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余慶:“一村一項目”“統”出新動能2018年,貴州省余慶縣財政安排10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0個,實施7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項目90個,村集體經濟積累達3900余萬元,其中30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積累達1100余萬元,關興鎮“兩單一聯”利益聯結機制獲全省推廣……數字的背后,是余慶縣推行“一村一項目”集體增收行動激發出來的鄉村發展新動能。 打破瓶頸,增收有了新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壯大集體經濟是題中應有之義。“發展集體經濟,不僅是經濟課題,更是政治命題。”余慶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體華說。為了給集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今年初,余慶縣推行“一村一項目、一村一公司”集體增收新路徑,不僅鼓了集體經濟的腰包,而且提了廣大干群的精氣神。 村集體要突破增收瓶頸,僅靠村級組織顯然缺乏“話語權”,余慶縣則將這項工作提升到全縣層面來推動、落實。圍繞“消除一批經濟薄弱村、提升一批經濟一般村、打造一批集體增收示范村”的目標,縣委、縣政府出臺《關于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實施意見(試行)》《關于成立余慶縣村級集體經濟投資決策委員會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縣委組織部牽頭組織鎮區找出路,邀請專家“會診”談思路,積極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好路子,指導全縣各個村(居)至少培植一項增收產業;整合涉農資金,從過去的“撒胡椒面”向“注一個漏斗”轉變,快速推進“一村一項目”,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會資本流向鄉村。 “壯大集體經濟,領頭人是關鍵!”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楊玲認為,要有能人來做,帶動一批口碑好、帶富本領高的“雙強”書記脫穎而出;要有本領會做,邀請專業人才或行業領軍人才,圍繞種植養殖、加工貿易等增收項目,對村(居)干群展開培訓; 要有激情想做,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11名村黨組織書記享受鄉鎮副科級干部經濟待遇,建立民選干部等基層干部報酬保障機制,現行標準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切實激發干部干事創業內生動力。 外引內援,黨員干部帶頭,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過去總是“抄手看”的群眾現在更喜歡“拍手贊”“動手干”。 “統”出活力,有集體就有“經濟” “發展集體經濟,就要尊重首創,鼓勵大膽試、支持勇敢闖。”劉體華坦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得充分、“統”得不夠,導致有集體無“經濟”的現象普遍存在,余慶縣“一村一項目”強化“統”的功能,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巧借外力,集體從“添綠”中“生財”。關興鎮沙堆村與貴三紅公司和溫氏集團等企業通過訂單合作的模式,發展生豬、食用菌、豇豆、辣椒等產業。一年下來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發放給貧困戶的利益分紅就有10萬元。 ——整合資源。“巖門坡,窮窩窩,一年才收一撮撮,養個媳婦要挪窩。”這曾是大烏江鎮紅渡村的真實寫照。如今的紅渡村,依托集紅色文化、生態文化、農耕文化于一身的優勢,結合農村閑置土地、閑置房屋、富余勞動力多的特點,通過招商引資共建共營、組建專業合作社集體經營、固定資產出租聯營切實整合“三閑”資源,實現“三利”目標。 “過去農村已經建設得比較漂亮了,但卻是閑置的資源,通過‘旅居農家’這一‘四在農家’升級版的打造,帶動農民實現了從‘建設新農村’向‘經營新農村’的轉變。”紅渡村黨支部書記周子婷告訴記者,如今村里余慶坊項目直接帶動10%的村民就業,相關延伸產業帶動就業超過40%,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慢慢回到了村里。 ——增強內力。花山苗族鄉萬里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2017年因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群眾反映差等原因被評為后進村。村黨支部統籌資源、統籌路徑,搶抓全省“三權分置”試點機遇,大力實施“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模式,發展白茶6000余畝、花卉苗木2000余畝,見效益后公司占股50%、村集體經濟組織占股30%、農戶占20%,實現了村集體、群眾“雙增收”。截至目前,該鎮村集體累計收入3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達9萬余元,極大地激發了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激發活力。龍溪鎮木葉頂村黨支部被列為遵義市后進村黨組織整頓對象,最根本原因是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黨支部痛定思痛、改革創新,在縣鎮的指導幫扶下,探索股份制合作模式入股龍溪鎮強村興龍公司,實現收益7萬元,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全面促進后進村變“后勁”村。 因地制宜,做好“統”的文章,各地巧打優勢牌,最終以思路打開出路,路徑成為現實。 村強民富,村民獲得感不斷提升 集體富則村強,村民的獲得感也得到不斷提升。關興鎮是遵義市整鎮整村脫貧的示范點,是余慶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鎮所轄3個村均被列為貧困村。為加快整鎮整村脫貧致富步伐,今年以來,關興鎮黨委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重大引擎”,以創新“股份合作”模式為突破口,探索橫向配股搭平臺、定向參股鋪產業、單向合股雙增收三大路徑,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實體12個,集體經濟積累達600余萬元,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探索的“兩單一聯”模式被省委組織部選編為抓黨建助推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廣。 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產業日漸興旺,村級福利增多,社會治理改善,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在鄉村悄然發生。松煙鎮黨委書記李毅說,發展集體經濟,就是確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有米下鍋”,而且還能做出風味獨特的大餐。 目前,該縣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完成了全縣30余個村支部的優化升級;“三改一化”工程實現全覆蓋;“組組通”公路建設覆蓋率達90%以上。通過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 村強帶動民富,也帶來了鄉村民生和諧和美好生態環境。如今,松煙鎮二龍村、大烏江鎮紅渡村、關興鎮沙堆村等昔日的貧困村,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泥濘的小路變成寬闊的大路,低矮的平房換成了棟棟小樓,人民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了、腰桿也挺起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