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1月7日電(記者劉飛、孫天朗)“只要‘馬難活’能活,其他人都能活。”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交岔鄉大坪村村主任海金軍站在塬上,指著本村梯田旁一戶人家說。
海金軍口中的“馬難活”,指的是交岔鄉大坪村村民馬文科。
彭陽縣位于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海固地區。45年前,一場大旱席卷了西海固,長時間缺少降雨,莊稼顆粒無收。“那時他才兩歲,家人覺得他肯定會給餓死,于是老叫他‘你難活’,就這么著‘難活’的外號傳開了。”馬文科的老鄰居海恒賢回憶說。
馬文科父母那一輩就窮,生活條件是村里最差的,到他這代依然很貧困。“那時候他家里人沒啥吃的,娃沒啥穿的,4個女兒小時候的衣服、食物等都是靠政府接濟。”海恒賢說。
窮苦的生活讓“馬難活”性格內向, 平時就算在人群里也是一聲不吭。而“馬難活”這個綽號叫得久了,很多村民也就忘了他的真名。
記者正采訪著,馬文科從玉米地里走出來,記者隨他進屋。馬文科家雖然裝飾簡單,基本生活設施卻一應俱全,不像是一個“難活”的家。馬文科一字一句地向記者說,20年前,他們一家從坍塌的窯洞搬上來住在二哥家的土房里,直到2013年才在政府的幫助下住進了新房。
生活從難到易,其中的轉變緣于當地大力發展的金融扶貧和草畜產業。
為解決農戶發展面臨的資金困難,彭陽縣持續加大扶貧小額信貸力度。“我2017年當上村主任,那時他家啥都沒有。”海金軍說,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2017年,馬文科建成了80平方米的養殖圈棚,還貸款買了羊,家中也通上了自來水,生活開始有了改善。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彭陽縣提出力爭2018年脫貧摘帽的目標。作為彭陽縣位置最為偏遠的交岔鄉因地制宜,將草畜產業定為發展鄉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如今全鄉飼草種植面積已擴大到2.6萬畝,牛羊存欄數將近2.7萬頭(只)。
交岔鄉黨委書記安續堂告訴記者,總人口5600余人的交岔鄉從事草畜產業的村民超過3000人,帶動全鄉531戶家庭脫貧摘帽。
如今,馬文科年近五十,4個女兒都已出嫁,他和老伴在家里養著30多只羊,種著20多畝地,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日子變好了,貧窮的生活一去不復返。與苦日子一塊告別的還有馬文科背了多年的綽號“馬難活”。“現在他生活條件好了,少有人喊他‘馬難活’了。”海恒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