,不澆水、不施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技術能夠保證當地農民的玉米畝產從100多斤增加到400斤,這就是小技術帶來的大變化。”李小云強調,“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并不是一定要依靠高精尖的技術,關鍵在于如何讓技術落到實處、因地制宜。” 此外,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分享了中國抗擊瘧疾的經驗助力坦桑尼亞減瘧的故事,復旦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錢序介紹了應用中國實踐經驗改善亞非低收入國家健康水平的研究和開展助產師資的培訓工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