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從104國道經過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車主們往往都會放慢車速,將目光投向道路兩旁成箱堆砌的蘿卜和碩大的蘿卜廣告牌,有的人則干脆停下車一探究竟。吸引他們注意的正是當地特色農產品沙窩蘿卜。
在路人眼里,這蘿卜吃起來甜辣適口、水分充足,堪比水果。可在辛口鎮小沙窩村村民郭芝振看來,“它可是讓我們不少人過上好日子的寶貝。”
沙窩蘿卜因原產自小沙窩村一帶而得名,這里的蒙金土上沙下粘,在運河水的滋潤下,產出的蘿卜又脆又甜,有著“賽鴨梨”的美譽。但在上百年的種植歷史中,郭芝振所說的“讓大家過上好日子”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郭芝振是遠近聞名的蘿卜大戶。他創辦的合作社2018年賣出100多萬斤沙窩蘿卜,總銷售額達400多萬元。“今年還會賣更多。”郭芝振望著自家大棚里綠油油的一片難掩喜悅之情。
同樣是綠油油的一片,2005年地里的情景卻讓他高興不起來,那時村里80%的大棚都種蘿卜,“東西都一樣,就銷往周邊,整天發愁怎么賣出去。”
這樣的局面持續了兩年,郭芝振終于意識到,“不能再單打獨斗,必須‘抱團取暖’,要在提升蘿卜品質和開拓銷路上下功夫。”
2007年,郭芝振聯合7位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統一的生產、加工、包裝、銷售模式。同時,在周邊區域已經“消化”不了村里的蘿卜產量的情況下,他想到了一個新點子:在博客上賣蘿卜。
“我把蘿卜選籽、種植、出棚和鑒別的照片都發到了博客上,還留了聯系方式。”就這樣郭芝振用“一指禪”把蘿卜敲上網,還意外地等到了訂單,從此一發不可收。
蘿卜暢銷,合作社壯大,到現在合作社已吸引50多戶農民加入,總計承包了200多畝地,他們實行標準化生產并建立起銷售中心。
合作社的老社員李慶三說:“在合作社,我只需要把蘿卜種好,銷售不用操心,一年下來,能賺十幾萬,年底還拿分紅。”
2016年,郭芝振還率先在村里嘗試種植新品種的蘿卜。參與技術指導的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專家劉曉暉介紹,每年研究所會組織專家到村里與農戶溝通栽培管理、病蟲防治、品質提升等方面的問題,免費進行種植指導。
“國家重視我們農業生產,建設大棚的資金政府替我們出了大部分,種蘿卜還有育苗補貼,一畝地能節省兩三千元。”郭芝振說。
如今小沙窩村一共有農業合作社32家,覆蓋了近半數的農戶。“各級黨委政府下大力氣幫我們做宣傳,根本不愁賣。”小沙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元洪告訴記者,今年蘿卜價格每斤大約漲了兩元,算下來村里人均增收近8千元。
當地鎮政府在品牌建設方面也做足了功課。辛口鎮積極推進沙窩蘿卜綠色、有機認證,成立產銷協會,使沙窩蘿卜的專業化種植和市場化運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忙碌的郭芝振已經年過半百,可他并沒有打算停下腳步。“現在國家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鎮上也在下功夫規劃建設‘沙窩蘿卜特色小鎮’,以后蘿卜產業肯定還會壯大。”他滿懷信心地表示,將來要把合作社的土地進行整合,統一規劃建設大棚,搞機械化種植,還要發展旅游觀光和采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