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雞人工養殖技術編者按:烏雞又稱泰和雞、烏骨雞,原產于江西省泰和縣,已有2000年飼養歷史,有白毛烏骨、黑毛烏骨等外形區別,可食藥兩用,營養價值極高,具有較高的滋補藥用作用,有養陰退熱、滋肝補腎、益氣血之功效,是一種名貴優良藥用雞種。養殖烏雞投資少、周期短、效益高,是農民致富的好項目。本期介紹一組烏雞養殖技術,供養殖戶參考。 飼養方法 烏骨雞可分炕上平養、網上平養與地面散養等幾種種模式。 炕上平養籠舍建造必須選擇背風朝陽、地勢干燥、平緩、四周排水良好、遠離居民區、交通方便的地方。雞舍大小依地勢、地形而定,地面最好為混凝土結構,在干燥的多孔沙質土地區,也可用泥土地作為雞舍地面。氣候溫和或較炎熱地區可采用雙坡式頂棚,兩壁敞開,前后2個窗口的開放式雞舍,其特點是避雨防火,夏季通風,雞舍干燥。可在舍內地面上鋪5~10厘米厚墊料并定期打掃更換,或用15厘米厚墊料,一個飼養周期更換一次。其優點是養殖設備簡單、成本低、胸囊腫及腿病發病率低,缺點是需要大量墊料、占地面積多些、使用過的墊料難以處理、且常成為傳染源、易發生雞白痢桿菌病及球蟲病等。 網上平養肉雞5周齡前在育雛舍培育,5周齡后轉群到網上飼養,有利于充分利用育雛設備和加快肉用仔雞后期的發育。雞舍內飼養區全部鋪上離地面高60厘米金屬網或木、竹柵條,或在用鋼筋支撐的金屬地板網上再鋪一層彈性塑料方眼網。雞糞落入網下,可減少飼養環境的污染,對球蟲病控制有顯著效果,胸囊腫發生率明顯減少,其缺點是設備成本較高。 地面散養合理掌握烏骨雞生長期密度,可使烏骨雞避免浪費飼料,提高生長速度,提高肉料比,增加烏骨雞養殖的經濟效益。一般1~10日齡,每平方米40~50只;10~20日齡,每平方米30~40只;20~30日齡,每平方米25~30只;30~60日齡,每平方米20~25只;60~90日齡,每平方米15~12只。 種雞管理 種雞采取分階段飼養,目的是防止雞長得過肥,節約飼料,提高經濟效益。第一階段,從開產到產蛋20周為止,因種雞產蛋率在開產后10~20周齡達到高峰,因此,日糧中蛋白質水平可從開產時的16%,到開產后7周,提高到17%~19%;第二階段從產蛋21~40周齡,日糧中蛋白質水平維持在16%;第三階段產蛋41周齡以后日糧蛋白質水平可降至 15%。 雞舍的環境條件直接影響母雞的健康和產蛋率,要給烏骨雞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最適溫度為13℃~25℃;光照時間每天14~16小時,光照強度15平方米內40瓦燈照為宜,烏雞很易受驚嚇所以環境要安靜。 產蛋母雞易缺乏微量元素,缺鈣時會產軟殼蛋、薄殼蛋,產蛋率也會下降15%以上。產蛋前期烏雞對鈣利用率高,越到后期越低。因此飼喂時應隨日齡的增長和產蛋率的降低而增加飼料中鈣的含量。但鈣含量也不宜過高,否則會影響飼料的適口性,進而影響雞的產蛋率。 疫病防治 雞新城疫由一種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傳染性、敗血性傳染病,死亡率90%~100%,潛伏期為3~5天,該病常無任何疾病表現就突然死亡。主要是定期預防接種,增強雞免疫力。我國目前生產的雞新城疫苗有I系、II系、III系、Ⅳ系四種。 雞霍亂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其病原體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叫巴氏桿菌。各種家禽都能感染此病,雞鴨最易感染,鵝感染性較差。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皮膚創傷也能感染。病雞排泄物和分泌物中有大量病菌,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和場地等是傳播本病的媒介。雞霍亂潛伏期約4~9天,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種病。本病主要是用磺胺類藥物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長效磺胺,以每天每公斤0.1~0.2克效果較好。用土霉素、四環素等抗菌素藥物也收到良好效果,土霉素每日每只雞0.15~0.3克。 