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嵐皋縣發展魔芋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紀實
十月的嵐皋,山巒疊障,綠樹成蔭,生機盎然。走進“魔芋之鄉”的陜西省嵐皋縣,在南宮山鎮掛花村,放眼望去,肥沃的坡地里,高矮不一的林下成片成片的魔芋,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林下連片碧綠欲滴的魔芋點綴著一幢幢白墻黛瓦的靚麗民居,呈現一幅房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美麗畫卷,“林下魔芋”種出了“嵐皋風景”。
嵐皋縣位于秦嶺南部、大巴山北麓,屬于國家秦巴連片特困區和深度貧困縣。全縣12個鎮136個村(社區),總人口1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43萬人。2017年末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766人,貧困發生率26.17%。面對資源匱乏,無集體經濟,貧困發生率高,老百姓干勁不足的困難局面,嵐皋縣委、縣政府堅持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產業,打響了魔芋品牌,讓許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興一項產業 富一方百姓
嵐皋素有“中國魔芋之鄉”之稱,魔芋產業已成為傳統優勢產業。20世紀80年代,該縣開始發展魔芋產業。三十多年來,嵐皋縣以“林下種植,健康栽培,循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產業發展帶動脫貧攻堅為責任,全力以赴做大做強魔芋產業。2017年,全縣魔芋種植面積達到了9.4萬畝,產量達到了9.8萬噸,戶均超過2畝,魔芋種植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52%,收入占全縣農民收入的25.1%,戶均增收5300元,成為全縣和農民收入“頂梁柱”。
“現在政策越來越好了,我們種魔芋為自家賺錢,政府不但給獎勵,還把種植技術,把防病藥品送到家,我今年又種了100余畝,現在長得好的很,今年可出售商品芋1萬斤,出售魔芋種2萬斤,今年僅魔芋收入可達12萬元,下半年等到數錢就行了,真的是金疙瘩啊!”看到地里長勢喜人的魔芋,正在林下魔芋地里除草的李興貴向我們說起了他種植魔芋的收入情況。今年65歲李興貴是藺河鎮草埡村二組一貧困人員,一輩子老實巴交只與土地打交道,他家庭勞力十分缺乏,是草埡村典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
李興貴從2013年種植魔芋,5年累計種植魔芋達100余畝,成為全縣魔芋種植業“大戶”,今年李興貴還在縣城訂了一套移民安置房,李興貴通過種植魔芋脫貧致富只是該縣貧困戶種植魔芋實現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
“明年我計劃再擴大種植面積,按照今年這樣的收成和價格,脫貧就有希望了。”魔芋種植大戶李興貴喜不自勝。
用貧困群眾的話來說就是,“有了好項目和技術服務,貧困山區的產業扶貧事業趕上了好機遇。只盼有好收成,就等年底數錢了”。魔芋種植讓貧困戶看到了脫貧新希望。
八月初,城關鎮聯春村平溪河魔芋現代農業園區辦公室門口歡聲笑語 ,熱鬧非凡,桌子上擺放著整齊的百元人民幣現金,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嵐皋縣民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在將今年入春以來勞務費20萬元發放到30戶貧困戶手上,人均增收2200余元,30戶貧困戶受益實現經濟增收。
“今年,我利用農閑時間在家門口務工30天,收入4000余元”。今年52歲的陳啟友臉上洋溢著喜悅笑容。陳啟友是聯春村的貧困戶,始終沒有擺脫貧困。
陳啟友對筆者說:“雖然我掙錢不多,但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穩定,能在家門口打工,增加了經濟收入,我對脫貧充滿信心,相信以后日子會越過越好!”
