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縣域經濟 >> 改革開放40年來 長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兩萬元
详细内容

改革開放40年來 長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兩萬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月2日訊(全媒體記者錢娟)從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土地“三權分置”、合作經營;從“一家一戶”小生產,到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遍地開花;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到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改革,是貫穿“三農”工作始終的生命線。從處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主,到統籌深化農村各關鍵領域改革,長沙正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魄力,續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1.序曲

沉睡的土地醒了

在長沙,農村改革的第一聲“驚雷”,在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張家塝生產隊(現已更名為開慧鎮葛家山村)響起。1979年夏秋之交的一個晚上,張家塝生產隊的村民忙完農活后,隊長繆立亮和羅池德、向正武、張春生等幾位隊委會成員聚在煤油燈下,作出了“包干到戶”的決定,率先吹響改革“號角”。

“當年搞‘大包干’,就想能吃上一頓飽飯。”時任張家塝生產隊指導員的羅池德至今記憶猶新,當年“包干到戶”實行兩步走:第一步,隊里90多畝地,先按人口分成3個組,每個組六七戶人家,然后好田、差田平均分配到組上;第二步,再由組上分田到戶,交完公糧后,剩下的歸個人所有。

束縛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一經改變,很快喚醒了沉睡的大地,用村民李取如的話說,“‘包產到戶’后,家家戶戶不甘落后,男女老少都在地里干活,種田的干勁一下子上來了。”

變化遠不止于此。趕上農閑時節,一家幾個勞動力賦閑,腦子活絡的不再一門心思撲在地里,開始包魚塘、跑運輸、干個體、進城務工……祖祖輩輩在一畝三分地里刨食的“農大哥”,搭上了改革的“順風車”,開啟半農半工模式。

改革的星星之火,迅速向長沙燎原。從張家塝,到不遠處的協家組生產隊,再到長沙,乃至全省,掀起一波又一波改革浪潮。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免除農業稅,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實行土地“三權分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一片又一片農村改革“試驗田”,在時代的春風中蘇醒。

2.發展

資源要素活了

從40年前的“包干到戶”,到現在的土地集中流轉、適度規模經營,不少人認為,分分合合,怎么又回到了原點。最有發言權的莫過于樸實的莊稼人,用李取如的話說,“當年‘大包干’,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流轉土地,是為了致富。規模上去了,比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強。”

搭上鄉村振興“順風車”,老李將家中4畝水田流轉給葛家山村委會土地合作社,由金山糧油股份有限公司規模種植,他坐在家里收租金,安享天倫之樂。

全面推進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長沙基本完成確權登記頒證任務。截至目前,土地合作經營已在長沙全面推廣,全市建立村級土地合作社463家,實現土地合作經營面積超過74萬畝。一批改革“領頭羊”先行先試,土地合作經營“鵲山模式”榮獲2016中國改革十大案例、2017年湖南省十大管理創新獎。

從單刀直入增強“地”的活力,到做好“人”的文章、拓寬“錢”的渠道、打造“產”的特色、改善“房”的條件、放大“水”的優勢,長沙聚焦“三農”改革打出系列“組合拳”,全面激活農村改革一池春水。大學生、致富能人、歸國華僑、轉業軍人等回流下鄉,返鄉創業蔚然成風。一大批專業型種養大戶、示范性家庭農場、服務型農民合作社、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年近六十的農民孔蒲中怎么也沒想到,他第一次走進北京,竟是以基層農民代表的身份做客中南海,就鄉村振興的時代課題,向李克強總理面對面提建議。

從穿梭于廣州CBD的白領,到如魚得水的拖拉機手、駕輕就熟的收割機操作手,瀏陽85后大學生劉志廣,精通10余種農機,是當地出了名的“種田達人”,種植水稻上千畝。與父輩種田靠手、吃飯靠天的“老把式”不同,劉志廣種田農機唱主角,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

當同齡人紛紛選擇跳出“農門”時,望城區靖港鎮石豪村90后曾世杰作出了與眾不同的選擇:大學畢業后返回家鄉,拎起“菜籃子”創業,精耕400畝有機蔬菜基地,當“開心農夫”……

近年來,長沙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鄉村振興輸送“新鮮血液”;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總數超過2.6萬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7家、農民合作社11276家、家庭農場4142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軍人才1800多人,培育各類新型職業農民近3萬人,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22萬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向鄉村集聚,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3.高潮

鄉村振興戰正酣

面對鄉村振興“同題”競爭,長沙瞄準的“靶心”是將長沙打造成全國鄉村振興的先行區,實施“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聚焦鄉村振興,長沙推出一波又一波惠農新政。繼去年年初發布《關于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后,去年年中《關于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三連發,大刀闊斧推進鄉村振興的決心矢志不移。

去年是長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老百姓的笑臉,是最生動的答卷。

“以前我們村大多是旱廁,既不方便,也不衛生。”寧鄉市夏鐸鋪鎮天馬新村村民劉含芝說,今天的天馬新村,家家都有衛生間、水沖式便器,昔日的衛生死角干凈了,村里完全變了一個模樣。

從農家庭院到鄉村集鎮,從山塘水庫到河流溝渠,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大變革正在通村達戶,繪就長沙美麗鄉村新畫卷。腰包鼓起來,鄉村美起來,農大哥、農大姐收獲一波又一波改革“紅利”。 2017年,長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360元,排在省會城市前列,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71:1,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計算機41臺、移動電話機305.5臺,人均住房面積達59.1平方米。全市8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9.5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戶危房實現應改盡改,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07%。

星城新征程

長沙鄉村振興“三步走”

打造全國鄉村振興先行區

站在鄉村振興潮頭,長沙如何走出一條符合省會市情的鄉村振興之路?

去年年初,長沙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實施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把長沙打造成全國鄉村振興的先行區,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兩大抓手,成為長沙的主攻方向。根據部署,到2020年長沙將基本解決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問題,打造100個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形成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沙模式,為薄弱村“強筋壯骨”,讓村級集體“腰包”鼓起來。此外,長沙打出治廁、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風“組合拳”:到2020年,將在全市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管護長效機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行政村覆蓋率100%,衛生廁所普及率100%,建制鎮污水處理率90%以上,重點打造1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區、市)、1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鄉鎮、10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

長沙農業發展呈現新氣象。截至去年8月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銷售收入達1560.7億元,同比增長13.9%;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經營收入達375億元,同比增長均逾10%;農村建設取得新進步,1500公里農村公路啟動新改建,3.07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建設農村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308所。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