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信息化建設 >> 邊陲小農戶接通全國大市場
详细内容

邊陲小農戶接通全國大市場

——揭秘云南農貨上行的“拼多多路徑”

  本報記者韓嘯

  “與電商合作扶貧,是我們非常想做的事。”在拼多多電商平臺上,云南省蒙自市一個本地店鋪在短短24小時內,就賣出了15萬斤特產小黃姜,該市工信局局長劉毅很是興奮。他一口氣提出三個問題:如何解決邊遠地區的農產品銷售難,如何利用網絡大數據預測、向貧困戶定制農產品,怎么推動“新農人”運營政府投資建立的村級電商服務站,“拼多多幫助我們開辟一條精準扶貧路徑,契合了地方政府的需求與設計。”

  “農產品上行單價低、利潤薄,有時快遞價格比產品還貴。以往電商企業為降低快遞成本,通常要先發昆明再分發。而在拼多多助推下,在蒙自產地直發的商家越來越多,快遞價格降了,銷量越來越大。”蒙自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普海麗介紹說。

  蒙自小黃姜、蒙自石榴、丘北雪蓮果、漾濞核桃等云南農產品,都在拼多多上大賣。數據顯示,三年來從拼多多平臺上賣出的云南農貨達2652萬單、共計1.3億斤,而且呈現加速發展趨勢,2018年達1866萬單、9330萬斤。

  拼多多扶貧助農戰略委員會總監周賢告訴記者,拼多多與云南各地正在展開更深度的合作,已與云南省商務廳、綠春縣、大姚縣以及紅河縣的一些貧困村建立電商扶貧戰略機制。

  溢價收購背后,“拼模式”與3.86億用戶大市場

  云南紅河州首府蒙自。年均日照長,當地特產小黃姜肉質緊實、姜汁濃郁、辛辣十足,每年12月份采挖的生姜品質尤佳。該地小黃姜種植面積56萬畝,年產80多萬噸。可惜當地交通較為閉塞,物流成本高,尤其最近陰雨天氣較多,寒潮將至,好姜低價也不好賣。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拼多多聯合當地商家,于2018年12月17日在“多多助農”頻道推出“2018云南現挖生態小黃姜”,每斤不到1.8元,僅相當于蒙自當地超市的六折。截至18日下午,不到24小時賣出近2.5萬單,總量超過15萬斤,其中部分小黃姜來自幾十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電商老李2017年12月開始在拼多多上賣蒙自特產小黃姜,一年時間賣了2300噸。老李感慨“從沒想到能把蒙自小黃姜賣到全國各地,甚至有不少飯店、食堂通過拼多多長期進貨,最遠的會發到東北、新疆。在拼多多上,等于是批發、零售一起干了。”

  距離蒙自200多公里外的文山州丘北縣,溢價收購也是常事。“我們如果收1.2元,別的商家就不可能只收8毛了。”28歲的錢先生是拼多多上的“新農人”,為保障貨源,他主動將云南文山苗族壯族自治州丘北縣的雪蓮果價格往上提。“種植雪蓮果是個生態鏈,農民沒錢賺就少種甚至不種了,我們也沒得賣。我們銷售量大,必須跟農民共贏。”

  據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介紹,短短3年,拼多多聚集了3.86億活躍買家。拼多多的社交屬性很強,從傳統電商的“物以類聚”、“人找貨”,進化到“人以群分”、“貨找人”,消費者既能在自己的社交圈里看到心動的東西,也會收到拼多多推送的個性化商品。

  產地直達,盡量讓消費者享受“收購價”

  通過社交裂變與不斷演進的人貨智能匹配,3.86億消費者的海量需求確定后,也引發了整個供應鏈的優化。新農人不斷優化倉儲、物流等供應鏈,真正做到“多對多”產地直達、薄利多銷。

