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科技園地 >>養殖技術 >> 有了這些技術生豬產業更健康
详细内容

有了這些技術生豬產業更健康

  豬是六畜之首,生豬產業同樣是畜牧業中的支柱產業。盡管我國是養豬大國,但卻不是養豬強國,我國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環境壓力大、生產水平與成本與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保供給和提質量壓力并舉、疫病風險與獸藥疫苗減量增效矛盾”等多重艱巨任務。特別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防控形勢復雜嚴峻。記者從2018生豬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協同創新項目現場會了解到,該項目從影響提質增效的關鍵飼養技術環節入手,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以促進我國豬業的綠色健康發展。

  技術攻關直擊生豬產業痛點

  “豬糧安天下”,我國豬肉占肉類總產量的62%,占世界豬肉總產量近50%。但我國養豬行業在生產效率、技術水平、生態環保、產品質量等方面,距離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養豬業可持續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生豬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協同創新項目組首席科學家張宏福告訴記者,生豬產業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國糧食供給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飼料(糧)資源短缺。我國蛋白質飼料嚴重依賴進口,大豆粕90%以上靠進口大豆加工提供,2017年凈進口量大豆達9540萬噸;加工玉米替代品的進口量達1.3萬噸。

  其次,環境壓力加大。我國種養結合不緊密,使得養殖業優良糞肥資源成為“糞污”,每年畜禽糞尿及污水總量達38億噸,占農業源COD的96%,是南方水網地區的重要污染源,還對地下水、土壤造成氮、磷富營養化及重金屬污染;《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新修訂《環境保護法》的施行,對養殖業提出了嚴峻挑戰。

  再次,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形勢復雜!梆B防結合、養重于防”“少用藥、慎用苗”的健康養殖理念貫徹不夠,獸藥、疫苗“減負”任務重;各種病毒、細菌及支原體、寄生蟲病原變異快,外來重大疫病的防控難度加大,特別是近來非洲豬瘟對養豬業生產已產生重大沖擊。

  最后,人們對畜產品質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畜禽產品不僅要滿足無抗、綠色基本要求,還要滿足消費者對風味、健康乃至“有機”的高端需求。

  提升生豬養殖綠色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強綠色優質生豬產品供給,急需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此,中國農科院組織實施了“生豬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該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中國農業科學院15個創新團隊及5個地方研究所、4所大學和23家國內優勢企業參加,對生豬全產業鏈提質增效開展協同創新,在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和適度發展區分別部署了17個示范基地,形成了適用于不同區域、不同養殖規模和生產模式的7套技術模式。其中在全國重點養殖區和潛力發展區初步建立了提質增效技術模式2套,提高生豬耗料增重比降低0.15左右,飼料中抗生素使用量減少70%以上,生豬糞肥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節本增效約10億元。

  技術集成涵蓋生豬全產業鏈的主要環節

  生豬養殖生產要素多、技術環節復雜,僅靠單項技術的單打獨斗無法實現產業提質增效的需求。為此,本次現場會展示了項目18項技術,涵蓋了生豬全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包括:種群優化、生豬全周期精準營養與飼料配制、精準飼喂、無抗飼料與飼養、高效與智能化管理、豬場生物安全管理與疾病防控、節能設施工藝、營養減排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屠宰加工與品牌豬肉等方面。

  在生豬養殖生產實踐中,現代豬品種生產性能大幅度提高,仔豬提前補飼和斷奶成為關鍵技術環節。“但是仔豬斷奶應激嚴重,生長遲緩,腹瀉率、死亡率高!睆埡旮8嬖V記者,我國缺乏配制仔豬飼料的乳制品等原料,國內仔豬飼料市場一度被外資企業壟斷,嚴重制約我國生豬產業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張宏福研究員聯合多家科研院所、一線企業,研發了以維護腸道健康與減少環境排放為核心的仔豬營養與飼料調控綜合技術。該技術通過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糧、微生態制劑與優化酶制劑等方法手段實現維護微生態平衡、促進免疫機能發育,減少環境氮、銅與鋅的排放。

  記者了解到,通過該項技術,21~65日齡仔豬增重提高3.5~3.8kg,腹瀉率降低65~80%,育成數增加2.1~2.3頭/窩,減少仔豬用藥85%以上,重金屬元素排放量減少75%,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三贏。

  再如在疾病防控與獸藥疫苗減負方面,豬瘟嵌合載體疫苗技術有效解決各疫苗防疫效果相互影響以及免疫豬和野毒感染豬無法區分的行業難題。生豬主要疾病綜合防控技術則是利用動物專用抗生素鹽酸沃尼妙林并對其進行工藝改良,飼料質量安全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李秀波研究員介紹,該技術生產出的鹽酸沃尼妙林原料及預混劑,具有用量小、毒副作用低,療效顯著等優點,生豬的支原體及豬密螺旋體病的治愈率達86%以上。

  在良種繁育環節,生豬批次化生產技術針對專業化、規模化養豬生產需求,利用藥物分批次控制后備母豬的同期發情進入批次化生產流程,解決豬場工作無規律、豬群整齊度差、疫病防控風險大的問題,大幅提升豬場產能,改善豬群健康狀況。生豬屠宰損耗控制技術更是解決了產業急需,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張春暉說,該技術圍繞宰前應激、屠宰損耗控制及宰后減損提質三個方面,開展了技術創新與應用,在加工環節上實現了屠宰減損、提質增效。

  種養結合推動生豬產業綠色發展

  隨著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環境壓力巨大,如何種養結合,實現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也是生豬產業必須直面的問題,更需要科技為解決問題提供有力的支撐。

  河南省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省,花生產量占全國近1/3。項目示范基地駐馬店既是河南省生豬產業第一大市,也是全國生豬出欄量第一大市。如何把當地特色種植產業與生豬產業結合?花生副產物利用新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河南每年花生種植加工后產生大量的副產物,其中花生粕150萬噸,花生秧500萬噸。由于利用技術落后,導致大量的花生副產物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該技術綜合氨基酸平衡、酶制劑應用和霉菌毒素脫除,優化育肥豬飼料配方,開發出“育肥豬花生粕專用預混料”,應用該預混料使用花生粕,50-80kg,替代5%豆粕;80-110kg替代10%的豆粕,不影響育肥豬的生產性能;測定了河南省花生秧的常規養分;母豬日糧中以優質花生秧替代麩皮,妊娠1-90d添加20%,妊娠90d-斷奶添加6%,對母豬繁殖無負面影響,而且能降低母豬便秘比例該技術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在項目示范基地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推廣花生餅粕、秧的綜合利用技術,實現了花生副產物的就地消化,促進了產銷融合,在中美貿易戰的關口,減少了對豆粕的依賴,降低了花生秸稈廢棄對環境的污染;應用該技術,還可使每噸育肥豬飼料成本節約20元,母豬料成本降低100元。

  張宏福研究員表示,科技創新成果要盡其可能地向企業,向行業,向社會擴散,更為“接地氣”地與實際生產進行對接,推動行業發展創新。項目還將繼續以綠色投入品、節本增效技術、生態循環模式、綠色標準規范為主攻方向,支撐引領生豬養殖綠色發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