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山小,小涼山山大。四川省涼山州是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受自然等多種因素制約,貧困發生率高達19.1%。
然而,不管大山小山,都是發展草食畜牧業的絕佳所在,涼山全州擁有40%幅員面積的草地,可利用天然草原2980萬畝,地方草食畜品種15個。
資源如何變資產?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指出,傳統畜牧業需要由原來基本的“保供給”調整為“優供給”,因地制宜制定產業規劃和扶貧計劃,讓草牧業在涼山彝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涼山是一個“富”地方
“涼山地區畜種、草地、光熱等資源十分豐富,牧草產量高、品質好,發展潛力很大。”中國草業科學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對涼山州發展草食畜牧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給予充分肯定。
涼山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對牧草生長非常有利。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院長白史且說,院里與涼山州共同打造了“省州縣”共建的示范基地,面向攀西高原重點開展優良草種質資源保存評價和新品種選育等工作,是攀西地區牧草及飼料作物研究、草畜轉化和農牧民培訓的重要平臺。同時,院里還與涼山州半細毛原種場、布拖縣政府共建草牧業示范基地,面向涼山二半山區重點開展優良牧草新品種篩選展示,新品種栽培等工作,著力打造草畜轉化和農牧民培訓示范基地。
面對涼山“富饒的貧困”,劉旭直言不諱:“這些地方海拔較高,天然草地資源豐富,輪歇地、空閑地也很多,只要政府稍加引導,草牧業大有可為。”
“縱向可延伸到種植、養殖、加工產業鏈中,提高產品附加值;橫向可擴展到觀光、休閑、文化領域,促進農牧民增收。”劉旭分析說。
草牧業脫貧好產業
近年來,涼山州委、州政府把草牧業作為事關全州經濟發展和脫貧奔康大局的重要產業來抓,持續深化草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建基地、優結構、創品牌、搞加工、拓市場”,探索創新“借羊還羊”“借牛還牛”“以購代捐”等產業扶貧新模式。
“我們的牧草業有優勢。”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長蘇嘎爾布介紹,全州共種植優質人工牧草330萬畝,建成草食畜標準化養殖基地327個,建成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產基地,實現草牧業產值8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7.5%,19萬人依托草牧業實現脫貧。草牧業已成為涼山州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載體和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我們也清醒看到,涼山州草牧業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在品種結構優化、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產品精深加工、商品化率等方面短板仍然明顯。”蘇嘎爾布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用好政策之力、科技之力、市場之力,凝聚政產學研各方力量,做大做強大小涼山彝區草牧業,極大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充分發揮其助推脫貧攻堅的作用。”
補齊草牧業短板關鍵在科技
“草牧業”不是“草業”和“畜牧業”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傳統畜牧業和草業基礎上提升的新型生態草畜產業,它強調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的統一和雙贏。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草牧業以來,涼山積極行動,在政策創設、宣傳推廣、科技支撐等方面全面發力,興草興牧理念深入人心。
目前,投資興草興牧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產業發展勢頭看好。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涼山草牧業緊緊圍繞補短板和優化供給結構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草牧業產業體系、生態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我國草牧業發展起步較晚,雖奮力追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劉旭指出,“比如優質草畜品種仍然缺乏;天然草地方面90%以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飼草生產、加工、貯藏還比較落后、飼喂效率仍然較低等等。”
對此,劉旭建議,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提升:一是加強草牧業基礎生物學研究。為牧草和畜牧品種選育和改良,提高生產力及優質性狀奠定堅實的生物學基礎。二是加快草畜良種的選育及種質資源圃及繁育基地建設。三是建立“適地適草”人工草地生產和管理技術體系及生產和生態功能雙贏的天然草地保護與改良技術體系。四是促進草產品加工技術研發。根據不同的牧草特點,建立起規范的草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體系。五是集成不同地區的研發成果,探索適應不同地區草牧業試驗示范模式及發展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