嵐皋縣民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益元告訴筆者,從2016年10月開始,公司采取“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現種植魔芋1000余畝,預計能夠帶動30戶90名貧困人員增收致富,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推動魔芋產業發展,才能讓貧困戶群眾通過過產業成長實現持續穩定脫貧。
近幾年嵐皋縣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猛,到2017年,嵐皋縣農業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發展到 159家,累計流轉農村土地已達12.8萬畝,建成各類現代園區26個,其中魔芋現代園區23個,14個已經達到縣級以上園區建設標準。在流轉的土地中,有5.61萬畝用于建設魔芋基地。全縣有1905戶6806個貧困人口將5.22萬畝林地和承包地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興辦各類現代園區,土地流轉費用每畝平均為120元,每年僅流轉費用增收626.4萬元,人均每年增收920元。
魔芋綠了生態,又鼓了農民腰包,能讓綠水青山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該縣魔芋產業發展局引領他邁上魔芋種植致富路,實現“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幫扶轉變,切實提高貧困戶收入,早日實現脫貧,魔芋產業真正成為當地致富的“魔”經。僅2018年上半年,嵐皋縣就發展魔芋1.2萬畝,魔芋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中國魔芋之鄉”已成為嵐皋縣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張名片。
抓基地規模 突示范典型
近年來,嵐皋縣深挖地域資源優勢,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牽頭、協會組織、示范帶動、大戶帶頭”的總體思路,大力發展魔芋產業,突出抓好基地建設、企業培育、技術推廣、生產加工、市場營銷五個關鍵環節,已經形成魔芋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園區化發展的“嵐皋模式"。
在產業指導上,由縣魔芋產業發展局精選業務骨干實行“一人一鎮”的包抓模式,負責與各基地鎮的魔芋專干對接,定期對芋農進行指導,將技術和防病藥品送到田間地頭,為全縣魔芋發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好務。同時,為消除企業和芋農的后顧之憂,引導3家產值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在遵循市場價格的前提下,與農戶簽訂了最低收購保護價訂單種植合同,并對發展規范化種植面積大、向專業合作社或公司交售鮮魔芋排名靠前的鎮和大戶,予以現金獎勵。
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下,全縣魔芋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農民積極性越來越高。目前,嵐皋縣魔芋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了單個農戶的“小生產”與整體“大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解決了芋農種植和市場銷售的問題,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魔芋產業已經為該縣農民致富鋪就了一條“綠色大道”。
發展魔芋產業的難點是原材料供應不足,原材料要靠基地進行生產,而影響基地發展最大的障礙是魔芋軟腐病和白絹病的高發多發。可以說魔芋“兩病” 是世界性難題。嵐皋縣科研人員自力更生,積極探索,通過分析魔芋喜歡林下生長的生活特性,利用不同樹種進行對比試驗,結果發現,林下發展魔芋可以降低“兩病”危害。這一難得的實踐成果,為做大做強魔芋產業找到了新途徑。于是,嵐皋縣按照“主攻林下擴規模”的工作思路,結合國家退耕還林地管護、特色林果園建設和 “山林經濟”發展,突出大鎮大村示范典型建設,全縣林下魔芋面積已達到7.3萬畝,覆蓋重點鎮10個、重點村42個、10畝以上的產業大戶1510戶,以林下魔芋為重點的山林經濟享譽全國。林下魔芋也迅速走紅,被譽為“嵐皋模式”在全國推廣。
育龍頭企業 助增收致富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縣農業局的指導下,把魔芋產業當成一項重要支柱產業來抓。現已建成加工企業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家;魔芋產業綜合產值已達7.2億元。嵐皋魔芋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商標局注冊商標、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個國家級稱號,擁有“明珠”牌魔芋精粉、“南宮山”牌雪魔芋2個省級知名品牌。嵐皋縣有2432戶,7052個貧困人口通過發展魔芋產業實現了脫貧;為了進一步促進魔芋產業發展、市場對接和延伸產業擴張,嵐皋成立魔芋產業發展局。這是嵐皋縣的特色。并實行一套班子抓落實,一支隊伍送技術,一個組織搞服務,一份訂單促生產,一項考核保績效的魔芋產業發展“五個一”工作機制,每年協調和拿出3000余萬元用于獎勵和發展魔芋產業。
全縣共培育明富、燭山、天宇等3家產值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建成省級魔芋園區1個,市級魔芋園區4個,縣級魔芋園區9個,發展魔芋電商企業9家,組建魔芋專業合作社 72家。嵐皋明富魔芋科技公司積極開展內引外聯,擴大招商引資,爭取陜西省供銷集團注資1000萬余元進行技改擴能,現已成為陜西省供銷集團的子公司,從而促使明富魔芋2017年迅速成為了陜西省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安康市20家“航母型”現代龍頭企業之一,進一步增強了產業龍頭的帶動能力。縣農林科技局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中國農科院加工所等科研院所訂立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成功總結了多項魔芋抗病高產栽培技術和產品加工技術,先后開發出魔芋精粉、魔芋面條、魔芋方便食品和魔芋保健品等6類21個魔芋系列產品,培育“明珠”牌、“南宮山”牌兩個省級名牌產品和省級著名商標。
