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永鋼鑄就永聯村“鋼筋鐵骨”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戰略,以發展和創新的眼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大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重點在于縣域創新發展。當前,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典型的科技示范村,已經成為實施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陣地,從今日起,本版將陸續刊出“科技示范村系列報道”,從典型人物、重要成果、關鍵事件中尋找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凝練其有特色、可推廣的做法、模式。 灰白色的外墻、凹凸有致的造型,眼前的這座廁所,遠看與一般建筑并沒什么不同,但近看就會發現,它的墻不是一塊一塊磚壘起來的,而是一圈一圈疊加的。 近日,在張家港永鋼集團,科研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種新型環保生態廁所。永聯村辦公室主任胡文俊告訴記者:“這是我們聯合一家3D打印公司利用固廢鋼渣共同開發的,3D打印技術將幫助企業解決一半以上的鋼渣處理難題。” 除了生態廁所,固廢鋼渣還被制作成了U型槽、擋土墻、花盆……作為永聯村的產業支柱,永鋼集團每年產生鋼渣等固廢約100萬噸,3D打印技術真正讓鋼渣變廢為寶。 改革開放40年來,永聯村充分利用創新引擎的帶動,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化牽引,帶動城鎮化建設,進而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在全國60萬個行政村中,永聯村經濟總量位居前三,上交稅收排名前二,全面建設名列前茅,一舉拿下全國文明村“五連冠”。2017年,全村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利稅78億元,可支配收入1.5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3688元。 永聯村地處長江邊,過去是一片地勢低洼的低產田,永聯也是典型的貧困村。1984年,永聯村自籌資金30萬元買了一臺軋機,創辦了“沙洲縣永聯軋鋼廠”,走上了專業化、規模化的工業發展道路。 2002年,永聯村只用341天時間,打造了一座百萬噸煉鋼廠,創造了中國冶金建設史上的奇跡,永鋼集團從此跨入了大型聯合型鋼鐵企業行業,年產能達800萬噸,產品覆蓋普鋼、優特鋼。 全國鋼鐵企業這么多,許多老牌企業都沒能扛得住市場價格、原材料供應和金融危機的風風雨雨,為啥永鋼能獨善其身? “我們始終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今年已實現利稅65億元。”永聯村黨委副書記、永鋼集團副總裁陳華斌告訴記者,通過實施人才強企、產業轉型戰略,永鋼集團的兩化融合、智能制造、清潔生產顯現強勁的競爭優勢。 為了推動產品“普轉優、優轉特、特轉精”,永鋼先后投資近100億元,建設國際領先的高速線材、精品棒材、大規格棒材生產線。 2008年,鋼鐵行業步入低谷,很多企業都出現了資金困難,但永鋼集團卻先后投入了20多億元,用于改造硬件設施,提升節能環保水平。這些設備上馬后,噸鋼成本要增加100元,但廢水、廢汽、廢渣回收利用率卻達100%,廢氣也實現達標排放。“現在來看,當初落實環保政策要求進行的投入,給永鋼集團帶來了發展優勢。”陳華斌說。 隨著企業的發展,永鋼科研經費逐年增加,2017年超過4億元。相繼建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重點研發機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參與籌建江蘇冶金技術研究院,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黑色冶金研究所達成合作項目2項;參與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火炬計劃等重大科技創新項目50余個。 3年來,通過產學研合作,永鋼完成300多個產品的研發,多項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公司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9項、張家港市級科技獎16項;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8個、冶金實物質量金杯獎18個;擁有授權專利466件,其中發明專利200件。 傳統的鋼鐵企業給人的印象是“傻大黑粗”,但是在永鋼車間,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手段已被運用到生產第一線,遠程操控、智能制造隨處可見。永鋼建立了鋼鐵行業首套通過國家工信部驗收的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廢水、蒸汽、煤氣等二次能源回收的實時監測、遠程操控。同時,產銷系統和特鋼MES系統、數據中心等,實現了企業資源管理與車間制造環節的無縫銜接。在煉鋼車間的加渣、檢化驗、測溫取樣、鋼坯噴號等工藝環節均實現了機器人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