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地方資訊 >> 內蒙古:打造國家“糧倉”“肉庫”“奶罐”
详细内容

內蒙古:打造國家“糧倉”“肉庫”“奶罐”

  4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分水嶺,農牧業經濟從改革之前的舉步維艱、低迷徘徊,終于跨過歷史的拐點,迎來了40年的蓬勃發展時期。

  2017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3000萬噸以上,是全國凈調出商品糧的6個省區之一;全區肉類總產量達到267.6萬噸、牛奶總產量達到693萬噸,具備每年穩定向區外調出500萬噸牛奶、150萬噸肉類的能力,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肉庫”“奶罐”。

  經營體制改革釋放農牧業發展活力

  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繼而推動整個社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內蒙古是率先進行農村牧區改革的省區之一,1978年小崗村率先實行“大包干”后,1979年內蒙古就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1年全面推開,走在了全國前列。2004年,內蒙古比全國提前3年全面取消了牧業稅,2005年,比全國提前1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徹底解除了農牧民土地承包關系的稅費負擔。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繼續深化農村牧區新一輪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確權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牧民的草場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證”,讓農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內蒙古農牧廳廳長孫振云表示,2018年以來,為實現農牧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內蒙古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大三年行動計劃,強力推動綠色興農興牧、質量興農興牧、品牌強農強牧,大力培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牧區生產關系和經營方式的變革,帶動了農牧業科技進步、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主要農作物良種率和家畜良種化率從改革初期的60%和29%提高到現在的98%和90%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2017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84元,是1978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31元的96倍。

  三次突破性發展奠定糧食大區地位

  改革開放初期,糧食生產的發展滯后于糧食需求的增長。為此,1987年內蒙古黨委、政府決定把“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作為三項奮斗目標之一,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重要地位來抓,到1990年,內蒙古糧食自給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結束了多年來吃糧靠調入的歷史。

  1992年,內蒙古糧食產量突破1000萬噸,開創了全區糧食生產發展的新紀元。1996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以上,由全國第26位躍居為第3位。2005年內蒙古成為了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到2008年,內蒙古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首次突破2000萬噸關口,達到了2101萬噸,進入全國前十位,每年可調出糧食1000萬噸,成為全國6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強農惠農力度,內蒙古糧食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實施了“節水增糧行動”,大規模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高效節水農田達到4201萬畝,為糧食持續穩產增產提供有力支持。2013年糧食總產量達3070萬噸,糧食產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大關,到2017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3000萬噸以上,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

  三次跨越式發展奠定畜牧業大區地位

  在牧區改革方面內蒙古始終走在全國前列,1984年,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草場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歸戶”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解決了養畜的“大鍋飯”問題;1989年落實“雙權一制”(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經營責任制),解決了牲畜吃草的“大鍋飯”問題,兩次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適應全區畜牧業經濟的經營體制,促進了牲畜頭數的快速增長。1989年全區牲畜總頭數首次突破5000萬頭(只),1995年達到6065萬頭(只),比1978年增長了近2000萬頭(只),畜牧業生產跨越到數量快速增長期。

  為解決內蒙古畜牧業靠天養畜的被動局面,1996年內蒙古黨委提出“增草增畜,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雙增雙提”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2015年內蒙古出臺了《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畜牧業生產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全區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優勢畜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集中度達到8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絨山羊等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產品產業帶已經形成,畜牧業跨越到高質量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農牧業產業化取得快速發展。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科爾沁牛業、小尾羊等農牧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達到38家和583家,牛奶、羊肉、羊絨、葵花籽、雜糧雜豆等加工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乳業成為超千億級產業;2017年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53.1億元,比2006年增長166.8%,年均遞增9.3%,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63%。

  2017年,內蒙古肉類總產量達到267.6萬噸,是1978年的12.8倍;牛奶總產量達到693萬噸,是1978年的95.7倍;畜牧業產值達到1200.56億元,是1978年的142.6倍;占第一產業比重達42.7%,全國1/4的羊肉、1/5的牛奶來自內蒙古,是國家名副其實的“奶罐”“肉庫”,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逐漸受到全國消費者的青睞。

  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能力穩步提升

  1984年,內蒙古出臺了“草原管理條例”,這是內蒙古也是我國第一部保護建設利用草原的地方性法規。目前,已形成“一法兩例兩規章”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1983年全國第一個草原監督管理機構在內蒙古成立,草原執法監督機構和隊伍建設逐步健全,目前全區有草原執法機構107個,有效打擊了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自1982年以來,全面開展天然草地資源監測工作,為各級政府宏觀決策和指導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及畜牧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以來,內蒙古累計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資金455.6億元,禁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簽訂禁牧、草畜平衡責任狀115萬多份,草原補獎政策的實施有效促進了草原生態恢復,每年有140多萬戶、490多萬農牧民從該政策中受益。同時,為緩解天然草原壓力、補充飼草料不足,全區每年人工種草面積達3000萬畝以上,年均生產飼草500萬噸。飼草料供給能力的不斷增強,使天然草原壓力得到有效緩解,草原植被蓋度達44%,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

  農村牧區面貌發生滄桑巨變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實施農村牧區基礎建設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4年以來,累計投資1450多億元,在全區4萬多個行政村和較大的自然村,全面實施了危房改造、安全飲水、街道硬化等工程,近140萬戶農牧民住進了美觀大方、溫暖舒適的新居;近400萬名農牧民和學校師生喝上了安全水;近萬個嘎查村的農牧民走上了水泥路;新建標準化衛生室8200多所,230多萬人領上了基本養老保險和高齡津貼!白呱纤嗦,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凈水,看上放心病,領上養老金”在廣大農村牧區變成了現實,農牧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新時代,新氣象,新征程,新作為。內蒙古農牧業發展路徑清晰,步履鏗鏘。

  “新一輪機構改革賦予了農牧廳新的職能職責,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農牧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十大三年行動計劃,為農牧業強,農村牧區美,農牧民富作出我們新的更大貢獻!睂O振云表示。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