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專家解讀 >>專家解讀 >> 專家解析:小蘑菇里見擔當
详细内容

專家解析:小蘑菇里見擔當

小蘑菇里見擔當

——寫在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之際

  歷史不會忘記,奔向富裕的浙江幾乎每個縣都設立過食用菌辦公室,每一個食用菌辦公室里,一定出現過上海市農科院科研人員的身影。這些繁忙的身影,促成了南菇北移。

  隨著一代又一代身影的遠去,東菇西進成了產業大勢,如今,新一代上海農科人的身影,守護著世界級生態島,也出現在邊疆,用小小的蘑菇,獻禮鄉村振興。

  一代又一代投下身影的農科人,來自五湖四海,相聚在同一個地方——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又從這里出發,踐行著他們的責任擔當。

  在籌備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期間,記者走進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站在陳梅朋老先生的塑像前,聽科研人員講述蘑菇的故事。

  因為這些故事,當記者在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期間聽到 “如果沒有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也許,中國食用菌產業40年增長700倍的歷史將被改寫。”這句話時,不僅沒有出現職業性質疑的情緒,反而為他們感到驕傲。

  一個所“托起”一個產業

  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盛況空前,除了東道主中國,共有29個國家的科研和產業界人士共600多人參會,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悉數在列,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創始人張樹庭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用菌產業領頭羊李玉等業內權威歡聚一堂。

  記者了解到,本次大會共有100多場專題講座,李玉院士的講座開啟了熱潮。

  在題為《迎接食用菌產業4.0時代的到來》的講座中,李玉院士從育種、栽培、深加工三個方面回顧了世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歷程。作為中國建制最早的食用菌專業研究所,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在食用菌純菌種制備、雜交育種理論及技術開發、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技術開發以及代料栽培理論和技術研發、工廠化生產等方面做出了程碑式的貢獻。

  譚琦現為上海市農科院副院長,曾任職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第七任所長,2014年被選為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主席。在本屆大會致辭時,譚琦首先向食用菌產業各位前輩特別是向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第一任所長陳梅朋致以了特別的敬意。陳老先生改變了一直依賴國外購買菌種的局面,首次成功利用稻草試種草菇,首次成功以豬牛糞代替馬糞與稻草堆制發酵后栽培蘑菇并推廣到全國,等等成就在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的同時,把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從研究單一的菌菇發展到專業化科研機構,研究方向覆蓋了栽培、育種等環節。

  “我們所就是這么一代帶一代,抓住科研、推廣應用這兩大關鍵,不斷壯大,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第八任所長張勁松說。

  通過張勁松了解到,如今,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旗下有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南方食用菌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部級科研平臺,同時還擁有上海出口食用菌優良菌種標準化繁育中心、上海市農業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菌物分室等多個省級科研平臺,所內設置有食用菌遺傳工程、資源與種質創新、生理與設施栽培、加工與發酵技術和產業經濟與信息等五個研究方向。

  因為圍繞科技和產業這兩大關鍵,該所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發明獎1項、省部級獎55項。近年來,相繼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堅守科技、產業雙輪驅動的初心

  張樹庭教授被譽為中國食用菌產業的傳道者,他在大會致辭中再三強調學術和產品有機結合的重要性,他指出,未來食用菌產業要適應快速變化的飲食、環境等變化帶來的壓力,學術和產品的結合才能更好地適應這些變化。

  2005年第五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和第九屆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大會在上海召開,是頒發給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堅守科技和產業雙輪驅動初心的最好獎牌。

  記者發現,本次大會講座內容包括資源多樣性分類及野生菌、組學和生物信息學、遺傳育種、產業經濟與文化等九個方面,除了病蟲害方面,以張勁松、鮑大鵬、黃建春等這些科研骨干為代表的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員表現相當活躍,在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活性成分及營養和藥用價值、產品質量和安全這三個方面,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員顯示出了很強的比較優勢。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所長鮑大鵬告訴記者,食用菌所要實現國際著名、國內領先、綜合實力最強,并在關鍵技術領域、自主創新核心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綜合型食用菌研究機構,必須秉承小所大愿景、小蘑菇大產業、小學科大研究的志向。

  那么,如何把小所大愿景、小蘑菇大產業、小學科大研究的志向體現在時代洪流和具體的工作中呢?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員用時代特色的技術和產品的結合做出了回應。

  在世界生態島崇明,一種能高效消化秸稈又能產出受市場歡迎的“大球蓋菇”產業模式正在推向上海其它地區。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科研骨干陳輝和他的團隊經過三年多探索,通過技術突破,形成了秸稈栽培大球蓋菇的技術,即解決了大球蓋菇商品性難題,又把秸稈變成了有機肥。今年夏天,為了盡快推廣該技術和模式,上海市農委農機化辦公室專門組織相關人員論證,并形成了推廣的論證意見。

  因為這個模式,曾經無人喝彩的上海本地大球蓋菇被稱為赤松茸、松茸菇,1到3月最低市場價格每公斤超過20元,無疑是科技和產業雙輪驅動的生動案例。

  記者了解到,不僅在上海,在中西部,在邊疆,特別是在脫貧攻堅的地方,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人員科技和產業結合正四面開花結果。

  在西藏亞東縣,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科技和產業雙輪驅動,探索出亞東生態扶貧模式,亞東黑木耳特色傳統產業因此對接上現代食用菌工廠化模式,處理好了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亞東縣成為西藏自治區首批脫貧的5個縣區之一做出了應有貢獻。

  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黃建春告訴記者:食用菌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特別是扶貧攻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產業和生態融合優勢,只要堅守技術和產業雙輪驅動的理念,針對性地付諸實施,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必將擔當起更多的產業責任和社會責任。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