  在傳統零售批發市場,農產品要經歷農民、商販、批發市場、超市或菜市場多個環節,每層可能加價30%左右才能到消費者手上。但拼多多的闖入,打破了原有體系。依靠C2B模式實現了“田間直發餐桌”,降低了中間流通成本,也在最短的流程中保證了貨品的新鮮度。

  在云南邊疆,中轉次數多,小電商的快遞費每單要到五六塊甚至更高。拼多多上出貨量大的商家,會與快遞伙伴深度合作,甚至主動教快遞公司開展電商業務,共同降低成本。錢先生介紹說,他們干脆與一家快遞公司合作,在部分線路組建了自己的快遞團隊。這些努力,讓3公斤以上的包裹,平均每單能便宜1.5元左右,物流費用節約近三成。

  做生鮮水果起家的拼多多,鐵了心要做好刻在公司基因里的農貨上行。“過去三年,拼多多平臺已累計幫扶近14萬戶建檔立卡扶貧家庭,產生超過21億筆扶貧助農訂單,累計銷售109億斤農產品,相關交易總額達510億元。”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表示。

  供給側變革,定制式精準助農扶貧

  2017年12月初,在云南漾濞,因核桃滯銷愁得難以入眠的劉文杰找到了拼多多商家楊立。12月4日晚8點,劉文杰的漾濞核桃在拼多多平臺上線。當晚就銷售了2000多單,第三天一早達到2.7萬單。楊立突然意識到,在拼多多上將商品做成爆款后,貨源供應問題是很大考驗。為了玩轉“拼模式”,楊立與漾濞、賓川、大姚等地的四個大型合作社達成供貨協議。

  “企業在拼多多的銷量大致確定后,可以直接向蒙自的農民們下訂單,尤其是那些貧困戶,就不愁銷路了。”劉毅敏銳地將C2M模式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他正在策劃,讓“石頭縫里種出來”的西北勒鄉蘋果,也能在拼多多上暢銷。

  對于可持續脫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曾分析說,需要創新一村一組或一戶一品的特色產品,現在是結構性的產品短缺時代,需求也在個性化。

  “我們已經在嘗試這樣做了,合作社里,農民出勞力和土地,公司出資金,在拼多多上包銷。農民收入保底,虧了算我的,超過保底收入了,再五五分成。”老李說,“下一步將更多貧困戶納入供應鏈,定制農產品。”拼多多上的規模化訂單,促進了大量小農戶、合作社整合,以集約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抗風險能力。

  “無論是農貨上行還是精準扶貧,都需要平臺、商家、農戶的高效協同,各自做好本分。”達達表示。

  扶持新農人,打通電商扶貧的資源鏈條

  近幾年,各地電商發展迅速,政府投了不少資金做基礎設施。在蒙自,除了占地3.6萬平方米的電商產業園,政府還在山區尤其貧困地區,建了一批村級電商服務站。“但目前,部分站點的運營效率還不高,怎么提升它們?”劉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新農人”們。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汪三貴認為:“政府要避免主觀意志主導求大求快,不做違背市場規律的事情,做好該做的服務和兜底,特色產業發展和創收要靠市場來帶動。”

  據了解,蒙自比較大的電商,目前往往在田間地頭自建倉庫。“這些已經建好的站點,我們可以來運營,工作人員跟我自建站點的人一樣有收入,但我要能根據拼多多上的銷售情況,統一調配資源。”老李的思路很靈活,盤活資源,的確需要用市場邏輯打底。

  在劉毅看來,“人才缺乏是最大痛點”。拼多多發現各地農村都缺既懂電商也懂農業的人,于是成立了“多多大學”,對有志脫貧致富的創業者和農戶定向培育,通過線上、線下課程聯動的形式,傳遞電商知識、實操經驗及經營技能。

  從既懂電商也懂農業的“新農人”到具備主體意識的新農民;從消費端的社交、游戲拼單到供給側的農產品采購種植,在農產品上行領域,拼多多已形成全鏈條良性循環,為云南乃至中國的扶貧助農,提供了高效、獨特的“拼模式”。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