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種羔羊腹瀉病的防治近年來,隨著養羊業的不斷發展,羊病的發生與流行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羊腹瀉性疾病不斷增多,給養羊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一、羔羊大腸桿菌病 臨床癥狀分敗血型和下痢型。敗血型多發生于2~6周齡羔羊,病羊體溫高達41℃~42℃,精神沉郁,迅速虛脫,有輕微的腹瀉,有的帶有精神癥狀,運動失調、磨牙,也有的出現關節炎,多于病后4~12小時死亡。下痢型多發生于2~8日齡新生羔,病初體溫略高,出現腹瀉后體溫下降,糞便呈半液狀,帶有氣泡,有時混有血液,羔羊表現腹痛,虛弱,嚴重脫水,不能站立,消瘦,衰竭死亡。 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保證圈舍清潔干凈。對懷孕母羊和哺乳母羊合理調配飼料,給予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飼料,分娩時做好產房和接產衛生。羔羊及時哺喂初乳,哺乳前母羊乳房用溫水洗凈、擦干。 2.特異預防可用大腸桿菌多價菌苗給孕羊預防接種。 3.發生本病可肌肉注射氟尼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或止瀉一針(主要成分:恩諾沙星、黃連素等),按說明應用。 4.對癥治療:收斂止瀉,助消化、補液可用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0.3克,次硝酸鈉0.2克,混合加水適量,一次灌服,每天2次,連用3天。配合中藥治療,方劑:白頭翁、黃連、訶子肉、茯苓、白芍各10克,秦皮、山萸肉各12克,白術15克,生山藥30克,甘草6克,煎湯300毫升,每羔灌服10毫升,每日2次。補液可用5%葡萄糖100毫升,加5%碳酸氫鈉2毫升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 二、羔羊沙門氏菌病 臨床癥狀分下痢型和流產型。下痢型主要發生于羔羊,多見于15~30日齡的羔羊,體溫升高達40℃~41℃,食欲減退,腹瀉,排黏性帶血稀糞,惡臭,精神委頓,虛弱,低頭,弓背,繼而倒地,經1~5天死亡。流產型多見于妊娠的最后兩個月。病羊體溫升高至40℃~41℃,厭食、精神沉郁,部分羊有腹瀉癥狀。 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對羊場進行徹底消毒。羔羊在出生后應及時早吃初乳,并注意保暖;發現病羊應及時隔離治療;被污染的圈舍要徹底消毒,死羊要深埋或無害化處理。 2.對發病羊群進行藥物預防,飼料內添加喘痢殺(主要成分:環丙沙星等),白頭翁散(主要成分:白頭翁、龍膽、黃連、利福平等)。 3.病羊治療可肌肉注射雙效止瀉一針停(主要成分:恩諾沙星等)或氟尼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按說明應用。并配給中藥治療,加味白頭翁湯:白頭翁12克,黃連12克,秦皮12克,生山藥20克,山萸肉12克,訶子肉10克,茯苓10克,白術15克,白芍12克,干姜5克,甘草6克;煎水300毫升,每羔羊灌服10毫升,每日2次。 三、羔羊梭菌性痢疾 本病主要發生于7日齡以內的羔羊,尤以2~5日齡羔羊發病為多。病初羔羊精神委頓,食欲低下,不久即下痢,糞便惡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顏色黃綠、黃白甚至灰白,部分病羔后期糞便帶血,成為血便。病羔虛弱,臥地不起,常于1~2天內死亡。個別病羔腹脹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糞,主要表現為精神癥狀,四肢癱軟,臥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最終昏迷。體溫降至常溫以下,不久死亡。 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孕羊體質;產羔季節注意保暖,防止羔羊受凍;合理哺乳,避免饑飽不均;產前產后或接羔過程中都要注意清潔衛生。加強對羔羊的護理,做好消毒、衛生工作。 2.每年產前定期接種羊快疫、腸毒血癥、猝狙、羔羊痢疾、黑疫五聯苗;也可接種羔羊痢疾滅活疫苗,懷孕母羊分娩前20~30日注射2毫升,再于分娩前10~20日第二次注射3毫升,第二次接種后10日產生免疫力。 3.羔羊出生后12小時,可灌服土霉素,有一定預防效果。 4.治療可肌肉注射頭孢金品(主要成分:頭孢噻呋鈉、氟苯尼考等)或抗菌先鋒(主要成分:阿莫西林等),按說明應用;或口服土霉素粉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加常水30毫升調后一次灌服;配合中藥治療,方劑:烏梅(去核)、炒黃連、黃芩、郁金、炙甘草、豬苓各10克,訶子肉、焦山楂、神曲各12克,澤瀉8克,干柿餅(切碎)1個。用法:研碎煎湯150毫升,紅糖50克為引。每羔灌服10毫升,每日2次。 上一篇蘋果收儲期謹防虎皮病下一篇“科技鎮長團”助推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