雞馬立克氏病一種由病毒引起的雞傳染病,死亡率很高,多發生于2~5月齡之間的雞。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對初生雛雞用馬立克氏疫苗進行預防免疫。嚴格執行雞舍、用具的消毒衛生;發現病雞,立即淘汰,徹底消滅傳染源。 雞痘。雞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其特征是在身體的無毛和少毛部分,皮膚發生增生性病理過程,生成疣肉狀的痘子,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纖維素性壞死性假膜。雞痘潛伏期4~10天,通常可以分為皮膚型、白喉型和混合型。該病除了加強雞群的衛生管理和一般的預防措施外,可以用雞痘弱毒疫苗進行預防接種,效果顯著。 育雛期管理 育雛期為30天,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是關系烏骨雞生產成敗的關鍵時期,其主要任務是提高雛雞成活率和前期增重。 保溫控濕由于雛雞絨毛稀短,不能抗寒,本身不能調溫,溫度過低會造成雛雞生長受阻,扎堆擠壓,導致白痢病爆發;如果濕度過大,會導致球蟲病發生,所以要保證合理的育雛溫度和濕度。育雛室要備有溫度計,隨時掌握育雛室的溫度。 一般1周齡內,育雛室溫度為32℃~34℃,濕度為60%~65%;1~2周齡溫度為28℃~32℃,濕度為60%~65%;2~3周齡溫度為25℃~27℃,濕度為60%~65%;3~4周齡溫度為23℃~25℃,濕度為60%;4周以后溫度為20℃左右,濕度為60%。溫度適宜雛雞活潑好動,食欲旺盛,睡眠安靜,雞群疏散,均勻俯臥。溫度過低雛雞易拉稀感冒,互相擠壓。 初生雛雞體溫低,比成年雞低2℃~3℃。雛雞4日齡開始緩慢上升,10日齡達到成年雞體溫。3周齡左右,體溫調節機能逐漸趨于完善,7~8周齡后具有適應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胃容積小,消化能力弱,喜歡群居,膽小,適應性差,免疫系統不完善,抗病力差。 雛雞飼養在距地0.5~0.6米的網上,網眼以能漏糞、不傷害雞為宜,周圍欄網以防雛雞鉆出,2周后可將料槽和飲水器掛于欄網外。其優點為管理方便,雛雞不與糞便接觸,可減少疾病發生,育雛成活率高。 飲水開食雛雞出殼20小時后,可進入育雛室,先飲水,后開食。開始飲水應用5%~10%白糖水,飲半天,可提高成活率。10日齡前雛雞要飲溫開水,水溫要與室溫相近。飲水最好采用雛雞飲水器,飲水器里應經常保持蓄水,讓雛雞自由飲用。飲水2~4個小時后,可開食。把飼料用水浸泡一下,以一抓即散為宜,均勻地撒在塑料布上,讓雛雞自由采食,可直接喂飼料廠生產的全價飼料。但不論喂哪一種飼料,開始3~5天,飼料必須加0.2%氯霉素或0.2%新諾明,或在飲水中加氧氟沙星等廣譜抗菌藥物,控制雞白痢病的發生。烏骨雞與其他雞種的不同之處就是先天性白痢病特別嚴重,所以在育雛期藥物要相互交替使用,不得間斷,用塑料布喂3~5天后要逐漸換上小木槽或塑料槽,白天3~4小時喂一次,晚上4~5小時喂一次,總之要保持不斷水、不斷料。 雛雞的消化機能弱,一定要喂給容易消化的飼料,如半熟的小米并拌入熟蛋黃,10日齡后可以在飼料中加入10%~20%玉米面,8%~10%切碎的青飼料,1%~1.5%骨粉,1%~1.5%魚粉和0.5%清水洗凈的細砂粒。30日齡后可以改喂粉料混合切碎的青菜,并加入骨粉、魚粉、貝殼粉等,同時每天還要喂1~2次粒料(如小米、大麥等)。一般來說,育雛期內的飼料,粗蛋白為19%,粗纖維小于6%,鈣為0.8%~1.3%,磷為0.6%,氯化鈉為0.3%,水分小于14%。育成期內的飼料要求粗蛋白為17%,粗纖維小于6%,鈣為0.7%~1.2%,磷為0.55%,氯化鈉為0.3%,水分小于14%。 在雛雞孵出后的1~2周里,每天在飼料中加入0.04%痢特靈,用來控制烏雞副傷寒和雞白痢桿菌病。15日齡后,每天喂含0.01%痢特靈飼料或者按飼料量0.1%添加工天磺胺二甲嘧啶,然后停止1~2天再喂。至45日齡后注意防治雞蛔蟲病,在8、25和66日齡可接種雞新城疫疫苗。如發現病雞要立即隔離。對于生長快慢不一,體質強弱不勻的要進行分群飼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