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情系“三農”的話語念茲在茲、語重心長。今天的紅山人聚力“三農”發展,圍繞建設我市基層組織最強、產業結構最優、環境最美、農民最富、精神文明最繁榮的農村現代化目標,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在紅山區文鐘鎮東三眼井村種植戶張國良的設施農業大棚里,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果掛滿藤蔓。現在正是珍珠果下貨的季節,按照目前市場價計算,6個大棚的珍珠果,一年凈利潤可達15萬元。如今這小小的果子可是全鎮種植戶的寶貝。
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就要夯實產業基礎。紅山區將農業發展定位為以農業種植、生產為主體,以高科技、科普教育、產業化升級、休閑觀光為輔的具有地方特色與現代農業特色相結合的現代新型農業。通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通過積極建立以農牧業企業為龍頭、農民合作社為骨干、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產業和產品為紐帶的現代產業聯合體,打造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升級版。位于文鐘鎮的內蒙古增嘉園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個現代產業聯合體。目前,增嘉園現代休閑有機農業示范園區正在建設中,園區包括萬畝有機糧種植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助式養老基地等。該公司經理賈守杰說:“園區采取‘基地+農戶+公司’模式,從單一的種植發展為集種植、養殖、采摘、文化旅游及養老為一體的現代休閑農業園區。”
紅山區農牧業水利局副局長王青國表示,紅山區依托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田園綜合體等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多彩農業、特色農業,以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夯實農業生產基礎,穩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7年7月,紅山區成為自治區級田園綜合體試點。按照“一年扎實起步、兩年明顯變化、三年基本成型”思路,積極打造“一橫、一縱、一環”三條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帶,加快建設鄉村產業體系。
紅山區針對農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推進“廁所革命”,推動垃圾污水處理,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大“三農”干部培養力度,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文化,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加快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加速打造以文鐘鎮三眼井村、紅廟子鎮東南營子村等宜居宜業宜游、具有紅山特色的美麗鄉村,讓村莊美在畫里、村民樂在心里。
在文鐘鎮三道井子村社區服務中心門前,村民身著統一服裝,手拿彩扇,和著歡快的節奏,踏歌起舞。村民王艷軍高興地說:“現在,大家的積極性特別高,對娛樂生活很有興趣。”
紅山區以求實的干勁和務實的作風,繪就了一個農村基層黨組織最強、環境最美、農民收入最高、產業結構最優、精神文明建設最繁榮的美麗鄉村新畫卷。三眼井村探索出了切合實際的路子,通過實施異地搬遷項目,不僅讓貧困戶能夠搬得出、住得好,還為他們謀劃可以拔窮根、摘窮帽的產業。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單民說:“村里結合現有條件,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調整種養殖結構,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共同帶領貧困戶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