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鎮里組織的技術培訓,現在我每天能縫制毛球500個,每個毛球5分錢,每天能掙25元錢,而且工資都是現結,貧困戶的帽子很快就要摘掉了!”河北省南宮市垂楊鎮宋連寨村57歲的郁雙蘭高興地說。
郁雙蘭因患心臟病行動不便,失去收入來源。從8月份開始,在垂楊鎮政府引導、幫扶下,她每天都到村里的扶貧小院去縫毛球,晚上還可以拿一部分回家,再“加班”掙點錢。
在南宮市宋連寨村的毛球扶貧小院里,寬大的案臺邊,13個中年婦女手持針線,正在緊張忙碌地縫制毛球。“毛球是一種時尚的生活裝飾品,其加工不僅無污染、零排放,而且具有勞動強度低、易操作、操作工藝簡單的特點,無論是年紀大的老年人,還是有慢性疾病的病人,都能在自家炕頭上加工操作。毛球產品廣泛應用于服裝和生活家居,市場前景廣闊,是一項非常適合于大部分貧困戶用來脫貧致富的好產業。”高村鎮副鎮長李剛介紹道。
目前,毛球縫制已經成為高村鎮幫貧困戶實現致富增收的新路子,鎮政府與相關企業簽訂了毛球加工合同,并在8個村莊找到閑置房屋改造成毛球加工扶貧小院。抽調技術人員擔任“扶貧小院”負責人,把毛球加工手工活帶到“扶貧小院”里,按貧困戶加工量當場結算工資。由于常年加工活兒不斷,目前全鎮參與加工毛球的貧困家庭、可實現年增收9000多元,年內就可實現脫貧。
在南宮市垂楊鎮宋連寨村的“脫貧小院”,進院的墻上掛著“脫貧小院”戶主信息、就業貧困人員信息、選定標準和工作制度等,小院里十幾個群眾在歡聲笑語中縫制著五顏六色的小毛球。
36歲的郭艷培是小院的“戶主”,她告訴記者,現在每天來小院工作的“長期工”有20多人,來自周邊的4個村。其中貧困人口17人,隨著縫制技術的日益熟練,大家的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干活兒快的每天能夠縫制800個,而且毛球旺季來臨,毛球的加工費用也在逐步提高,預計11月份加工費用能夠提高到0.1元每個。郭艷培說:“自從貧困人口來到脫貧小院,她們的精神狀態都有了積極的變化,特別是一些老人,在縫毛球的同時,精神上得到了慰藉,大家在一起干活兒更有勁。”
南宮市是中國羊剪絨之鄉,近年來,毛球做為毛絨玩具、皮衣配飾、生活日用品掛件的裝飾品,成為人們日常消費新寵,市場需求量連年遞增。南宮市政府正是看準了這個產業發展的新動向,依托當地毛球加工企業,發展“公司+貧困戶”的扶貧模式,輻射帶動貧困人口參與毛球加工。
“南宮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700戶,貧困人口13627人,是河北省非貧困縣中,貧困人口最多的縣之一。如何把扶貧與特色經濟的發展綁在一起,正是我們研究脫貧路徑之一。為此我們選擇了勞動強度低、易入門、工作時間自由的毛球加工項目作為扶貧工作的突破口,將‘生產車間’搬到貧困戶家門口,讓貧困戶輕松實現脫貧。”南宮市委書記劉金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