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通過項目捆綁一點、財政預算一點、部門幫扶一點、干部幫補一點的辦法,多方籌集產業發展資金,全力支持魔芋產業發展。制定了《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獎勵扶持辦法》,對魔芋企業、園區、合作組織給予金融貼息和以獎代補扶持;2017年為芋農繳納自然災害保險費40余萬元,共獎補和貼息資金372萬元,爭取支持項目扶持資金3000余萬元。縣財政還撥付1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魔芋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合作組織年度任務考核獎勵,有力激發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動力。堅持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嵐皋特色魔芋產業發展模式,加大魔芋規范化種植力度,提高芋農種植技術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成為全縣和農民收入“頂梁柱”。目前,魔芋產業已經成了全縣農民名符其實的“綠色銀行”。
土地流轉后 農民拿雙薪
“土地流轉后,不僅能領到田地的租金,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建起產業園 農民家門口務工拿‘雙薪’”。正在聯春村平溪河魔芋現代農業園區勞作52歲的的貧困戶陳啟友告訴筆者。
近幾年嵐皋縣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猛,到2017年,嵐皋縣農業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發展到 159家,累計流轉農村土地已達12.8萬畝,建成各類現代園區26個,其中魔芋現代園區23個,14個已經達到縣級以上園區建設標準。在流轉的土地中,有5.61萬畝用于建設魔芋基地。全縣有1905戶6806個貧困人口將5.22萬畝林地和承包地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興辦各類現代園區,土地流轉費用每畝平均為120元,每年僅流轉費用增收626.4萬元,人均每年增收920元。
全縣共有魔芋加工企業、產品銷售企業和現代魔芋園區37家,嵐皋縣制定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獎勵扶持辦法》,累計吸納貧困人口到企業和園區務工13392人,總收入2100余萬元,人均增收1560余元。嵐皋縣明富魔芋科技公司共安排21個貧困對象常年在公司上班,每月平均工資為3100元,人均年收入達1.1萬元;城關鎮平溪魔芋園區種植魔芋670畝,吸收貧困勞力務工87名,2017年支付勞務費用85萬元,人均收入近萬元。許多本地農民轉變為農副產品流通的經紀人、領取工資的“打工者”、自主創業者和農村致富帶頭人。
明富魔芋科技公司是嵐皋縣最大的魔芋加工龍頭企業。為了鼓勵有條件種植魔芋的貧困戶發展魔芋基地,試點探索“資產收益式”扶貧模式。嵐皋縣將國家所投入的扶貧資金交由魔芋龍頭企業擴大再生產,企業將國家所投入的扶貧資金作為虛擬股本金,按照1股1000元的標準,每畝魔芋折算1股,量化到魔芋種植貧困戶,每年享受5%的分紅,分紅3年。按照政策,嵐皋明富魔芋科技公司與藺河鎮蔣家關、棋盤和四季鎮長梁、竹園、天坪等5個村197戶建卡貧困戶簽訂了魔芋原材料生產訂單收購合同,切實解決企業原材料短缺問題。這一創新舉措,即解決了貧困戶銷售難的問題,保證了貧困戶的收益,又解決了公司缺少原料的問題,一舉兩得,極大地調動了貧困戶和龍頭企業的生產積極性,試點區710余畝魔芋,按照訂單收購合同,出售鮮魔芋 755噸,收入422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2010元。2017年10月17日明富魔芋科技公司依據“資產收益式”扶貧試點方案,還首次為197戶建卡貧困戶分紅35萬元,人均分得紅利555元。這些項目的實施,解決了眾多農民務工難題,農民不出家門掙上了 “雙薪”。
如今,魔芋已成為嵐皋特色農業生產的重頭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朝陽”產業。
綠色山林,綠色家園,綠色的夢。
綠色之夢,是生命之夢,希望之夢。
綠色食品壯產業,林下魔芋富民生。站在燭山魔芋現代農業園區千畝生態園里,感受著淡淡的魔芋清香,燭山食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抑制不住內心激動向筆者描繪了這樣一幅藍圖:公司計劃3年建成2000畝的扶貧魔芋綠色產業基地,而且將成為陜南最大的一個生態家園和生態旅游觀光園;2018年食品銷售收入達4000萬,上繳國家稅收100萬,線上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產品銷售輻射區域10個重點省,產品全面進軍華東、華南市場……
是的,魔芋綠色食品開發工作正在朝著綜合性、系列化方向發展。
嵐皋縣山川秀麗,風景獨特,發展林下魔芋產業既是助農增收的扶貧產業,又是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生態優勢的綠色產業。林下魔芋產業是嵐皋縣農村貧困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是調結構、促增收的富民產業。也是一縣一品的主導產業,魔芋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農民的“錢袋子”也漸漸鼓了起來。形成獨具魔芋特色的“嵐皋風景”,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農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結合,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在扶貧攻堅的沖刺階段,魔芋產業扶貧行動為貧困地區因地制宜謀發展獻上了一劑良方,也為全縣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科學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