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酵素:為農業生產添筆“綠”酵素是酶的別稱,是指植物進行深層發酵后提取的一種含生物活性物質的低鹽液體。而環保酵素(也稱垃圾酵素)是酵素的一種,是把鮮垃圾(蔬菜葉、水果皮等)、糖和水按照3∶1∶10的比例混合,經厭氧發酵后產生的棕色液體。除了能減少垃圾,酵素還是天然的有機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環境,促進植物生長,抑制害蟲生長發育。近年來,浙江、重慶等地在農作物種植上應用酵素,起到了提升農產品品質、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效果,為農業生產增添了一抹“綠色”,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溫嶺 爛果制酵素果實更清香劉振清 王悅 陳祥勝 走進位于浙江省溫嶺市太湖水庫東岸大太公路兩側的大寨地果業有限公司,你會發現果園里整齊擺放著數十個直徑50厘米、高1.2米左右的塑料桶。打開密封的塑料桶蓋,從三四米外就能聞到一股散發著帶有酒精香味的特殊氣味。大寨地果業負責人林方軍說:“塑料桶里盛放的是近年非常流行的環保酵素,是用來做肥料的。” 大寨地果業建園十幾年來,特別重視綠色栽培,注重果品品質。2009年,由于發生果實日灼病,部分柑橘果實可食率下降,為防止品質受影響的日灼果流入市場,林方軍將十多噸即將上市的柑橘埋入地下當肥料。 然而,果園發生落果、次果、爛果是不可避免的,采用傳統的深埋處理或堆積漚肥方式,既浪費資源,又影響環境。尤其是太湖水庫作為溫嶺市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之一,其周邊有1000畝果園,雖然果農積極響應“五水共治”號召,實施“肥藥雙控”,但傳統生產方式或多或少會影響太湖水庫的水質。 2014年4月,原農業部正式批復支持浙江開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建設,浙江成為全國唯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借助試點優勢,2014年6月,在溫嶺市農林局特產站、市植物檢疫站的技術指導下,大寨地果業開始研究“爛果等植物殘體在現代生態循環果園中的應用”。 “爛果等植物殘體在現代生態循環果園中的應用,用直白語言說,就是環保酵素。收集落果、次果、爛果,加入糖和水,裝入密封的容器,經厭氧發酵,產生的棕色液體,是一種很好的有機肥料。同時,還有凈化空氣等很好的環保效果。”林方軍說。 溫嶺市特產站副站長金偉是“爛果等植物殘體在現代生態循環果園中的應用”項目的主持人。他介紹說,他們試驗的發酵法處理植物殘體的具體做法是,事先準備一個清洗干凈的250公斤容量大桶,然后把殘次果等收集起來,按照3∶1∶10的比例加入紅糖和水,放進大桶,第一個月每天打開桶蓋放氣,攪拌一下,第二個月封閉不動。3個月后,提取落果發酵肥即環保酵素做葉面噴施試驗,進行應用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從營養角度看,果樹葉面噴施500~1000比1不同濃度的環保酵素,效果比單一使用磷酸二氫鉀或尿素做葉面肥和濃縮沼液都好,均能顯著提高果實可溶性固形物濃度。 金偉說,從生態角度看,落果發酵制肥是以“園區中循環”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把農業生產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做到產前節約集約、產中清潔控污、產后廢物利用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達到減少越冬蟲量和菌源,減少生長期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從而實現“肥藥雙控”,符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精神,從果園深埋爛果當肥料到使用環保酵素,為促進溫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開創了實踐基礎。 溫嶺市農林局相關技術專家說,大寨地果業出產的葡萄柚香氣更加濃郁、口感更加清新,正是得益于產地位于太湖水庫邊上這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產中主要使用有機肥料、環保酵素這些“獨門絕技”。 酉陽 不施化肥用酵素蔬菜俏銷港澳栗園園 貝貝南瓜、粉果番茄、櫻桃蘿卜……這些蔬菜,你聽說過嗎?近日,筆者來到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涂市鎮桃魚村,在一個生態蔬菜種植基地內,10多個展牌上介紹了許多看似熟悉,卻又從未聽說過的蔬菜品種。基地負責人姚禎祥說,這些蔬菜主要銷往沿海以及港澳地區。 姚禎祥是涂市鎮銀嶺村人。