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心系塞上 情暖中華央視網消息:九曲黃河,奔涌東流,一路穿山劈嶺,順勢而下,滋潤著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如今,這里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塞上江南”煥發著如詩如畫的絢麗風采。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同時還分布居住著滿、蒙、壯、朝等諸多少數民族群眾。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豐厚的“家底”。這些年來,習近平始終牽掛著各族干部群眾,不僅惦念在心,亦身體力行。 同呼吸 塞上江南不再遙遠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來源:新華社 “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多年前,交通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后,讓寧夏一度給人們留下了不盡美好的印象。 如今,山河入畫、城鄉錦繡,寧夏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成就顯著: 2017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3453.9億元,分別是1978年和1958年的266倍和1053倍; 全區所有縣市通高速、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寧夏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鐵夢”也即將變為現實; 2017年,全區城鎮化率達58%,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31.4平方米;沙化、荒漠化土地連續20年“雙縮減”,森林覆蓋率達14%。 俯瞰寧夏大地,六盤山、賀蘭山高聳環抱,黃河之水穿行而過,恰似黨中央和寧夏人民心相連、情相依。 早在2008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曾深入寧夏,把黨中央的關懷植入各族群眾心田。人們聽到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祝你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等你們生活過得更好了,我還要到這里來。”這句話,成為那年春天最真摯的約定。 時隔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如約再次來到寧夏。他說:“我要再到比較艱苦的農村看看。”追尋總書記在寧夏的足跡,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已然舊貌換新顏,但塞上兒女的奮進身姿依舊如昨,總書記與各族人民的情誼也未曾改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充分展示出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60年的動人圖景,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更是改革開放的中國名片。 共命運 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2018年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來源:新華社 2016年12月28日,塞上滴水成冰,然而寧夏各族群眾的心中卻暖流涌動——經過數萬名建設者歷時39個月的奮戰,總投資550億元、年轉化煤炭2036萬噸的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A線,一次試車成功,打通全流程,產出合格油品。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表示:這一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對我國增強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對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習近平傾注了大量心血。從塞北草原到西南邊疆,從天山腳下到黃河金岸,從黑龍江畔到青藏高原……“心里惦記著每一個少數民族”的習近平多次深入民族地區,同少數民族干部群眾一起拉家常、話實情、議發展。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習近平關心村民馬麥志家糧食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證,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上學;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習近平從水、路、電到教育、醫療一一詢問,并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新時期扶貧方略;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習近平盤腿而坐同鄉親們拉起家常,當得知一些村民還在使用傳統旱廁,習近平提出要來個“廁所革命”…… “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總書記飽含深情的話語不僅溫暖了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的心,更堅定了他們同全國人民一起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民族八省區減貧成效更加突出,區域性整體貧困明顯緩解。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等民族八省區2017年末農村貧困人口1032萬人,比2012年末減少2089萬人,下降幅度為66.9%,減貧規模占全國農村減貧規模的三成;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21.1%下降至2017年末的6.9%,累計下降14.2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8個百分點。 “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讓民族地區群眾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當累累果實掛滿枝頭,當一項項創新成果取得突破,各民族地區人民看到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 心連心 守好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中國人民從親身經歷中深刻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前進,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不可能發展進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的話擲地有聲。 習近平致力于增強各族人民團結,凝聚中國力量。他一再強調“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親相愛、共同團結進步”,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習近平以深邃的戰略眼光科學謀劃民族團結工作:“增強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這一重要判斷,為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近年來,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口支援力度、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等既有優惠政策持續發力;同時,《“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等一系列促進民族團結發展的新政策相繼出臺。 一幅幅民族發展的藍圖,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政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愈加堅固無比。 “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牢固精神紐帶。” 只要“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團結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