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科技園地 >>種植技術 >> 團隊聯手攻克玉米機收難題
详细内容

團隊聯手攻克玉米機收難題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協同創新項目“玉米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觀摩會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舉行。據了解,該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協同中國農科院資劃所、植保所、農產品加工所、信息所和南京農機化所等6家單位的8個創新團隊共同承擔,以自有的優良品種、栽培、植保、土肥、農機、加工、信息等創新技術為主體,結合佳木斯地方特點和實際需求聯合攻關,引導當地現代玉米生產發展方向,推動玉米現代生產技術推廣應用。

  “我最關心的還是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問題,如何在不損失產量的條件下把籽粒的水分降下來?”在位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的長壽村,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提出了這個問題。

  據了解,玉米籽粒含水量過高,機械化收割時破碎率會明顯上升,并且在儲存時也容易發生霉變造成減損,影響種植效益。針對這一問題,項目首席科學家、作科所李少昆研究員給出了答案,“根據最新的機收玉米品種篩選試驗測產結果,我們通過對30個不同生育期品種的篩選,確定機收時籽粒含水量降到25%~30%即可,像富爾5112、登海H889等幾個品種的含水量都可以達到28%以下。”

  籽粒機械化收獲,不僅能大大降低勞動強度、節約成本,還能避免晾曬和脫粒過程中的籽粒霉變和損失,是我國轉變玉米生產發展方向的重點。項目團隊從限制籽粒收獲的質量入手,通過對不同品種、不同收獲時期的收獲質量測試與籽粒脫水特征研究,構建起了從品種、種植、植保、機械粒收、烘干到收儲為一體的技術體系。

  李少昆介紹,“跟傳統生產比,機械粒收需要建立全新的栽培理念。通過選用早熟、脫水快的品種,以生育期換水分,實現籽粒田間直接收獲并降低烘干成本。”

  既然是早熟品種,生育期也較短,如何保證產量不降低?為此,研究團隊還進行了“密植”技術試驗。通過增密種植,以密度換產量;將增密種植、高質量群體調控為核心的高產栽培與以機械粒收技術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相融合,實現高產高效協同提高。

  研究人員告訴記者,提高種植密度是玉米產量提升的主要手段。當然,也會帶來早衰、倒伏等一系列的問題。團隊選擇了3個不同類型品種,設置3個種植密度(5000、6000、7000株/畝),按照大田生產進行田間管理。研究發現,光、溫生態資源決定了品種和最佳密度,如何實現光、溫生態資源的高效利用最為關鍵。“我們選用德美亞系列的品種,每畝栽培6000株,通過高效的田間管理,最終每畝產量超過900公斤,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同地區農戶們畝產的平均水平。”李少昆說。

  為了應對“密植”帶來的整齊度降低的問題,項目研究團隊想到了給種子“分級”的辦法。作科所副研究員謝瑞芝介紹說,“把市場上的種子,按照籽粒大小給它分為大、中、小三類,與沒有經過分級的種子進行對比。通過分析關鍵生育期的植株形態、物質積累情況和整齊度,評價各指標整齊度與產量的關系。結果表明,種子分級能夠明顯提高玉米群體整齊度和產量,是一項惠而不費的增產技術。”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