作為村里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他2006年大學畢業后,在廣東深圳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邊工作一段時間后,他發現當地的蔬菜價格高得令人咋舌。 頭腦靈活的姚禎祥,從中嗅到了一絲商機。通過與貴州的一個蔬菜商合作,姚禎祥開始從老家收購蔬菜,再通過該蔬菜商,賣往深圳的各大生鮮超市。“可是從村民手里收購蔬菜也存在不少問題,那就是貨源不穩定,且品質參差不齊。”經過一番思考,姚禎祥做了一個決定——辭職回家種菜!2010年,他成立了農人生態有限公司。 “5月底,我們基地的第一批蔬菜上市了,畝產值能達到1萬元左右。”姚禎祥在基地邊查看蔬菜長勢,邊向筆者透露他種菜的秘訣,“我這地里施的不是化肥,而是酵素。” 姚禎祥介紹,以前在酉陽,村民們普遍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長期以來,由于化肥施用過量,導致土壤PH值過低,土地酸化且板結嚴重,造成近幾年農作物產量逐年下滑。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基地成立后,姚禎祥請來了西南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生態農業協會等單位的專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發展起了“酵素農業”,并引進了不少國外的蔬菜品種。 “通過施酵素肥,如今土壤PH值上升,成功轉化為堿性,種出來的農作物也更‘健康’了。”姚禎祥說。 今年3月,姚禎祥請來重慶市涪陵區檢驗檢疫局對當地的空氣、土壤、水以及農作物進行了全面檢測,并成功拿到了出口蔬菜基地認證。因此蔬菜成熟后,便能銷往港澳及海外市場。 姚禎祥并不滿足于此,他還有更大的目標——帶動更多老百姓發展“酵素農業”。 去年10月,姚禎祥在涂市鎮挑選了8位有種植經驗、有勞動力且領悟力較強的農民,對他們進行職業農民培訓。姚禎祥出土地、種子、肥料、技術,村民們只需按照他教的方法種菜即可。 小壩村曾經的番茄種植大戶羅世洲,便是參加培訓的農民之一。以前,他最多種過100畝番茄,一年能賺20多萬元。現在,在姚禎祥的指導下,他種植了50畝粉果番茄。“我們走的是中高端路線,嚴格控制畝產量,以保證產品質量,銷路不愁。”羅世洲說,今后他每年的產值最少也能達20萬元。 紹興 酵素米每斤18元仍供不應求陳松 “你家的酵素米還有嗎?我想訂購一些!”今年春節前,定居日本的浙江紹興人夏良根的手機響個不停,類似訂購大米的電話、信息令他應接不暇。2017年,他委托表哥閭品質在紹興市柯橋區蘭亭街道黃賢村承包了100多畝水田,種出了酵素米,盡管售價達到每斤18元,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高端住宅區仍供不應求。 酵素米,簡單來說就是“吃”酵素長大的稻米。夏良根介紹,在種植之前,要先對土壤進行改良,在土壤中加入特制的竹粉竹炭生物活性肥,其富含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相當于給土壤“喝酸奶”。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再用特制的酵素液肥代替化肥,在各個階段按比例進行葉面噴施,并大幅減少農藥使用量。“有了微生物的助力,水稻免疫力增強,根系長得更加健壯,不易倒伏,不易感染病蟲害,稻米也更加晶瑩剔透,口感更好。”夏良根說。 竹粉竹炭生物活性肥和酵素液肥,是酵素米種植的關鍵。而這兩種肥料是夏良根從日本引進的,并依據紹興本地的原料和生產條件進行了改良。從2013年起,夏良根利用業余時間在日本東京農業大學以及一些企業學習應用微生物學和微生物農法,打算將日本的微生物技術帶回國內,拯救被粗放型種植傷害的土壤,種出更生態、更優質的大米。 在大規模投種之前,夏良根也有顧慮。雖然酵素液肥在日本被普遍使用,但國內的氣候環境、土壤質地等條件不同,酵素液肥用于中國土壤,會不會“水土不服”?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為此,當時還在日本學習的夏良根委托父親在老家柯橋區王壇鎮做了小規模試驗:保持水稻品種、種植方式、灌溉用水等條件不變,在施酵素液肥的同時逐年將化肥用量減至一半以下,基本不打農藥。試驗結果讓當地的農民非常吃驚:與傳統種植的水稻相比,酵素米的畝產差不多,但色澤、口感、香味確實更高一籌。之后幾年,隨著土壤肥力的提升,大米越種越好。 2017年,夏良根在蘭亭街道流轉了100多畝承包地,首次批量種植酵素米。稻米成熟后,他在親朋好友和企業間進行小范圍推廣,口碑非常好,產品供不應求。目前,優質酵素米的市場售價在25元/斤左右。“有人在高山上種酵素米,能賣到30元一斤!”夏良根說,“酵素米賣得其實是生態環境的附加值,未來,隨著土壤肥力持續改善,水稻品質進一步提升,頂級酵素米的價格還能賣得更高。” 良好的市場前景令夏良根信心十足。他表示,將在紹興地區擴大種植規模,同時建立大米加工的標準化車間、冷庫,全年提供新鮮大米。此外,還將引進大米精深加工設備,做成糙米、胚芽米等多元化產品。 |